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儿童标准以及血常规解读
编辑:ddayh.cn
不同年龄白细胞正常值不同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懂孩子的化验单呢?
张思莱指出,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材料。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而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一些血液病白细胞总数或过高或过低。当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张思莱提醒,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月龄)段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同的,如刚出生的宝宝白细胞(WBC)正常值在(9.0~30)×10^9/L;2周左右的宝宝正常值在(5.0~21)×10^9/L;3月大的宝宝正常值在(6.0~18)×10^9/L;6月~6岁的宝宝正常值为(6.0~15)×10^9/L;7~12岁的孩子正常值在(4.5~13.5)×10^9/L;而成人的正常值范围为(4.0~10.0)×10^9/L。
所以,如果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2岁的孩子白细胞总数12×10^9/L,都不能简单视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红细胞先高后降再缓升
除了白细胞,检验单上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非常受家长关注,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是否贫血。对此,张思莱指出,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是不同的。
红细胞数在婴儿出生时可以高达(5~7)×10^12/L,血红蛋白170克/L;出生以后婴儿建立肺循环,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到3~7周红细胞数下降至3×10^12/L,血红蛋白降至70~90克/L;6个月~6岁红细胞数又缓慢升为4×10^12/L,
血红蛋白也升为105~140克/L,6岁到12岁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才达到成人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当海拔为0时,小儿血红蛋白低于:6个月~6岁110克/L,6岁~14岁120克/L,诊断为贫血。 医生最爱让你做的血常规,究竟有何用?
相信这世上所有病人或健康体检者,做得最多的一项检查就是血常规了。几乎每次去医院,都会被要求抽血做化验。这项检查为何这么重要,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报告,那一个个或升或降的小箭头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些不正常的指标,在医生眼中并没有得到重视?相信每一位拿到血常规报告的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问。今天医生就给大家介绍血常规报告要怎么看。
血常规主要化验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液里面究竟有些啥?
血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另一部分是非细胞成分,指的是血浆。看,这是一管新鲜血液经过离心之后得到的分层情况:
?
我们看到,下层红色的就是细胞成分,上层黄色的就是血浆。而血常规化验所需要的成分,就是下层红色的细胞。
和“红”有关的指标
如果一系列的指标名称都含有一个“红”字,表明他们都跟红细胞相关。所以这一系列最常用于评估贫血等病。
医生们最最最想看的就是“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浓度”,俗称“血色素”了。此外,血细胞比容(Hct)也有类似作用。
至于箭头,
“↓”常表示各种贫血,包括急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包括孕妇及青少年因机体需要而增加血容量,造成血液稀释等生理性原因。
“↑”则表示血液浓缩或因缺氧而促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以贫血为例,大部分贫血可分为以下几类病因:
造血机器故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科疾病),
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
成品破坏(溶血等),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肿瘤引起的便血等)。
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贫血呢?这时候医生就要结合病史并分析其他和“红”有关的指标了。
例如,“网织红细胞(Ret)”是红细胞的前身,生成不足的贫血往往会标明“Ret↓”;如果贫血伴“Ret↑”,则可能贫血是因为大量失血或红细胞受破坏导致的,此时骨髓知道体内缺红细胞了,赶紧动员造血,所以未成熟的细胞增加。
而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往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这几个指标都是“↓”的。
至于红细胞增多的情况,大部分是暂时性的,不会遗留下什么不正常,所以不必担心。但是如果红细胞持续性增加,可能提示血液系统肿瘤。
含有“板”字的指标
这一系列的指标名称都含有一个“板”字。表明他们都跟血小板相关。医生一般也是从生成不足、消耗过多、破坏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
例如:白血病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其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很低;而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破坏的多,血小板也会很低。
而“Plt↑”有生成过多和反应性增高两大方面原因,常见原因有急性感染后、脾切除术后改变、白血病等。
白细胞大家族
那么剩下的指标都算是白细胞大家族的成员咯。
白细胞(WBC)的增加或减少主要受到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其次是淋巴细胞。
白细胞各种组分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占所有白细胞的50–70%。
大部分科室的医生主要用WBC来分析感染性疾病,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升高常常对应不同类型的感染,因为WBC里的各种成分都有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
细菌感染会让前线兵种中性粒细胞升高;
但是病毒感染能绕过前线兵种,直接挑战炮兵团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算是特种兵吧,只是在面对疟疾、结核等几个敌人时才出马;
嗜酸性粒细胞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战士,对于寄生虫感染常常积极升高应战,但是它有时候也会对一些本来无关紧要的刺激过度亢奋,引起过敏;
至于嗜碱性粒细胞,他政治立场不坚定,常常挑拨离间,它的升高常常见于自身免疫病攻击自身。
而白细胞和这些组分的降低,往往提示破坏增加或生成障碍,见于重度感染、化疗、自身免疫等。
故事新闻里最常听见的白血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血常规发现,白血病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升高,通常是几十倍的升高。
化验结果需要综合判断
除此以外,医生还常常关注红细胞沉降率(ESR),如果"ESR↑",除了在月经期、妊娠、高龄等情况之外,还见于细菌性炎症、风湿、结核、组织损伤、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疾病。
综上所述,病人往往一个简单的不舒服,在医生眼中就有好几种可能,一个血常规化验能给医生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出,有些指标检测结果不在参考范围内,但它实际上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或者很多特殊生理情况下也会造成指标“异常”。
所以,您看到自己的血常规报告时,不必因为几个异常的箭头而惴惴不安,人体的健康不是单单看几个客观的数据就可以判定的,还要根据病史资料综合分析,必要时还要做更深入的检查。 通 血常规是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必查项目之一,尤其是初诊初治的病人。因为风湿免疫病最易首先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改变,通过检查血常规可大体判断哪一类风湿免疫病。那么血常规里的项目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常规”二字常常翻译为Routing,故血常规常缩写为血RT或Rt,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数量、血小板计数等内容。虽并非特异性检查,但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一
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计数减少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当类风湿关节炎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缺乏、脾大时又称Felty综合征。
白细胞计数增加
几乎见于每一个成人斯蒂尔病(still)的患者,有75%的病人白细胞≥15×10^9/L,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幼稚细胞而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同时可有高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其它可引起白细胞轻度增高的风湿病有:风湿热、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过敏性紫癜、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淋巴细胞
英文缩写:L%或LY%:增多多见于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N%或NE%。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意义相似。
嗜酸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E%或EO%。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等)。风湿病中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及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嗜碱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B%或BA%。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二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增多:
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风湿免疫病罕有红细胞增多症的报道
红细胞计数降低: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很多,其它的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动脉炎、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三
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Hb或HGB)
血红蛋白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四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增多(>300×10^9/L)
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100×10^9/L)
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在风湿病中则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屡见不鲜,还可见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干燥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