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肺胀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谓:“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医圣仲景《金匮要略》进一步描述其临床症状,并明示其治疗的具体方药,如“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等。
一、用方心法
(一)深研经文要旨,谨守病机,广泛灵活遣方
仲景指出肺胀的主证为“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所用的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的病机为寒饮挟热郁阻于肺;越婢加半夏汤证的病机为风热挟饮,饮热迫肺。其总的病机是内饮外邪,内外合邪,肺气逆满,宣降失司。治以外宣内降之法。笔者认为,虽然仲景明言治疗肺胀的汤方仅二,但细读经文,深研经方要旨,不难发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的众多汤方与肺胀急发期内外合邪、以邪实为主的病机甚为合拍,其外宣内降的治法也十分一致,故可广泛用于肺胀的临床治疗之中。肺胀缓解期的病性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祛余邪。仲景虽未明示其方,但笔者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不少汤方切合其病机,临床疗效也很确切。例如肺胀缓解期广泛存在脾肾阳虚,水饮未尽的病机,其温脾化饮之苓桂术甘汤、温肾化饮的肾气丸、温阳利水的真武汤等均可选用。总之,临床遵先贤“谨守病机”、“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之古训,针对病机广泛灵活遣方,确能收到良效。
1.肺胀急发期的辨治
肺胀急发期是指感受外邪后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病变阶段。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以标为主,内外合邪,肺气逆满,痰壅气滞,血瘀水停。临床上,外邪有风寒、风热之异;内饮有寒饮、热饮或痰浊之殊;内外合邪者,有外邪重于内饮或内饮重于外邪之异;饮热互结者,有饮重于热或热重于饮之殊。临床尤当详辨,据不同之病机,摆好治疗重心,准确遣方用药并随证加减。
(1)寒饮射肺型 病机为脾肾阳虚,水饮内伏,复感风寒,寒饮相搏,上射于肺,肺失宣降,挟有瘀血。临床常见感寒后咳喘复发或加重,痰多胸胀,咳喘不得平卧,喉间痰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唇甲或见紫暗,舌淡红或瘀暗,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治以散寒化饮,止咳平喘。临床据外寒与内饮孰轻孰重选方。若外寒重于内饮,当选小青龙汤化裁;若里饮重于外寒,当选射干麻黄汤化裁。因前方麻黄、桂枝同用,意在发汗解表;后方虽有麻黄,但无桂枝,故表散力较前方弱,但麻黄与射干、紫菀、款冬花合用,则消痰开结力强,故用于饮重表轻之证。临床可酌加活血化瘀药。
(2)寒饮挟热迫肺型 病机为肺脾肾亏虚,水饮内伏,复感风寒,饮郁化热,致寒饮挟热上迫于肺。临床常见咳嗽气喘、胸满息肩,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或浮数。治以温肺化饮,清热除烦,止咳平喘。临床据烦喘之证与寒热表证孰轻孰重选方。若饮热上迫,邪甚于上,胸满息肩、喘鸣迫塞及烦热之症较重,则选厚朴麻黄汤,因该方是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而成,以厚朴为君,伍以杏仁、麻黄,功在降气平喘;若寒热表证较重,烦喘较轻,则选小青龙加石膏汤,因该方麻黄配桂枝功在发汗解表,少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此外,均可加入活血化瘀之品。
(3)风热挟饮迫肺型 病机为内有饮邪,复感风热,内外合邪,饮热迫肺,肺气逆满。临床常见胸满喘急,声高息涌,目如脱状,咳嗽痰稠,发热汗出,口渴,脉浮大或浮数。治以宣肺泄热,化饮平喘。可选越婢加半夏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若饮热蕴阻于肺,壅遏肺气,并壅滞大肠,致腑气不通,症见腹满,大便秘结,喘咳,胸满痰多,苔黄膩,脉弦滑,可与厚朴大黄汤合用。
(4)邪热壅肺型 病机为肺热气壅,肺失宣降。临床常见频频喘咳,汗出口渴,痰黄而黏,或见唇舌瘀暗,舌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清宣肺热,平喘止咳。可选麻杏石甘汤加减,酌加黄芩、地龙清肺平喘,加桃仁、水蛭活血化瘀。笔者临床用此方一不拘泥于“无大热者”,因肺合于卫而主皮毛。肺中热壅,也可见到发热,甚至高热,故有发热仍可应用此方;二不拘泥于 “汗出而喘”。经方原意的汗出是肺热蒸腾,迫液外泄。临床有肺热壅盛,复感风寒,卫阳闭郁无汗者,即寒包火证,笔者应用此方仍获良效,因麻黄既可散寒解表,又可配石膏清宣肺热而平喘。
(5)阳虚水停,凌心射肺型 病机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凌心射肺,挟瘀血阻络。临床常见咳喘胸满,不能平卧,痰多清稀,头眩心悸,下肢水肿,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唇甲瘀暗,苔白滑或薄白,脉沉弱。治以温阳利水,佐以化瘀。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酌加化瘀之品。
注: 肺胀危重症期发生肺厥、肺衰、昏迷等病证,当参考相关疾病论治。
2. 缓解期的辨治
肺胀缓解期是邪气(外邪、痰饮、邪热、瘀血、水饮)衰其大半,咳、喘、痰、悸、肿等临床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的病变阶段。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标邪未尽。临床“本虚”有部位偏重于肺、脾、肾之异; “虚”有偏重于气虚、阳虚、阴虚之殊;邪气有痰浊、余热、水饮、瘀血、外邪之异;余邪之中有孰轻孰重之殊。临床最当详辨,据不同之病机,摆好治疗重心,准确遣方用药并随证灵活化裁。
