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儿童可以服用减肥药吗?
一位母亲,自己吃减肥药感到效果很好,就试着给自己的胖儿子服用。一个疗程下来,儿子的体重降了许多,皆大欢喜。不过,第二个疗程还没结束,问题就出来了。开始是孩子不吃饭,一看见饭桌上的东西就直摇头。接着孩子直喊头晕,浑身无力,上体育课居然晕倒。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得了厌食症,随后造成低血糖,这一切都是因为服用减肥药引起的。
的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肥胖儿童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儿童的肥胖,除少数与遗传、疾病有关外,绝大多数都属于单纯性肥胖,也就是说,这种肥胖是因为吃得太好和运动太少引起的。
当然与饮食的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凡是肥胖家庭养的宠物也很胖,而消瘦家庭养的宠物一般都不会过胖。国内的统计也发现,在学校寄宿的儿童,由于有专人调配饮食,其中的肥胖儿童极为少见。
药物减肥目前主要是针对成年人的。由于药物减肥有些副作用,对儿童的健康有害,所以有关专家郑重指出,儿童不宜服用减肥药物。如因病情需要,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减肥,一方面是对大脑的饮食中枢造成一定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一些缓泻剂,使多余的水和脂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过于抑制饮食中枢,容易导致厌食症的发生,这在儿童中是最容易出现的。成人用的缓泻剂,对于儿童来说,就成了"泻药"。如果服用太多,就会引起脱水和胃肠功能紊乱。从表面上看,体重减轻了不少,但实际上已对儿童健康造成了伤害。
家长对肥胖儿童应有信心,关键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如果采取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加强体育锻炼,随着个子的不断长高,肥胖是可以逐渐消除的。
矮小儿童都可以用生长激素吗?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个子矮小,心里非常着急。听说使用生长激素可以让孩子长高,就想给自己的孩子试一下。实际上,生长激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矮童。
人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而影响生长的因素也很多。所谓矮身材,是指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平均身高或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一般认为:"l6岁以后,不论男女,身高低于l30 cm者称为侏儒症,男性身高低于145 cm,女性身高低于135 cm称为矮身材。常见的矮身材有下列几种:①偏食厌食及营养不良性生长迟缓;②青春期延迟;③克汀病(即呆小症);④垂体性侏儒;⑤特纳综合征;⑥软骨发育不全等。
正常人能靠大脑底部中央的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也就是说,只有人的生长激素对人的生长起作用,而动物的生长激素对人不起作用。人的生长激素是人类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能促进关节软骨的形成和骨骼软骨的生长。如果缺少它,人就长得很矮,称为垂体性侏儒。
近年用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生产出来的人生长激素,和人生长激素的结构完全一样,纯度高,副作用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矮小儿童都适用生长激素。
那么,哪些可用生长激素呢?矮小首先要弄清病因,外观和智力大致正常的矮小儿童应检查骨龄,观察生长速度,必要时可做生长激素刺激试验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女童应做血染色体检查。如果确诊是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或小于同龄儿引起的矮小,可以用生长激素治疗。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如在2-3岁确诊,并立即治疗最理想。治疗应持续到骨骼闭合(骨龄在16岁以上)为止。一般在12岁以前治疗效果较好。生长激素用量根据体重计算,用药剂量随年龄和体重增长而增加。生长激素价格昂贵,且需要每天用药,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不少患儿常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中断用药。如果骨骼尚未闭合,停药后再用仍有效。
如果个子矮的儿童,去医院检查后,发现生长发育正常,不属于上述情况,就没必要用生长激素。平时注意保证营养充足和足够的睡眠,多做跳跃运动就可以了。若不经过医生,私自给孩子用生长激素,体内生长激素超过正常水平,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等不良后果,到时家长后悔莫及。
因此,儿童用生长激素必须遵照医嘱,千万不能滥用。
小儿肚子痛就服止痛药吗?
