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导读:湿热是肾病迁延难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病机,病情复杂,辨治困难。
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和湿热的关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肾病的湿热,是肾病临床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临床中有关湿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对肾病湿热的辨认
中医对病机证候的辨别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的,所说的湿热中阻就是病人有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等表现;肝胆湿热就是有黄疸、胁痛、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等表现。
学术界已经公认,湿热是贯穿于肾病始终的病机。
可是在临床上有些肾病患者并没有一般公认的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对此,我们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一些,从对每一个具体病人,具体就诊时临床表现的考察扩展至对肾病整体动态的考察,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些启示。
一、临床上经常能够见到,有些肾病患者没有湿热的临床表现,用调补脏腑等治法无效,加上或者改用清利湿热就能明显缓解。
二、临床上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一般的肾病患者如果体内有感染存在,不控制感染,肾病就难以缓解;或者由于感染使肾病复发或加重。而西医诊断的感染多表现为中医的湿热或热毒,在肾病过程中出现的感染,湿热更常见。
三、小便混浊发黄是中医湿热证的特征,尿液的改变是诊断肾病的主要根据。
肾病时,尿中有形成分增多其结果就是尿液趋于混浊,只不过是许多时候其混浊的程度肉眼难以发现,而在显微镜下这种变化是明确的。
如果尿中有形成分增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肉眼能够见到的混浊发黄,如正常人憋尿后的浓缩尿要比平时的尿颜色深,气味重。
2
肾病湿热以清利为本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比较丰富,根据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叶天士提出了著名的「分消走泄」,亦即所谓的「开上、宣中、导下」。
肾病的湿热,从部位来看主要在下焦,治法以清利为本,常用的药物是一类性寒凉的利湿药,如小叶石韦、白茅根、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益母草、茵陈、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半枝莲等。
肾病的治疗不能忘记湿热的存在,但也不是只治湿热,一般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上述清利湿热药。
如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汤加小叶石韦、白茅根等;气阴两虚者用参芪地黄汤加小叶石韦、白茅根等;肾阳虚弱者用桂附地黄汤加小叶石韦、白茅根等。
下焦湿热还有一种证型,就是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赤涩淋漓等尿路刺激征,属中医淋证,西医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期,治法仍宜清利湿热,但同时还要泻火通淋,常用方如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生甘草、滑石、大黄、山栀);
慢性期则尿路刺激征不明显,但尿化验还有红白细胞、上皮细胞等,同时伴有肾阴虚的表现,如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细数等,治宜滋养肾阴与清利湿热并用,方如知柏地黄汤加扁蓄、瞿麦等。
如果辨证还有其他部位明确的湿热证,则应根据不同部位进行治疗。
3
肾病中其他部位湿热的治疗
一、在表湿热
湿热在表,见于皮肤感染导致的急性肾炎。
临床表现有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皮肤疮毒、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滑数。
治宜解表散邪,清利湿热,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甘草、桑白皮、生姜、大枣)加益母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等。
二、痰热壅肺
痰热壅肺,主要见于慢性肾病,特别是慢性肾衰过程中合并肺部感染表现为痰热壅肺者。
临床表现有发烧、咳嗽、胸痛、痰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利湿,方用加味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黄芩、黄连、厚朴、郁金、橘红、半夏、通草、贝母、瓜蒌皮)。
慢性肾衰过程中合并的肺部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用本方效果肯定。
三、湿热中阻
湿热中阻,主要见于慢性肾衰的消化系统表现。
证见恶心呕吐、脘腹痞闷、口苦口干口粘、舌苔黄腻、脉滑等,治宜辛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浓煎,少量多次频服,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此外,在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须注意其他证候向湿热证的转化。
如有些脾肾阳虚的水肿,经用温补脾肾治疗水肿消退,但到一定程度便不再消退,若有湿热的征象,加用清利药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本文首发于《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7月,第29卷第7期,略有改动,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