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陈苏生内科经验选介
? ? 陈苏生(1909~),男,江苏武进人。16岁师从上海幼科名医沈仲芳,三年后返里,半耕半医。后复赴沪,得钟符卿收列门墙。于1932年在上海市卫生局开业考试中名列前茅,遂悬壶沪上,医名日著。为求医技更上一层楼,于1943年又拜中医革新派元老祝味菊为师,探求医学真谛。1951年奉召进京,为中国中医研究院32位元老之一,任编审研究员、并兼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首席教授。1961年下放新疆自治区中医院。1973年抱病回沪疗养,受当地卫生部门之邀再度出山,任卢湾区中心医院、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中医顾问,及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中医文献馆馆员。1990年列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著有《伤寒质难》、《温病管窥》、《陈苏生医集纂要》等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 ? 一、学术思想
? ? 陈老临床治疗十分重视“人”和“郁”二个方面,认为,疾病的立脚点是“人”,疾病是人与致病因子在斗争中的产物。因而治病的方法,如能直接了当地去病(祛邪)固好,否则,就必须注重“人”这一有机整体。人体对于病邪的侵袭,本来就具有天赋的自然疗能,作为一个医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体力,也就能有效地操纵疾病。陈老称这种以“人”为主的治疗方法为“本体疗法”。它可包括增加体能,排除障碍,调节偏用,缓和痛苦等,这些方法,目的都是以调节人体来控制疾病。“郁”就是多种疾病所共同存在的共性之一,提出“凡病多参郁,治郁当以调气为要”的学术观点,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人体的脏腑气血津液,无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之中,故内在环境,当以气血和畅为根本,若气血和畅则百病不生,如有拂郁,即可出现气滞、湿阻、痰凝、血瘀等病理现象。因此,气机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必要保证。不仅需要充盈,还要通畅无滞。如《金匮要略》中即有“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之说,明确地指出了五脏精气通畅的重要性。气机障碍是所有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而障碍的主要表现是郁滞。
? ? 由于气血郁滞常见于各种疾病之中,因此陈老认为治疗的关键是使气血通利。由于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畅则津布,气郁则津聚,气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居主导地位,因此,临床虽有先瘀血而后引起气郁者,但大都是先气郁而后引起血瘀。血瘀症多见于疾病的中后期,而气郁症多见于疾病早中期,其发病范围比血瘀症相对要早要广,并更具共性。故而可以说治郁实应首重治气,以治气为要。而此治气,实质上是调气。只要脏腑气机调畅,亦即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则各种郁滞乃至各种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了。有鉴于此,陈老从发挥脏腑气机的功能亦即发挥人体的自然疗能出发,提出了“宣畅气血”法,以适应“郁”症的治疗。其自拟之宣畅气血的经验方“舒肝和络饮”,在用药上,气分药多,血分药少;在方法上,升降通利者多而补益者少。意在通过斡旋人体大气,来保障人的食、寐、便这些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不失常度,自然气血和畅,运行无碍。气血运行无碍,则诚如《医方论·越鞠丸》条下所说:“气得流通,郁于何有?”
? ? 二、临床经验
? ? 陈老临床擅长内科,尤其对于肝病,哮喘和中风,有独到之心得。对于肝病,他将治疗归纳演化为清肝、舒肝、保肝三条治疗大纲。前者(清肝疗法)适用于肝病急性期,重点赏用抗病毒(清热解毒)之有效中药,包括清热、解毒、利胆、退黄四个方面。后者(保肝疗法)适用于肝病后期正气日漓之时,选用助阳、育阴、醒脾、悦胃等方法以振奋人体之元气,恢复脏器功能之疲劳。而舒肝疗法,实质上是肝脏的祛障疗法,所包括的调气、活血、化瘀、解凝、通络、利湿等方法,均是一种祛除障碍的手段,以适应“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的生理特性。临床以自拟之舒肝和络饮为基本方,几乎适用于肝病各期,并根据临床见症,予以加减。