肚子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的是由蛔虫引起的,如肠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等;有的肚子痛则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阑尾炎、咦腺炎以及肠道的感染和消化不良等等。可见,孩子肚子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弄不清病因,就不能给孩子随便服用止痛药。
发生剧烈的腹痛,是腹内脏器发生炎症或其他严重病变的一个突出症状,但"隔着肚子看不见",我们无法去观察清楚肚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而这种剧烈的腹痛像一个尖锐的信号,告诉家长,孩子身体里有严重的病症存在着。疼痛的持续存在并加重,是继续在警告家长,孩子的病情在加剧,应该尽快请医生或去医院。但是,在孩子腹痛早期,还没有弄清楚孩子的身体里匾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时,有些家长因"爱子心切",不分青红皂白就给孩子服止痛药,这是没有好处的。还有的家长给腹痛的孩子打止痛针,疼痛虽然暂时减轻了,哭闹也停止了,但后果有时却是很严重的。实质上,孩子体内的疾病可能并没有好转,而在继续发展着。由于止痛药、止痛针暂时止住了疼痛,这就掩盖了病情,使疾病发出的"警报"停止了,反而延误病情,常常给诊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如急性阑尾炎往往会因此而发生穿孔,即使孩子得到了急救,也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因此,当孩子肚子痛时,首先应当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腹痛,最好带孩子上医院检查,以便对症下药,得到及时的治疗。家长切不可给孩子滥用止痛药或止痛针,以免误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可以常服驱虫药吗?
据统计,肠道寄生虫病(蛔虫、蛲虫等)的感染率几乎可达95%。因此,对来说,定期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些家长,当孩子肚子疼,或发现小儿面黄肌瘦、食欲不振时,就误认为是虫子闹的,未经检查便盲目地给孩子服用驱虫药。如果见不到虫体排出,便再次服用。其实,这种作法是极为错误的,对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肚子痛未必就有寄生虫。消化不良、肠炎、肠痉挛等疾病都会引起肚子疼痛。若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乱服驱虫药,则会耽误治疗。如果自作主张乱用驱虫药,还会因为用法不当,增加寄生虫的耐药性,给以后驱虫增加了困难。也可能由于驱虫不当使蛔虫进入胆道,而引起急性胆道蛔虫病。孩子是否感染肠道寄生虫,应到医院进行粪便检查后,由医生确定,然后再对症用药。
驱虫药的种类较多,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左旋咪唑、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甲苯达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哌嗪,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经常服,肝肾功能不好、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小儿,更应慎用或禁用。
婴幼儿多服小儿麻痹糖丸效果更好吗?
麻痹糖丸味甜易被小儿接受,有的家长便多给孩子服用,认为这样效果会更好。其实不然,这样反而会失去预防作用。
麻痹糖丸是一种特制的减毒活疫苗,服用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与病毒中和,使病毒失去毒性而达到预防目的。让小儿多服糖丸,并不能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抗原进入机体的量越多,免疫效果越好,但超过一定量之后,会引起免疫麻痹,即免疫无反应或反应性降低,不能产生抗体而失去了预防的目的。
因此,麻痹糖丸应按说明量服用,不要任意多服,更不能让孩子当糖吃。
孩子接种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预防接种是通过皮下注射、H服、皮上划痕、皮内注射、鼻腔喷雾等不同途径把一些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达到预防某些传染病的目的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孩子只要按时、按量、按规定的方式和接种顺序接种是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许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进行了预防接种,就万事大吉,不受传染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小儿出生以后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日益增多,在自然界中,有许多人眼看不见的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疾病等微生物,能使人发生各种传染病。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很弱,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合理的喂养、适当的锻炼、充足的睡,还应采用预防接种的办法来提高他们身体的抵抗力。但不能保证接种了某种疫苗绝对不再得那种病,因为不同的预防接种效果是不相同的。牛痘疫苗、卡介苗、IUL麻痹、麻疹、白喉等疫苗接种后的效果较好,霍乱、伤寒、副伤寒、百日咳等疫苗,接种后的效果略差。
另外,即使接种的是同一种疫苗,其效果也会因每个孩子的健康情况、侵袭人体的病原体的多少和毒力大不同。再者,许多因素可影响疫苗的预防效果,以乙型肝炎疫苗为例: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乙型肝炎疫苗是从无症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浆中提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经临床验证,乙型肝炎疫苗是非常安全有效的。在按0。1~6程序接种(即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注射20~30mg乙肝疫苗,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再注射l0mg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持续时间较为长久。免疫力一般可维持4~5年。到4周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由于原来免疫过,机体有一种"回忆反应",所以只需注射l0mg疫苗),就可以产生较高抗体。
据研究,许多因素可影响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①被动吸烟:有关的调查发现,被动吸烟的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较快。②肥胖:专家认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肥胖小儿感染乙型肝炎的几率是正常d,JL的3.5倍。③挑食:挑食的小儿往往营养缺乏,使机体免疫反应功能降低,体内产生的抗体有限,因而易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以上因素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的,因此,好多小儿虽然打了乙型肝炎疫苗,但不一定能产生抗体。
因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孩子即使进行了预防接种,也有可能没产生抗体,为了孩子的健康,提醒家长同志千万不可大意,不要以为孩子接种后就万事大吉了。
打防疫针多多益善吗?