(1)肺脾气虚,痰瘀未尽型 辨证要点是:无明显热象、无外邪表现;有脾肾气虚见证;有痰瘀表现。治以补益肺脾,佐以化痰祛瘀。选桂枝加黄芪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若兼痰热未尽,可酌加胆南星、浙贝母清热化痰。
(2)肺脾阳虚,痰瘀未尽型 辨证要点是在上型基础上见畏寒肢冷、汗出背冷等阳虚见证。治以温补肺脾,佐以化痰祛瘀。选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若肺脾阳虚,表邪未尽或汗出伤风复感,营卫不和,可选用桂枝人参汤加减。
(3)脾肾阳虚,肾不纳气型 辨证要点是:无热象、无外邪、无痰热表现;喘促动则尤甚,脾肾阳虚见证。治以脾肾双补,温阳纳气。选肾气丸加减。可加蛤蚧、补骨脂温肾敛肺;加当归、川芎活血化瘀。
(二)遵古法而不泥于方,谨察病机,随证加减
临床上不能生搬硬套经方,要在深入领会经旨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经方,谨察病机,随证灵活加减,遵其古而不泥于方。
1.经方酌加活血化瘀药
笔者认为瘀血阻络的病机贯穿在整个肺胀病之始终,因而主张在治疗肺胀运用他法之同时,配合活血化瘀法。在运用经方治疗肺胀时,大胆加入活血化瘀药以提高疗效。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可选桃仁、丹参、当归、水蛭、川芎、红花、赤芍等。一张方剂可选加1~3味活血药。
2.经方酌加虫类药
笔者思其“肺如蜂巢,下无透窍”,肺胀者,痰饮、浊气、瘀血胶固于肺络,肺管不利,邪不易外泄,故清气难入,浊气难出,肺气逆满,肺失敛降。故除了应用化痰、降气、化瘀之品之外,尚以经方酌情伍以剽悍走窜之虫类药以破滞行瘀,搜邪通络,便肺管通利,肺气宣降,肺功复常。笔者临床常在经方中选加1~2味虫类药以提高疗效,如地龙、僵蚕、蝉蜕、水蛭之属。
3.经方酌加益气药
经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基于肺胀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贯穿于整个肺胀病的始终,故应重视补虚固本法。笔者常于经方中重用南沙参以助正达邪,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南沙参味甘而不壅,微寒而不凉,擅益肺脾之气,又能化痰清肺,且可提高机体对祛邪为主方剂中麻黄、桂枝刚燥之品及石膏寒凉之品的耐受性,是疗肺胀补而不滞的极佳之品。故临床肺胀各期各型均可大胆加入,剂量可用至30~60g。
二、验案举例
周某,女,72岁。2001年1月6日就诊。
以“反复咳喘40余年,伴胸满心累,12年,复发伴双下肢水肿3天”为主诉。自述咳喘每于受凉发作,逢冬加重,曾多次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X线胸片、心电图、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右心功能不全。3天前因洗澡受凉,病情复发并加重,胸膨胀满,喘咳不得平卧,痰多清稀,喉中水鸡声,心悸肢肿,恶寒发热,身痛无汗,烦躁口渴。诊得面色晦暗,张口息肩,爪甲青紫。舌胖淡紫黯,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乃肺胀急发期,证属肺脾肾阳虚,外寒内饮挟热犯肺,气滞痰凝,血瘀水停。本急则治其标原则,立散寒化饮、清热除烦、化瘀行水之法,选小青龙加石膏汤化裁。
处方:麻黄10g 白芍12g 桂枝10g 细辛6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石膏30g 葶苈子30g 桃仁10g 地龙10g 甘草6g
服2剂后,咳喘大减,寒热若失,烦躁尽除。痰虽较前减少,但仍量多而清稀,喉中时有水鸡声,双下肢仍轻度水肿,舌苔薄白,脉弦。此乃外寒与里热虽去,而寒饮郁肺未除,选射干麻黄汤化裁。
处方:射干15g 麻黄10g 细辛6g 五味子10g 生姜10g 半夏15g 紫菀15g 款冬花15g 南沙参40g 桃仁12g 地龙10g 车前子20g
连服3剂,喉间水鸡声消失,咳喘减,已能平卧,但双下肢水肿未尽消,咳少量清痰,动则气喘,舌淡胖瘀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此乃邪气衰其大半,正气未复,改用温补脾肾、纳气平喘法,佐以活血化瘀,选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处方:附片15g(先熬1h) 桂枝10g 熟地黄10g 山茱萸15g 怀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白术15g 南沙参40g 补骨脂15g 桃仁10g 当归12g
连服5剂,临床痊愈。嘱服成方《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此例肺胀患者急发期标实的一面符合其外寒内饮挟热的病机,故初诊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化裁收效。二诊,药后表寒大减,里热尽除,寒饮郁肺尚存,故此时无须大力度解表,无须清里,只需温化寒饮,止咳平喘,遵仲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收效。三诊,喉间水鸡声消失,喘咳减轻,已能平卧,但动则气喘,肿未尽消,痰未尽除,此乃邪气衰其大半,正气未复,由于其本是肺脾肾阳虚,其标是未尽之水饮和瘀血,宗仲景“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之法,以两方化裁运用,温阳化气行水、化饮消瘀以复肺之宣降、肾之纳气功能。基于瘀血阻络的病机贯穿于肺胀病之始终,故用经方治疗急发期与缓解期病变时均加了活血化瘀药当归、桃仁;基于肺胀邪气胶固于肺络不易祛除,故于急发期加了虫类药地龙以搜邪通络、清利肺管;基于肺胀正气亏虚贯穿于肺胀之始终,故于经方中重加补而不滞之南沙参补肺气兼化痰饮。由于临床谨守病机、宗经方要旨、随证灵活选方化裁,故能收到良效。
来自:传播中医馆? > 《中医经方医案》
?
肺胀的中医调理方案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
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见于老年性肺气肿,当这些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加剧。
