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冬病夏治”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来源:
冬病夏治的说法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从明清时候就已经开始成型,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即春夏养生、养长,以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以养阴。中医的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天地”,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每一个节气的交替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运行变化。
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学说,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即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所言:“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一年的气候变化中, “夏至” 与“冬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到了夏至,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采取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采用扶助正气,运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热敷、拔罐、熏洗等外治方法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中医的冬病夏治适合那类疾病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适合: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咽喉炎、易感冒。风湿类疾病:四肢麻木、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肾虚引起的腰痛。结肠炎、冻疮、胃痛、慢性腹泻。妇科病:如痛经颈椎病、宫寒颈椎病、慢性盆腔炎、月经过少、闭经等。儿童常见疾病:反复感冒、抵抗力差、脾胃虚弱、赢弱等.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过敏性鼻炎、膝关节疼痛、冻疮、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等效果最佳。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借用自然之“温”、“热”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并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注射、拔罐、内服药物、艾灸等方法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
在夏季身体阳气最旺盛,皮肤毛孔大开时,应用三伏贴,配合拔罐、穴位注射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疗效果,从而达到驱疾、固元、养阳、治未病的目的。
为加强三伏贴的疗效,更好的驱逐寒邪,以消除冬病之夙邪,增加冬病夏治的疗效,针对现代人的特点增加了三伏贴的时间:
2020年三伏贴时间:
伏前开穴(也叫伏前加强):7月6号--7月15号(助阳)
初伏贴敷:7月16号--7月25号(祛湿)
中伏贴敷:7月26号--8月14号(驱寒)
中伏巩固:8月5号--8月14号(扶阳)
末伏贴敷:8月15号--8月24号(温阳)
末伏加强:8月25号--9月3号(助效)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