打防疫针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因此有一些父母总想给孩子多打几针,以增强其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殊不知,打防疫针并非越多越好,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计划免疫程序是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能随意更改,既不要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只有按照程序执行,才能保护儿童免受疾病传染。如果过多地注射疫苗,反而会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这在医学上叫免疫麻痹,就好像我们吃2009的食物就饱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生命和工作需要。但为了多获得些营养而拼命多吃,吃5009、10009,表面看来吃进去的食物多了,获得营养会成倍增加,但事实上,由于胃肠的功能不胜重负,反而会因消化不良而减少营养的吸收。
另外,各种疫苗都是用病菌、病毒或它们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尽管经过杀灭和减毒处理,但仍有一定毒性,接种可引起一些反应。特别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把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除掉,其中有的属于异体蛋白质,会引起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重则发生休克。并且,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是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因为人体接触异性蛋白质的次数越多,越处在敏感状态,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反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接种次数和注射数量,这样既可达到防病目的,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小儿外伤后定要打TAT吗?
"破抗"是破伤风抗毒素的简称,也就是医护人员常说的"TAT"。生性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外伤。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就诊时家长常要求注射TAT,其实大可不必。我国从1984年即开始对进行全面的计划免疫,城镇一般在1岁半时,已经注射过4次百l3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即"百白破",完成了全程免疫,已获得了良好的免疫力,体内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存在。因此,对注射过"百白破"三联疫苗的6岁以下外伤后,不需再注射"TAT"。大些的受伤后一般只需注射0.5破伤风类毒素,在3-7天内即可产生强有力的免疫抗体,不应再注射"TAT"了。只有那些未经过破伤风类毒素全程免疫,而有发生破伤风危险的,才有必要用"TAT"预防注射。
"TAT"虽然有预防破伤风发生的作用,但它是一种异种蛋白抗毒素血清,反复注射会刺激人体对其产生抗体,不仅使药效下降,而且患儿还易发生过敏反应,有的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甚至发生血清病。
所以,伤后,如去医院看病,不要忘记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卡,以供医生考虑是否再用"TAT"。
其实,如只是轻微的外伤,可先进行简单的家庭处理,以防感染。首先,用冷开水或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也可擦些红药水。重要的是应避免伤口接触水,以免发炎。但若有异物进入皮肤或有伤口化脓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外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婴幼儿可以随便用外用药吗?