1.肺病迁延肺胀多见于内伤久咳、久喘、久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逐步发展所致,是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种归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成为肺胀的基本病因。
2.六淫乘袭六淫既可导致久咳、久喘、久哮、支饮等病证的发生,又可诱发加重这些病证,反复乘袭,使它们反复迁延难愈,导致病机的转化,逐渐演化成肺胀。故感受外邪应为肺胀的病因。
3.年老体虚肺胀患者虽可见于青少年,但终归少数,而以年老患者为多。年老体虚,肺肾俱不足,体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而正更虚,如是循环不已,促使肺胀形成。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肝。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主气功能失常。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衰微,则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J::凌心肺则喘咳心悸。肺与心脉相通,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肺虚治节失职,则血行涩滞,循环不利,血瘀肺脉,肺气更加壅塞,造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郁,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暗紫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呈现喘脱危候。
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气虚、气滞,它们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饮的产生,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益甚。痰、饮、湿(浊)同属津液停积而成。痰饮水浊潴留,其病理是滞塞气机,阻塞气道,肺不能吸清呼浊,清气不足而浊气有余,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故胸部膨膨胀满,憋闷如塞。痰浊水饮亦可损伤正气和妨碍血脉运行。气虚气滞的形成,因气根于肾,主于肺,本已年老体虚,下元虚惫,加之喘咳日久,积年不愈,必伤肺气,反复发作,由肺及肾,必致肺肾俱虚。肺不主气而气滞,肾不纳气而气逆,气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肺肾之气)S能交相贯通,以致清气难人,浊气难出,滞于胸中,壅埋于肺而成肺胀。瘀血的产生,与肺,肾气虚,气不行血及痰浊壅阻,血涩不利有关。瘀血形成后,又因瘀而滞气,加重痰、气滞塞胸中,成为肺胀的重要病理环节。
由此可见,肺胀的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标实为痰浊、水饮、瘀血和气滞,痰有寒化与热化之分;本虚为肺、脾、肾气虚,晚期则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其基本病机是肺之体用俱损,呼吸机能错乱,气壅于胸,滞留于肺,痰瘀阻结肺管气道,导致肺体胀满,张缩无力,而成肺胀。如内有停饮,又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蒙蔽心窍,心神失主,则意识朦胧、嗜睡甚至昏迷;痰热内闭,热邪耗灼营阴,肝肾失养,阴虚火旺,肝火挟痰上扰,气逆痰升,肝风内动则发生肢颤,抽搐;痰热迫血妄行,则动血而致出血。亦可因气虚日甚,气不摄血而致出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阴损及阳,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成为阳虚水泛证;阳虚至极,出现肢冷、汗出、脉微弱等元阳欲脱现象。
【临床表现】
喘、咳、痰、胀,即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等是肺胀的证候特征。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故有长期的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胸肺膨胀和病变由肺及心的过程是逐渐形成的。早期除咳嗽、咯痰外,仅有疲劳或活动后有心悸气短,随着病程的进展,肺气壅塞肿满逐渐加重,叩之膨膨作响,自觉憋闷如塞,心悸气急加重或颜面爪甲紫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颈脉动甚,右胁下症积,下肢浮肿甚至有腹水。病变后期,喘咳上气进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卧,白粘痰增多或咯黄绿色脓痰,紫绀明显,头痛,有时烦躁不安,有时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谵语,或有肉困,震颤,抽搐,甚或出现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质多为暗紫、紫绛,舌下脉络瘀暗增粗。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胀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喘咳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为过清音,肺部闻及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锣音,且心音遥远。
6.X线、心电图等检查支持西医学肺气肿、肺心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如下。