? ? 对于哮喘,陈老认为在病为实,在体为虚。发时当治其实,平时则兼治虚。其治疗原则为:(一)、调整肺气。哮喘以外邪诱发为多,故发作时往往兼见表闭失宣,因而治疗多用宣肺散表之品,但哮喘多有宿根,久病表卫不固者多,若宣散太过,肺气受损,造成开合失司,反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当兼予固表敛肺之品同用,一开一合,以调整肺气之宣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二)、排痰除浊。陈老常说:“肺有上口,而无下口,痰浊蓄积于气道,随呼吸上下,则成痰呜。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成败之关键”。(三)、脱敏止咳。根据这三个原则,创立“二麻四仁汤”作为治疗哮喘之基本方,针对不同见症而适当加减。
? ? 对于中风,虽然历代对本病之病因的立论有内外之不同,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之别,但陈老认为,总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因而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这一角度着眼,创立柴牡三角汤为主方,随症加减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 三、验方选介
? ? 陈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研订了不少卓有疗效之经验方,介绍于下。
? ? (一)、舒肝和络饮:
? ? 组成:柴胡10g,牡蛎30g,香附、乌药、郁金、石菖蒲、苍朮、厚朴各10g,夜交藤、合欢皮15g。
? ? 主治:消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消化障碍、湿热郁滞等症。
? ? 按:此方体现了陈老“病多参郁、调气为要”的指导思想,临床适应面广。方中柴胡、牡蛎合用,一升一降,宣畅气机,软坚散结,推陈致新;香附行血中之气,乌药气中和血,二药合用,行气解郁的功效更为完善;苍朮开提中焦之气以升之,具斡旋大气之功,厚朴温中燥湿以下气,二药同用,使中焦大气升降之枢得旋,痰湿之郁得解;郁金、菖蒲行气解郁,开窍化痰;夜交藤、合欢皮同用,通络解郁,和血安神。全方以气药为主,重在解郁除烦,宣畅气血,使人体气血津液流通正常,食欲改善,睡眠好转,二便通调,为疾病治愈创造良好的内环境。
? ? (二)、二麻四仁汤
? ? 组成:炙麻黄4.5g,麻黄根4.5g,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百部、款冬花各10g,车前草24g,生甘草4.5g。
? ? 主治:哮喘
? ? 按:麻黄辛散、宣肺平喘,但发散力强,体虚多汗者忌之,且能收缩血管,高血压者不宜。而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并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二药合用可谓乃陈老之独创,一开一合,开合相济,既调整肺气,又不致使肺气开泄太过,既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又无升高血压,助长兴奋之弊;杏仁、桃仁一气一血,既能顺气降逆,涤痰解凝,又能流通肺部郁血;郁李仁、白果仁一滑一涩,使已成之痰能化,未成之痰可敛,上(痰)下(便)分消;再佐以其余止咳排痰诸品,制成治疗哮喘之效方。
? ? (三)、柴牡三角汤
? ? 组成:柴胡9~12g,牡蛎30~40g,山羊角15~24g,水牛角15~24g,生鹿角6~9g。
? ? 主治:中风及其它因脑部血流不畅,凝瘀潴留所致之病症。
按:柴胡宣畅气血,推陈出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有降泄疏导之功;山羊角替代羚羊角,能平肝熄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替代犀角,清心凉血,治神志昏迷,起醒脑解毒作用;生鹿角行血消肿,以治脑部凝血留瘀。诸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有疏通消散之功。然中风之因,有出血与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所致供血不全)之不同。临床还应区别“闭”与“脱”,或用潜阳或用温阳随时加以矫正。?