有的家长认为,给婴幼儿输液吃药应小心谨慎,以防发生毒副作用。而外用药则不然,它只作用于身体之外,不被机体吸收,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
由于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及黏膜的结构尚未健全,皮肤的角质层薄,含水分多,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比成人强,所以即使是局部外用的药物也能经皮肤和黏膜很快吸收;而新生儿、婴幼儿身体组织器官尤其是与药物代谢和排泄有关的肝脏和肾脏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消除能力较差,外用药物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中毒。所以,婴幼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吸收后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即使局部使用,也会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而引起中毒。曾有两名4个来月的男孩,仅用了l滴萘甲唑啉(鼻眼净),2小时后就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四肢发冷,经及时抢救才脱险;有一幼儿,曾因烫伤外用新霉素软膏,结果造成耳聋;有些幼儿,应用l%硝酸银眼药水,使眼黏膜产生炎症,严重的因银沉淀而致盲;有的婴幼儿,患湿疹继发感染,用硼酸水洗或外涂硼酸软膏,而引起呕吐、红斑、惊厥、肾脏损害等;有些婴幼儿,因大便干燥肛裂而涂苯佐卡因软膏,原想起到润滑止痛作用,岂知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造成了高铁血红蛋白症。类似上述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
另外,婴幼儿不懂事,若药物储存不当,极易误服,而外用药物中有许多是严禁内服的,如此一来,会导致患儿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家长在给小孩用外用药物时,不能疏忽大意。要仔细读明白说明书,最好遵医嘱或请教药师用药。应将药物放于幼儿够不到的地方,防止误服。
婴幼儿可以使用滴鼻净吗?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滴鼻净。滴鼻净,又叫鼻眼净,是治疗伤风感冒和鼻炎引起鼻塞的药物之一,也可用来治疗急性结膜炎。鼻塞时,往鼻子内滴上l一2滴滴鼻净,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呼吸通畅。婴幼儿受凉时或鼻腔有异物很容易引起鼻塞,以致发生婴幼儿在吸奶时被呛或憋的情形。一些年轻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就慌了手脚,考虑到自己曾经滴过滴鼻净,效果还不错,忙找来给孩子滴上几滴,想解除鼻塞之苦。殊不知,这样做很危险,极易引起婴幼儿中毒。
滴鼻净主要成分是萘甲唑啉,为拟肾上腺素药,能直接兴奋皮肤、黏膜、内脏的血管平滑肌,对黏膜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可以迅速解除鼻塞。同时,可引起全身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使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微循环障碍,此作用比肾上腺素强。并能透过血脑屏障影响呼吸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婴幼儿因鼻黏膜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很容易使药物通过黏膜吸收,极易引起中毒,出现嗜睡、抽泣样呼吸、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冷、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尿少和腹痛等。少数家长由于对该药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不太了解,长期大量反复地给小儿用滴鼻净,结果使孩子的鼻黏膜膨大,再滴药后,不但不能收缩血管使鼻甲缩小,反而会使鼻腔血管扩张,使鼻塞加重,久治不愈,即成了药物性鼻炎。
因此,提醒家长们:3岁以下婴幼儿禁用滴鼻净;3岁以上d,JL可根据情况选用0.05%滴鼻净或0.5%麻黄碱滴鼻剂,每次l滴,间隔不少于4小时。一般只能连用3天,不得超过l周,千万不能长期使用,更不能使用成人滴鼻净。
幼儿可以用氯霉素眼药水吗?
氯霉素眼药水是一种常用的眼科药,可用于急性眼结膜炎、沙眼等十多种眼科疾病。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眼睛不舒服,就随心所欲地给婴幼儿滴上一两滴。自以为氯霉素眼药水是外用药,对婴幼儿不会产生多大不利影响,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
氯霉素为一种常用的抗菌药物,而氯霉素眼药水则因为其价格便宜、应用方便而深受病人喜爱。但是大多数病人对氯霉素的不良反应却知之甚少。氯霉素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主要表现为:①剂量相关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②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发生率很低,但死亡率极高;③灰婴综合征。这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应用剂量过大发生的致命的毒性反应。最初24小时内表现为呕吐、拒哺、呼吸不规则而快、腹部膨胀、绀紫,病情危重。以后24小时,病儿软弱,转为灰色,死亡率约为40%。
婴幼儿的肝脏对氯霉素的解毒功能较低,造血组织十分娇嫩,对氯霉素又很敏感,用氯霉素滴眼后,很快会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甚至还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药物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一种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以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和反复继发感染。一旦患此病,就难以逆转,常可致死。
所以,为了婴幼儿的安全,家长给婴幼儿用药时,应小心谨慎、遵循医嘱。
小儿出水痘能用激素吗?
