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最新的2010 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贝母类药材共六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土贝母。由于几种药材名称相近,功效除土贝母外,其余均相近,因而在临床应用上极易混淆。为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对其来源、性状、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很有必要。临床应用以川贝母、浙贝母为主,其他几种应用很少,造成了川贝母资源匮乏、供不应求,而大量次品、伪品流通于市,影响临床疗效。在这里,我将自己整理的一部分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呈现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1、来源、产地及性状比较
川贝母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品质较优,被奉为地道药材,其为百合科植物,如卷叶、棱砂川贝母、乌花等的鳞茎。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其鳞茎呈圆锥形,叶子常呈对生,只有少数在中部呈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无柄,表面呈类白色,层鳞叶呈两瓣,大小悬殊较大,大瓣紧抱小瓣,俗称“怀中抱月”。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先端弯曲成钩状。花通常为紫色,较少呈绿黄色,具有紫色斑点或小方格。
浙贝母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呈卵圆形至长圆形,表面呈淡黄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由一瓣较大鳞叶和1~2 瓣较小鳞叶抱合而成。
平贝母主要产于东北,为百合科,外形呈扁球状,表面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为鳞叶两瓣,大小相近或其中一片较大,互相抱合,质坚实而脆,富粉性。平贝与川贝相比,平贝较川贝大,色常不白,扁平不圆,味苦。
2 主治功能及临床应用比较
川贝味苦、甘,微寒,主要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燥咳、痰黄咳喘、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等。浙贝母味苦、寒,功能为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主治风热、燥热、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等。平贝母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功能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瘰疬、乳痈等症。
已有药理证实,川贝母、浙贝母均有降压、镇咳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川贝母还有解痉、祛痰、升血糖、抑菌等多种作用;浙贝母尚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镇静、增加冠脉流量等作用。川贝母擅长于清热润肺;浙贝母擅长于宣肺清热。川贝母、浙贝母都是咳嗽的良药,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咳嗽患者。咳嗽时伴有鼻塞、流清涕等症状的风寒咳嗽患者,最好服用一些温性的药物以便温肺化痰。但川贝母、浙贝母均为寒性药物,因而服用此类药物无异于“雪上加霜”,会加重病情。若患者表现出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大便干燥、咳吐腥臭脓痰、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首选浙贝母,因浙贝母较川贝母而言,泻火功效更强。且浙贝母还擅长清火散结,为治疗肺脓疡的良药。因此,对于咳嗽、咳痰不利、口干口渴、舌苔发红的风热咳嗽患者,可选择川贝母及浙贝母。但是,川贝母更适于年老体弱者服用,因为其药性温和,气味不浓。对于体质较佳的小儿、青年人,最好选择浙贝母。川贝应用时间较长,性凉而甘,比浙贝润,多用于肺虚久咳之症;浙贝苦寒之性较强,清降开泄之力大,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郁肺之咳嗽;此外,两者均可用于痰核、瘰疬、瘿瘤、痈疽等症的治疗,但是浙贝疗效更优。平贝应用的时间较短,因其“辛能发散”“辛入肺”,在中医临床中,多用于治肺病、痈疮等,可将其配制为复方贝母片、小儿牛黄清肺散等中成药,用量较大。近年来,从平贝母的茎、花、叶、果中提取出了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并制成了治疗气管炎的新药,效果较好,展现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3 讨?论
三种贝母从产地、性状、主治功效、临床应用上都有区别,因此,由于个人疾病性质的不同,应该因人而异,针对性用药。目前,川贝母货源较紧缺,价格贵,出现供不应求,市场上伪品繁多,造成临床使用混乱。因此可以考虑把功效相近,药源充足的其他贝母,如平贝母代替川贝母使用,从而保证川贝母的临床需要,且能保证川贝母等法定物种不至于灭绝。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