胰岛素分泌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胰岛素的分类有多种,适用的患者也有所不同。因此合理选择胰岛素药物,才能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该类药物有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
特点:
更加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皮下注射10-20分钟起效,持续时间3-5小时,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能更加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用药时间灵活,餐前或餐后立刻给药可以达到与餐前30分钟注射常(正)规胰岛素相同的降血糖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通常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合并使用。
适用:
(1)经常发生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者;(2)生活不规律、外出活动较多的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注射部位选择:
(1)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以在任何注射部位给药;
(2)为避免低血糖发生,不应肌肉注射此类药物。
2.短效胰岛素
特点:
该类药物皮下注射0.5-1h后开始生效,2.5-4h作用达高峰,持续时间为5-7h,半衰期为2h。
外观为无色透明溶液,该胰岛素未经添加剂处理或结构修饰、不能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属于短效胰岛素,可在病情紧急情况下静脉输注。
特点适用:
治疗糖尿病,还可静脉注射用于包括应激性高血糖症在内的急性状态的处理。
注射部位选择:
胰岛素在腹部吸收速度较快,因此短效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首选腹部。
3.中效胰岛素
最常见的制剂是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其它种类还有慢胰岛素(胰岛素锌混悬液),但目前在国内极少使用。
特点:
该类药物皮下注射后1-4小时起效,4-12h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18-24h,均比动物中效胰岛素(如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略有提前。
适用:
糖尿病控制血糖,一般与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
注射部位选择:
(1)为避免因快速吸收引发的严重低血糖反应,因此应避免肌内注射NPH(中效胰岛素);
(2)胰岛素在大腿和臀部的吸收速度较慢,因此当NPH作为基础胰岛素时,其首选注射部位是大腿和臀部;
(3)为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在可能的情况下,单用NPH应尽量在睡前给药,而避免在晚餐时给药。
4.长效胰岛素
该类药物一般每日注射一次,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
特点:
皮下注射后3-4h起效,12-20h达峰,作用维持24-36h。包括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特慢胰岛素,后者目前在国内极少使用。
适用:
糖尿病控制血糖,一般与短效胰岛素配合使用,提供胰岛素的日基础用量。
5.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特点:
无峰值血药浓度,具有长效、平稳的特点,属一日用药一次的长效制剂。皮下注射起效时间为1.5h,较中效胰岛素慢,有效作用时间达22h左右,同时几乎没有峰值出现,作用平稳。
适用:
1型、2型糖尿病,不宜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注射部位选择:
(1)为防止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发生,应避免肌肉注射长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2)对于接受长效胰岛素注射后进行运动的患者,必须给予低血糖警告;
(3)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所有常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6.预混胰岛素
“双(时)相胰岛素”是指含有两种胰岛素的混合物,组合方式可以是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与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混合。
特点:
使用方便,注射次数相对少,并可以减少注射时混合可能造成的剂量不准确及避免相对复杂的操作。但由于是预混,只有有限的混合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混合要求难以达到。
适用:
1型、2型糖尿病,不宜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注射部位选择:
(1)早餐前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是腹部,以加快常规(短效)胰岛素的吸收,便于控制早餐后的血糖波动;
(2)晚餐前注射任何含有NPH的预混胰岛素制剂时,首选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以延缓NPH的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