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中医、西医、 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观察,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 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有其独特的优势,优于传统的纯中药疗效和单纯西医治 疗。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重要的是一个结合点问题。 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利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病因病机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属中医学“中风”“偏枯”等范畴。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 邪中”立论,主张外风致病,其受在经络,甚至传受脏腑;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 风”立论,有主气、主瘀血、主虚、主痰、主火诸论,且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脏腑又分闭证和脱证与 之相对应。明代医家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此与现代医学认为的脑梗死与 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有相关性是一致的。近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脑梗死 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肝肾阴虚,加之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火(肝火、心火)、 瘀(血瘀)、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血逆乱而发病。有医家认为,本病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 虚;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标实主要是肝阳上亢,风火相煽,痰浊壅盛,瘀血内阻。因此,中 风急性期虽有本虚,然则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浊、腑实为主,具有可通下指征。郭志平认为,本 病病机是本虚标实,亦主张本病多是气虚血瘀所致。脑梗死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邪实虽有风、火、痰、 瘀、气之分,而痰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但以气机逆乱为病机特点。李澎涛等认为,“毒损脑络”应当是 中风病发病和损害的直接病机 。此与现代医学认为的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毒性氧自由基、炎性 介质、花生四烯酸等物质及钙离子超载、酸中毒是引起缺血性脑水肿及脑损伤的关键的观点是一致的。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发现血管内皮因子的变化、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改变、 血液流变学改变与经脉瘀阻关系为密切。
中医治疗
1 辨证治疗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
脑梗死临床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哪个证型常见,哪种证 型治法有效,尚无有力的证据予以定论。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其辨证常见以下8个证型:风火上炎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 证。
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驱邪为主,常用化痰通腑、活血通络、 平肝熄风、醒神开窍、清化痰热等治疗方法。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 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益气活血、育阴熄风等法。各医家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基本方法包括 辨证分型及证治、基本方加减治疗、专方或中成药治疗、中药提取成分治疗。
方基才等将42例急性脑 梗死分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热腑实三型辨证施治,辅以西药对症处理,疗效显著。高秀兰等运 用泻热化痰方治疗痰热证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李海军等运用通腑祛痰活血 法(“星蒌承气汤”加减方)治疗脑梗死50例,较单一运用西医治疗中风,肢体功能恢复快,疗效较满 意。李秀华等用丹红注射液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张素杰等的研 究证明,葛根素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生活质量,对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 均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
2 中药剂型不断扩充、完善
随着现代制剂技术的进步,中药剂型和应用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制 剂的纯度和安全性亦明显提高,使脑梗死急性期的救治更方便,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目前除了 传统的汤剂、丸剂、胶囊剂等剂型口服外,中药针剂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药物,包括中药有效成 分或单体制剂,如葛根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叶制剂、血塞通注射液、当归注射 液、川芎嗪注射液、阿魏酸钠注射液等;中成药复方制剂如化瘀通脉注射液、疏血通、丹红注射液、复 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醒 脑静等,且品种逐渐增多。
3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脑梗死可获满意疗效,且急性期与恢复期均可选用。目前主要是对传统头 针、体针、电针及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杨光福等首倡“辨经论治,随证取 穴”,强调针刺必使气至病所。用此法颇具特色,疗效显著。石学敏教授根据“脑为元神之府”,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创制“醒脑开窍”针法,并在中风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