裘沛然谈从医六十余年的教训
? ?裘沛然,浙江慈溪人,1916年生,1934年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旋即开业应诊。1958年执教于现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工作60年。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本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及基础部主任,兼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全国中医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兼医体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还任同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 ? ?裘老博览群书,远绍旁搜,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经络、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养生等理论有许多建树,并在文学、历史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曾主持编写了三十部著作,其所主编的《辞海》中医学科内容,《中国医学大成》、《针灸学辞典》、《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等巨著均流行海内外。他的晚年力作《壶天散墨》以“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而雄视当世。此外裘老撰写的“疑难病症中医治法”一文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论文一等奖,并在早年带头创制“经络玻璃人”及“脉象模型”获国家工业部二等奖与三等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 ?他殷切期望中医事业的发展,认为发展必须首先做好继承工作,特别是临床实效,决不可以摭拾中医学的一点皮毛,就认为是中医现代化而哗众取宠。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地实事求是做好临床重复实践和严格的科学实验工作,必须认真发掘整理,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医学术界有识之士的普遍赞同。
? ? ?“瘦因吟过万山归”是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诗句。它深刻地揭示了治学的艰巨性,揭示我们研究学问者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走过了医学科学上崎岖曲折的道路,临床上遇到许多挫折和教训。这对我来说,诚然是痛苦的回忆也是深可惭愧的。今把它写出来公之医界同道,也许对初学中医者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作为前车之鉴吧。
? ? ?1934年毕业后即于是年开业行医,当时我对中医学的造诣是颇为自许的。自以为除了学过各门课程之外,还看过不少医书,仅举伤寒一类而言,当时已研读过数十家著作。温病方面、则沉酣于叶、薛、吴、王数家,特别对叶氏的温病学说,曾下过一番功夫。说起温病的症因药治,颇能历历如数家珍。另如金元四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我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最有裨于实际应用。对西方医学的重要学科书籍、亦曾粗加浏览。有关国学文献、经、史、子、集,茫如烟海,但亦贪多务得,粗涉范篱。故以读书而论,当然不敢说已破万卷,确实也读得不算太少了。
? ? ?临诊方面,我在青少年时代即跟随叔父看病,后来又侍诊于孟河丁师之门,对于丁氏的一套常用经验效方,几乎熟极如流。并又亲炙海上诸名家之教诲,如谢利恒、夏应堂、秦伯未、程门雪诸先生的处方特色,也稍稍学到一点。故当开业伊始,饶有一种“学成问世”的优越感。满以为挟此以游,真可以天下走得了。
? ? ?当开始应诊时,也确实看好了一些疾病。但在岁月积累,病人渐多以后,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在诊疗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疾病没有办法解决,过去学过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本领全用上了,经方、古方、时方、验方一套套的都用上去,可是仍然有不少疾病不能解决。我开始对祖国医学的价值产生怀疑,信心也有些动摇了。我想中医理论是否是臆测的玄谈?是否真有指导临床价值。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已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是否早已过时?我甚至怀疑古代方书、医籍及医案医话中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问题……真可说疑窦丛生。
? ? ?因而就着重进修西医学。在认真学习了相当一段时期西医学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以后,我又别有一番感觉:西医分析病原病理,诚然清清楚楚,条理井然,还可从实验室验证,但从临床用药来看,有许多疾病也同样没有好办法,尽管诊断检查的仪器设备新颖精密,而最后落实到治病还是效果不显,甚至毒副作用很大,什么抗药性、药物过敏、药物毒、菌群失调等副作用随时可以发生。于是对西医药也没有多大信心,终日徘徊于中西医学之间,为想找寻一种治病的最佳方法而感到苦闷、发愁!
? ? ?当时我又回忆过去学医时的情景,曾亲自看到上海名医如夏应堂、王仲奇、丁济万诸先生,他们治好了不少西医所不能治的疾病,程门雪先生亲自给我讲过治愈一个经德国著名医师确诊并谢绝不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病儿,他用的是《福幼编》中的一张方剂,在近代著名学者郑传笈所撰“丁甘仁墓表”中曾说:“晚年名益重,道益行,不独沪地绅商,争相招致,即西商之侨居者,积资数千万,出其百一,足以尽集诸西药,而有疾必折衷先生。”这使我猛然省悟,自己看不好病,是我没有学习好,不是中医没有办法,其过在我而不在中医学。这就使我在彷徨的歧途中又回过头来,于是磨砺苦学,旧书重温。通过这次学习我终于一间微明,初步有以下几点认识:
? ? ?1、学而不精: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以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后细思,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由于我只知大承气汤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前人注释的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同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思路。而西医学中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认识也较过去有了深化。
? ?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朮、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人服该方而告愈。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取用,不会用。
? ? ?2、学而不广:我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精神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秘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按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秘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著的一本伪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此方竟如其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知识之狭和治学之偏见,未能俱收并蓄,有愧昌黎所称的医师之良。
? ? ?3、学而不化:我感到自己在中医理论和处方方面“化”的功夫很差。譬如偏头痛,历代医书所载,常用全蝎、蜈蚣之类,我也常用,但效果并不好。我深知章次公先生治疗偏头痛效果很不错,他也用全蝎、蜈蚣,但却有几点与众不同。配伍方面:全蝎、蜈蚣常与补气养血药同用(如黄芪、当归),而且用量也重;还配合健脾化湿药(如淮山药、茯苓、制半夏);有时还加用附子。剂型方面常采用粉剂服用,以小剂量日服三次,常取得满意疗效。以后我治偏头痛,多遵循其法而奏效,说明“化裁”的重要性。可见前辈用药圆机活法的一斑。
? ? ?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味,我亦曾武步其后,临床有效有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感到“胶柱鼓瑟”之非。即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挡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问,如果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不学。我认识到以前就是犯这个毛病,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
? ? ?学到老,开始懂得一点,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认识:
? ? ?1、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没有被我们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我们所认识,所以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浅尝辄止和武断、臆测。
? ? ?2、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 ? ?3、要开拓思想,既要精研中医学,也要读西医书,懂现代医学,还要多读现代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的书籍。古代的文、史、哲也要有较好的基础。
? ? 4、中药的作用也是非常深奥的,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炎症、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打破中医学中一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对目前中药质量,必须迅予改正和提高,否则,正确的处方也难奏良好的疗效。我们要在中医药学原有基础上深入发掘,有所创新突破。?