在医院门诊,医生曾遇见一l0岁患儿,全身布满水痘、丘疹,有许多已结痂,口腔及咽部亦有散在疱疹,自觉瘙痒明显。家长说患儿已病了I周,在当地看了几次,吃过几天药,还打了吊瓶,疱疹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体温不减却升高,且开始出现咳嗽、咳痰伴胸痛。经过仔细检查和照相后,医生诊断为水痘并发肺炎。查看用过的药物,发现除了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外,还使用了地塞米松和泼尼松(强的松)。于是,医生告诉患儿家长,孩子病情加重的原因是滥用了激素。
不少人把激素当作灵丹妙药,凡病必用,结果贻害无穷。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整个病程中禁忌使用激素,激素对该病毒根本没有杀灭作用,即使因其他疾病原已服用激素的水痘病人,若情况许可,也应该将激素减至生理剂量(约等于一般治疗量的I/10~1/5),必要时停用。否则,由于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会致机体抗病毒感染能力降低,防御能力削弱,且能促使其繁殖和扩散,使病情加重,可发生出血性水痘或继发感染而致死亡。
固然:小儿水痘用激素是雪上加霜,应禁用。
小儿出水痘能涂紫药水吗?
在孩子出水痘时,不少人将紫药水涂于患处,这样做易使皮肤留下疤痕,成为终身憾事。
水痘的发疹期。疹子先见于躯干,然后是头部,由头部逐渐移向面部,最后转向四肢。皮疹开始时为粉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水痘,数日后开始干结,最后形成痂。水痘大多成双成对出现,若无继发感染均能自然脱痂,亦不会留下疤痕。但若涂用紫药水,尽管表面皮肤很快干燥结痂,表皮下层的感染却得不到有效控制,反而向皮肤深层发展,造成深层皮肤组织破坏,这样,覆盖于皮肤的干痂脱落后,就留下浅疤痕。水痘患儿应按医生嘱咐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同时,要给孩子勤剪指甲.还可让孩子带上手套,以防止因瘙痒而抓破患处,造成新的感染。千万不要用紫药水涂抹患处。
小儿擦了氟轻松皮肤就"轻松"吗?
氟轻松软膏好像知名度很高,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应用都很广泛。只要有了皮肤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氟轻松软膏,拿过来就要涂擦一番.得了痱子、湿疹,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孩子擦氟轻松,这是很不妥的。
氟轻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及止痒作用。常制成软膏、冷霜等,供局部皮肤外用。对湿疹(特别是婴儿湿疹)、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都有一定疗效。供局部外用,l日3-4次,临用时应先将皮肤洗净,然后薄薄涂药,再加以轻揉,使药物渗入皮肤。如果皮肤已感染,需同时应用抗菌药治疗。但不可滥用氟轻松,否则,易造成以下危害:
▲单用氟轻松,可使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毛囊炎、疮肿、脓疮和病毒引起的水痘,以及真菌引起的手、足、体癣和股癣扩大或恶化。A引起面部色素沉着。
▲使皮肤老化、萎缩、变薄,出现皱纹。△引起高血压、水肿等全身不良反应。
A用氟轻松治疗牛皮癣时,有可能使异常牛皮癣转为化脓疱牛皮癣,以致病情加重。
小儿在炎热的夏天,若得了虫咬皮炎、湿疹及痱子涂了氟轻松软膏后,一旦不注意皮肤卫生!艮容易继发其他化脓性皮肤病。如果用在已经感染的部位,那更是雪上加霜,甚至出现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氟轻松软膏属于高效氟化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长期应用,尤其是用于皮肤薄嫩部位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改变等。要知道,软膏类一般用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在皮炎急性期,无糜烂渗出者,宜用洗剂(如炉甘石洗剂)或粉剂;渗液者,渗液多时宜湿敷,渗液少时可用油剂(如锌氧油)。
因此,氟轻松软膏不是皮肤病的万灵药,凡有结核菌或细菌、病毒感染的皮肤病,忌用氟轻松。特别是小儿痱子、湿疹,别擦氟轻松,使用不当,反而会使皮肤"不轻松"。
可以用来苏水给婴幼儿消毒吗?
来苏水是医院和家庭常用的消毒药,是甲酚的50%或25%皂溶液,故又称甲酚皂溶液,市场上有成品出售。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蛋白质变性作用,可引起组织损伤。配成2%溶液可用于洗手消毒,3%一5%溶液用于消毒物品或房屋。用于手消毒后,要用清水冲净;室内消毒要注意,不得与食物和餐具直接或间接接触。
来苏水系外用消毒药,如不慎内服可引起昏睡、呼吸抑制、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即使没有口服,皮肤长时间接触也可透皮吸收而引起中毒。来苏水中毒后,可出现意识不清、黑色尿、四肢间断性痉挛,严重时出现肾衰、溶血甚至死亡。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婴幼儿皮肤幼嫩,各种药物极易透皮吸收。所以,千万不可用来苏水进行皮肤消毒,以免引起中毒。
二、中药用药误区
婴幼儿服中药安全吗?
