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人类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症可呈一定的家族倾向,遗传因素在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孪生子的研究结果证实,肥胖的家族相似性是由于共享的基因造成的。体重指数(BMI)中遗传因素的比重很大。
肥胖的父母所生育的子女也常较肥胖,父母肥胖对子女的影响很大。追踪调查发现,父亲肥胖或父母体型正常的,10年后其子女肥胖的发生几率约为25%~33%;父母双方肥胖或母亲肥胖者,其子女10年后发生肥胖的几率增大到80%~100%。肥胖基因遗传是多基因遗传,在家族性遗传中,血缘关系越近,肥胖的发生率越高。
研究者发现,在啮齿类动物肥胖模型中,某些基因突变具有潜在诱发脂肪沉积的能力。现已克隆出小鼠肥胖基因ob和db,遗传性高胰岛素肥胖大鼠和糖尿病肥胖Wistar大鼠的fa基因也与肥胖有关。此外,可编码与脂肪合成或分解代谢有关成分的基因如脂蛋白酯酶、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因子及膜传递物质的相关基因亦与肥胖有关,但这些相关基因的改变并不足以产生肥胖表型。
1991年Friedman证实了小鼠的ob基因是一单基因突变,能引起明显的肥胖和2型糖尿病,并类似于人的病态肥胖综合征。肥胖基因的突变导致肥胖表型,并使作为表型的蛋白质丧失活性。瘦素受体抵抗也可能是肥胖的原因。以高脂饮食制备肥胖大鼠模型和用寡核苷酸探针在下丘脑弓状核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肥胖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瘦素受体mRNA和神经肽Y mRNA表达明显增加。
此外,脂蛋白脂酶(LPL)基因多态性对肥胖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脂肪分布有影响。具有HindⅢ酶切位点的H+等位基因可能是单纯性肥胖患者出现腹型肥胖和脂代谢紊乱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Bray等认为,肥胖基因突变受体内激素和代谢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包括热调节、生育过程和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同时ob基因的表达也影响和改变身体的这些变化。
作为肥胖基因的成熟表达产物——肥胖蛋白(OP)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具有调节体内脂肪贮存量的激素样作用。肥胖动物血循环中明显缺乏OP,而OP具有抗肥胖作用。研究表明,OP控制肥胖并非单纯抑制食物的摄入所致。OP可以作为脂肪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间网络联系的外周信号,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保持机体脂肪量恒定的自稳态调节机制,即通过与下丘脑腹正中核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受体相互作用,影响摄食行为和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另外,肥胖者收养的子女患病情况也有类似的家庭聚集现象,而单卵双胎出生后分开抚养,成年后其体重差别可为4.5kg或更多。因此,肥胖症在某些家庭的聚集倾向并非一定源于遗传易感性,而与行为因素即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如对食物的偏好和不喜爱运动等不无关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专题门诊 欢迎门诊或电话咨询)
热门内分泌与代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