董廷瑶儿科经验选粹?
?婴儿吐乳症 小儿厌食症 中医药疗法
? ?董廷瑶,(1903~)男,浙江鄞县人。出身儿科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家学渊源,又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即继祖业,勤学苦研,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国内外。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市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市高级科技职称评委会委员,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等。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名誉馆长。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 ? ?著有《幼科刍言》,荣获1988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优秀著作奖;《董廷瑶幼科撷要》荣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科研三等奖、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论文百余篇。
? ? 学术思想
? ? ?董老积七十年临床经验,其学术思想可概括为九要: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这九点环环相扣,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特体系。董老尤其强调明理,认为医者务必掌握生理、病理、脉舌之理、方药之理等等,这些“理”包含了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治的规律,唯有明理,才能为诊治疑难病症提供思路。董老从推理论病,推理论治思想出发,摸索了小儿发病、治病的规律。数十年来,每能以病合理,以理合法,对症下药,获得良效。对小儿热病,认为不论伤寒或温病,多由外邪内犯所引起,常谓治热病不可关门杀贼,提倡“开门逐盗”治则,择途逐盗,给病邪以出路,使邪去而正安。董老临证施治,念念不忘顾护胃气,因百病以胃气为本,指出小儿先天强者不可恃,先天弱者毋庸过忧,如能后天调养得法,亦可能转弱为强。儿科之治,常须审度邪正之势,而虑其脾胃之虚,一见不足,及时救护。董老擅用仲景方,尤对桂枝汤的运用独具心得。认为其调和营卫之功,不仅适于太阳表虚之证,且对小儿腠弱汗多,娇瘦纳呆,易感外邪,而舌苔薄润者,可作一基本调燮方,随症加味而用(包括桂枝汤类方),有其独特之功。又书“小儿用药六字诀”,“轻”字居首位,告诫用药勿使过剂,毋犯胃气,贵在清灵和平,故其处方轻灵,每获奇效。
? ? 临床经验
? ? ?董老对婴儿吐乳顽症、小儿厌食等有独特诊疗经验。
? ? ?婴儿吐乳症是儿科常见病,每于新生后即频频吐乳,喷吐量多,一日数次,中西药物罔效,往往有吐至6月龄后仍未愈。患儿营养无法正常吸收。董老认为此因“火丁”(指悬雍垂对面的会厌软骨部位)受浊邪火热薰蒸后突起如丁而引起呕吐。因吐次频繁,汤药难进,逐承家传经验创用“火丁按压法”。医者以食指清洗消毒后,在指头上蘸以少量冰硼散快速地按患婴舌根部的“火丁”上,立即收手,压后1小时方可进食。3次手法为一疗程,亦有仅压1次,长期呕吐即愈。
? ? ?小儿厌食症,其病表现纳少厌食,形体消瘦,腠虚多汗,面色不华,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多秘,容易感冒,时常发热。董老认为,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脾胃失调之故,所以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逐创用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治疗。桂枝汤是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时虚时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的一面的调节剂。尤在泾说:“此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由于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小儿因营卫不和,能影响脾胃的气机。又因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适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能食,故谓之“倒治法”。