目前许多家庭都备有婴幼儿常服的中药制剂,如至宝锭、肥儿散等,这些药对小儿科常见各种轻症,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并不能认为婴幼儿服中药就安全无毒。
因为中草药化学成分复杂,婴幼儿的肝、肾等重要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随便服用中草药容易产生副作用,严重危害婴儿健康。有些中草药含有鞣酸、生物碱、挥发油、苷类以及无机盐等复杂成分,所以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服用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损害肝功能。超量服用中草药也会产生副作用。民间一些习俗,如新生儿刚出生一两天,有人就给他喝黄连甘草水,据说可以"解胎毒"。其实,黄连与甘草合用,会失去抗菌作用。有人认为,让婴儿多吃六神丸可以不生痱子和疮疖。但六神丸内含有一定毒性的蟾酥,服用过量可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发生恶心、呕吐、心跳过缓等症状,严重者发生心房心室之间的传导阻滞、惊厥和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还有人将珍珠散洒在乳头上,认为乳儿吸吮后会体质健壮。不错,这种药少量服用能解毒、安神、明日、定惊,但应注意,这种药含有朱砂,朱砂含有砷元素,长期服用会引起蓄积中毒,而出现齿龈肿胀、咽喉疼痛、唾液增多、恶心呕吐,以及多梦、记忆力减退、兴奋性增高、不安、失眠等精神症状,对脏器功能极有伤害。
所以,婴幼乏中药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家长千万不要滥用中药给孩子保"平安"。
新生儿用中药针剂安全吗?
人们都知道西药的毒副作用大,使用时特别谨慎,而喜欢应用自认为无副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其实应用中药也须慎重,特别是内含苯甲醇的中药针剂,新生儿就不宜应用。
这是因为,苯甲醇在体内氧化成为苯甲酸,在肝中与甘氨酸结合,生成马尿酸排出体外。上述反应系酰基结合,常需借助于酰基辅酶A合成酶和酰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而新生儿未成熟的肝脏缺乏这些酶,故不能代谢苯甲酸而显示毒性。
国外曾报道:l6名新生儿,因用了含0.9%苯甲醇的生理盐水冲洗过的血管插管,或接受了含苯甲醇的灭菌注射用水所溶解的药液,而引起死亡。但在大一些的婴儿和小儿当中,却没有发生中毒的报道。上述死亡病例提示,只要少量的苯甲醇进入新生儿体内,即可导致中毒。而目前我国生产的中药针剂,内含苯甲醇1%一5%,如此大量的苯甲醇,一旦用于新生儿,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且,应用中药针剂,必须的给药途径就是输液。一方面,输液需要严格消毒,需到专门的场所,如医院、诊所等,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远不如服药方便;其次,输液会引起疼痛,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还有,输液药物吸收人体内较快,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抢救不及时,引起死亡的概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最后,从中药中提取的针剂,其中的杂质含量较高且不易除去,也不同程度增加了中药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目前,国内生产的中药针剂主要有:热痛宁针、苦参碱针、田基黄针、血见愁针、鸭跖草针、野菊花针、蒲公英针、大青叶针、茵陈针、复方板蓝根针、胆龙针、徐长卿针、鱼腥草针、抗炎针、金银花针、胆黄针、地龙针、复方木通针等。
因此,鉴于上述原因,对新生儿或早产儿甚至较大一点儿的婴儿,应禁用含苯甲醇的中药针剂。
为什么小儿服中药丸也应注意?