1.哮病哮痼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常突然发病,迅速缓解,且以夜间发作多见;肺胀是包括哮病在内的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每次因外感诱发为逐渐加重,经治疗后逐渐缓解,发作时痰瘀阻痹的症状较明显,两病有显著的不同。
2.喘病喘病是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但肺胀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喘咳上气,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肺胀的本质是标实本虚,要分清标本主次,虚实轻重。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
2.辨脏腑阴阳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病位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
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
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侧重祛邪为主,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平时偏于正虚,侧重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的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祛邪与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辅为用。
分证论治
.风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甘草祛痰降逆;佐白芍、五味子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方用麻黄、石膏,辛凉配伍,辛能宣肺散邪,凉能清泄肺热;半夏、生姜散饮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枣安内攘外,以扶正祛邪。
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开泄肺气;佐大枣甘温安中而缓药性,使泻不伤正;桂枝通阳化气,温化寒痰;茯苓除湿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脉,化瘀滞。痰多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本证亦可用苏子降气汤加红花、丹参等化痰祛瘀乎喘。若腑气不利,大便不畅者,加大黄、厚朴以通腑除壅。
.痰蒙神窍.
症状: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困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涤痰汤中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胆南星清热涤痰;橘红、枳实理气行痰除壅;菖蒲芳香开窍;人参扶正防脱。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以清热化痰。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通腑泄热。若痰热引动肝风而有抽搐者,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凉肝熄风。唇甲紫绀,瘀血明者,加红花、桃仁、水蛭活血祛瘀。如热伤血络,见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脉沉微,为阳虚不统,气不摄血者,配温经摄血药,如炮姜、侧柏炭、童便或黄土汤、柏叶汤。
.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方中用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补益肺脾之气;蛤蚧、五味子补肺纳肾;干姜、半夏温肺化饮;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还可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温阳散寒。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养阴清热,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另参附、生脉、参麦、参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
.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方中用附子、桂枝温阳化气以行水;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还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行气逐水。
【转归预后】.
肺胀的多种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其预后受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及治疗等因素影响。一般说来,素体较壮、年轻、病程短、病情轻,治疗及时有力者,可使病情基本控制,带病延年,反之则迁延恶化。如出现气不摄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或痰蒙神窍,肝风内动,谵妄昏迷,震颤、抽搐;或见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内闭外脱等危象时,如不及时救治则预后不良。.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670325763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