方中生姜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枣助白芍以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阳,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则养脾胃、资汗源。药虽仅五味,但它们之间,这种内在复杂的联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及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选加养胃生津之品,如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鼻衄加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加麻黄根、糯稻根;舌淡阳虚,可入附子;虚寒腹痛,倍白芍加饴糖。用本方治小儿厌食,仅用数剂能使患儿知饥思食,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 验方选介
? ? ?在长期临床中,董老创制了许多经验效方,选录如下:
? ? ?一、董氏定惊丸
? ? ?组成:制胆星、明天麻(姜汁炒)、乳香各60克,赭石、全蝎(去尾足,汤泡去盐泥,晒干炒研)、白附子(土炒)、白僵蚕(炒)各30克,麝香0.6克,冰片0.9克,钩藤、龙齿各30克,共研细末,水泛制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日2次,每次吞服6克。
? ? ?主治:小儿发热性惊厥。
? ? ?按本丸豁痰息风定惊,适用于小儿素有风痰内伏,又体脆神怯不耐邪热,发热则风痰郁逆走窜惊厥,对症投治建树良多。若于未发时连续服用1~2月,即能预防根治,虽有发热,也不再惊厥。但对脑炎、脑膜炎及痫症的惊厥,则无效用。
? ? ?二、熊麝散
? ? ?组成:熊胆0.9~1.5克,麝香0.03~0.06克,制成末,每日一剂化服,以2~3天为度。
? ? ?主治:小儿腺病毒肺炎,稽留高热。
? ? ?按:本病属肺炎重症,壮热不退,咳逆气促,是为温毒内犯,痰热壅郁,故创制本散,取熊胆泻火清心开郁,麝香开结解毒平惊以急救,然应中病即止,虑其香窜过正。
? ? ?三、温脐散
? ? ?组成:公丁香1.5克,肉桂1.5克,广木香1.5克,麝香0.9克,共研细末,熟鸡蛋半枚去黄及壳,纳药于中,包敷肚脐孔上,2小时后肠呜,矢气频转,大便通畅,转危为安。
? ? ?主治:小儿严重腹泻导致肠麻痹。
? ? ?按:本病因肠炎泄泻严重,导致“停滞性”缺氧肠麻痹,全腹膨胀,频吐,饮水亦吐,呼吸急促,腹痛便秘,为久泄脾惫,气机逆乱,无法受药。本方主用温通香窜药末,由脐部直接渗透,旋运气机,使脾阳有复苏之机,矢转使通而挽危证。
? ? ?四、温经行瘀方
? ? ?组成:归尾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玄胡索9克,没药6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小茴香3克,干姜3克,官桂3克,川楝子9克,乌药9克。
? ? ?主治:小儿复发性肠套叠。
? ? ?按:本病腹痛剧作,痛剧拒按,面晦舌青,乃局部肠道时寒血分瘀结。本方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血运畅行,通则不痛。予服2~4周,确能根治不发。
? ? ?五、董氏疳积验方
? ? ?组成:甲方:煨三棱、煨莪朮、炙干蟾腹、炒青皮、广木香、佛手柑各6克,胡黄连、陈皮各3克,醋炒五谷虫、焦山楂、炒莱菔子各9克。乙方:米炒党参、炒青皮、陈皮各5克,土炒白朮、茯苓各9克,清炙甘草3克,神曲、醋炒五谷虫各9克,煨三棱、煨莪朮各5克。丙方:米炒党参、陈皮各5克,土炒白尤、茯苓、淮山药、炒扁豆、醋炒五谷虫、神曲各9克。每日一剂煎服,逐步由甲方消法为主过渡到丙方以调补为主,约一月左右可基本痊愈。
? ? ?主治:甲方以消为主,适用于疳积已成,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患儿。乙方半补半消,适于疳症已久,体质较虚,或服消疳药后其疳渐化患儿。丙方用于疳疾渐趋痊愈之时,调补为主。
? ? ?按:治疗疳症在服用上述汤药的同时,必配合点刺四缝穴,使出稠质粘液,间日一次,直至无液仅血为止。并应忌食零食、冷饮、豆制品及麦类制品,一月。
? ? ?六、金箔镇心丸
? ? ?组成:移山参4.5克,茯神6克,紫河草、琥珀、珍珠、制胆星各3克,甘草1.5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此为1料,分20天服。可服3~4料。
? ? ?主治:癫痫属无虚久病,痰火初退,形神不足患儿。
? ? ?金箔镇心丹
? ? ?组成:朱砂、琥珀、天竺黄各9克,胆星珍珠、金箔各3克,牛黄1.5克,共研末,蜜丸,朱砂为衣,1料分30天服。可服3~4料。
? ? ?主治:癫痫、惊悸怔忡。
按:上两方均治小儿癫痫。前方调理癫痫后期,痰火已退,无虚形神不足之症;后方适于痰热化风,病邪深潜,不宜攻逐而亟须通络开结,缓图取功。两方原用金箔为衣,然现因金箔无货,改用朱砂为衣。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