中药丸剂较之中药汤剂、散剂,有味道香甜、易于储存、服用方便等特点,而受到家长钟爱。但好多家长喂小儿中药丸时却不加注意,随意让孩子服用,这是不对的。
中药丸剂一般以蜂蜜制作为多,在给孩子服用前,应仔细检查丸药是否生虫、发霉,一旦发现变质就不要服用。小儿发育不健全,一般吞咽功能较差。服用丸药时,家长应该把丸药揉碎,用温开水在小勺中烊化成汤液喂服小儿。如遇到小儿服丸药呕吐时,家长不要性急,可休息片刻,在药液里加点儿白糖水和少量的生姜汁搅匀后再喂服。这样可以起到止呕、调节药味的作用。对于大一点儿的小儿,可将丸药揉成小颗粒,裹上一点儿白糖再用温开水送服,或者装入糯米纸或胶囊内,以清除丸药的异味。
在给小儿服丸药时,注意不要用茶水或可口可乐等饮料送服。茶水中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小儿正处于脑发育完善时期,服用后容易兴奋不易入睡,而不利于患儿休息和疾病的恢复。另外茶水中含有鞣酸类的物质,和丸剂同时服用,易形成络合物不利于吸收及排泄,特别是患有胃肠道疾病时,更不益于疾病的恢复。如果丸药和西药配合应用,服用时应特别注意。因为许多小儿丸药中均含有石膏等成分,如果同四环素族的药物同时服用,两药之间形成络合物,影响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因此,中西药物合用时,无论先服用哪种药品,两者之间最好间隔30分钟。
所以,服用丸剂,学问也是很大的。
给婴儿喂中药时可以与乳汁混合在一起吗?
有些家长给婴儿喂中药时为了减轻药物的苦味而掺入乳汁,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中药和乳汁混合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凝结现象,降低中药的治疗作用。新生儿味觉反射尚未成熟,可把药液放在奶瓶里,用乳胶奶头让患儿自己吸吮,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服下的。
因此,给婴儿喂中药时不要把中药与乳汁混合在一起喂。
为什么给小儿煎中药不能忽视煎煮方法?
中药的不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引起注意。煎药法主要是"汤"剂的煎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药学流源论》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之不效全在于此。"煎煮小儿中药汤剂,更应重视煎煮方法。而好多家长给小儿煎中药时,却不重视煎煮方法,这是不对的。
那么给小儿煎服中药有哪些讲究呢?
首先是必须遵从煎服中药的一般规律。如解表药宜用急火(武火),煎的时间不宜过长,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再煎10-l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用文火久煎,水开后再煎40-60分钟。有些药物在煎煮时还有特殊的要求,如含挥发油的薄荷、藿香、佩兰、钩藤等,为了不使挥发油散失或失效,需在其他药物煎到一定程度后,才下这类芳香药物,称为后下。有些矿石、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成分不易煎出,如石膏、龟板、龙骨、珍珠、磁石、鳖甲等,须打碎先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此为先煎。海金沙、车前子需用纱布包好,放入药锅煎煮,称为包煎。人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不造成浪费,应单独煎煮,最后一起放人其他煎好的药物中,称为另煎。还有些含药胶质,黏性大,如阿胶、龟板胶,需要单独加温溶化或隔水炖,使之烊化。
其次,要注意医生处方中的"脚注"。它是指医生在处方中对有关药味提出的简单嘱咐,是医生根据有关药物的性味、质地及病情需要而提出的特殊要求,目的是使其有效成分尽可能地发挥作用。
小儿脏腑比较娇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煎药要少而精。煎药时,要将所煎药物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加水量应高出药面一横指为宜。煎出药量为:l岁以内60-100 ml;l一6岁150 ml;7-12岁200~250 ml。服药次数要根据疾病的性质来决定,新病、急病,如感冒、发高烧,可日服4-5次;慢性病,如哮喘,则按发作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l次,一El内不得少于3次。
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喂药的方法和时间。给喂药必须细致、耐心,可以将药物和甜食交叉喂服,或适当加入调味品,如糖、蜂蜜等,昏迷的患儿则可以用鼻饲或直肠给药法。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其头、手,用汤匙将药液送至其舌根部,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免呛人气管。服药时间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而消食导滞药宜在饭后小时,滋补药应在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清晨空腹或在睡前,急重症.NHll药时间不拘。
可见,给煎服中药大有讲究,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新生儿可以用草药祛胎毒吗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流行着这样一种风俗习惯,即喜欢给刚出生的新生黄连、钩藤茶等草药。据说这样能解婴儿从母体带来的"胎毒",保证日后夏不生痱、冬不长疮疖。其实,这是不科学的,而且还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据儿科专家研究发现,新生草药后,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发生急性溶血性黄疸,出现皮肤、眼珠、小便发黄。在南方约有5%的男婴发生过这类黄疸,原因多与新生儿服草药有关。众所周知,婴儿在出生时粪便呈黑褐色,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数日后即可消除,无须用黄连等药来祛胎毒。因为所谓的"胎毒"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排出体外,不会遗留在体内。
所以,新生儿不需用草药:去"胎毒"。
婴儿可以喝中药凉茶吗?
夏季天气闷热,婴儿容易发热生痱子,口腔糜烂,睡不着觉等,有些年轻的父母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认为孩子"上火了",就让孩子喝"中药凉茶"以去其火。其实,这对孩子健康是有害无益的。因为"中药凉茶"的配方是由夏枯草、桑叶、菊花、栀子、竹叶、芦根等多味中药组成。方中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含有鞣酸、生物碱、挥发油、苷类以及无机盐等物质,婴儿的肝脏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肝功能尚未健全,如果服用这种中药凉茶,对婴儿肝脏的新陈代谢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影响婴儿的胆红素代谢,使红细胞缺陷引起胆红素合成增加,造成严重的黄疽。
固然:墨儿不寞服用:中药凉茶",若是孩子上了火,煮点绿豆,汤喝,若病情严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小儿可以用六神丸防治瘫子吗?
夏日炎热,出汗较多,是痱子、热疖的好发时节。至今,不少家长仍沿用初夏时给小儿服用六神丸,以预防小儿生痱子、生热疖的习俗。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六神丸并无此预防功效,而且如果服用不当,还会产生严重后果。
六神丸的确是一种享誉海内外的消肿、解毒、止痛的良药,至今已有l00多年的应用历史了。它由牛黄、珍珠、蟾酥、雄黄、麝香、冰片六味药配制而成,因其功效神速而显著,故得名"六神丸"。别看六神丸颗粒细小,却有着强大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特别对小儿咽喉肿痛、喉痹失声、口舌糜烂、牙痛、流行性腮腺炎有独到之功效。但其组成中除麝香、冰片、牛黄、珍珠等名贵中药材外,还含有蟾酥、雄黄等有毒之物。其中的雄黄含砷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均有毒性,长期服用会引起砷中毒,导致肝、肾损害,皮肤也会严重角化、皲裂、色素况着。蟾酥即癞蛤蟆分泌的白色浆液,主要含蟾酥素,小剂量使用有强心作用,大剂量则会引发心脏的传导阻滞。所以,小儿滥用六神丸,常会出现胸闷、心慌、心率变慢、心律不齐等症状。此外,还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麻等症,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痉挛、抽搐或惊厥、休克等危象,甚至中毒死亡。六神丸还会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可出现休克,喉头水肿,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婴幼儿服用过量,皮肤会出现风团红斑,甚至出现惊厥、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口唇青紫、呼吸急促等中毒症状。
另外,六神丸虽然功效卓著,但用法也很讲究。应用时因证施治才能发挥其疗效,若外邪束肺郁而发热,或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肝气郁结之咽喉疼症,不宜用本药。若遇气血虚衰、脾胃不足之体质,即使患热毒之症,亦不宜用本药。现实生活中,好多家长给孩子除了预防性用药外,在使用剂量上同样存在误区,如:药量随意变更,用量过大;在口中含化时间过久等,这样都是有害的。通常正确的用法和用量是:d,JL l岁每次服l丸,2岁每次服2丸,3岁每次服3-4丸,4-8岁每次服5-6丸,9~15岁每次服8丸。以上均为每日2次,重症可3次。治口腔及咽喉疾病均应在口中含化后再温开水送下。外用时,取药l0丸,用温开水或少许米醋溶成糊状涂搽患处,每日数次。
无疑,给无任何症状的正常幼儿服用六神丸,是一种滥用药行为,也是造成六神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六神丸不能作为预防性用药,即使孩子患病要用时,剂量也不能过大,使用时间也不能过长。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mjn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