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用“象”来说事。以下是个人的象解六经,读者可参考:
太阴是土,少阴是水,厥阴是树根,少阳是树干树枝,太阳是叶子,阳明是叶落归根,入太阴土。一气完成周流,继而复始。
广袤的大地就是敞开迎接万物的入地,所以太阴为开。万物入土是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就是脾的功能:运化。这个过程需要热能腐熟,这个热能就是胃火,就是地热。
万物入土化为肥料,但是还需要时间存储转化为更高级的能量,比如石油、煤炭,在人为肾精。这个藏的过程就是少阴,藏得越深转化越好,地球的深部就是岩浆,这个热能是促进这种能量转化的最大动力,对应于人的肾阳,君火。地热来源于岩浆的热量,后天之火根源于先天。
同时,这种转化过程还需要水分,干燥的地方是没有办法腐熟的,岩浆也是水态,红色的,骨髓正是红色的浓稠态液体。岩浆不断往上涌,各个力量点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出现地震,岩浆顶着地表上升,新的形态出现,类似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平地起丘陵,出峡谷,竖尖峰。
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最富有营养的,人发火也是发散自己的最营养的成分以气态消散,所以发完脾气之后非常累,能量消耗严重,气人之前先伤己,骂完别人自己更难受。火山灰还可以养育万物,火气发出来就徒增气流的不安定【除了以温度,还以波段的形式,或者叫磁场能】,这种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冲突,不和谐,都以为是别人针对自己,其实都是自己火气乱散诱发别人发火。你会和什么人相遇,事情的结果会怎么变化,根本都是由你的心境【也叫气场】造成的。所以道家讲:福祸惟人自召!佛家讲:万象因缘聚会。说白了就是气的问题。
从入土到火山爆发,其实是出了,深入浅出,入得越深,出来的营养越丰富。
出属于厥阴。
在树木,从秋天落叶开始,能量下注,不长叶了,但是根部开始长,往深部钻,到冬天长得慢甚至不长,改为吸水长壮大【在人则多睡觉长胖】,到子月一阳升的时候,由往下长变成往上发芽,并且发芽的时候都在子时开始。为什么都在子时?子时为夜最深,太阳最盛的对面,那就是太阳在另一边升起,引发岩浆地热开始升发,继而导致温度升高,树木生发。所以,树【人】的变因为地变,地变因为天变,这一切都遵循着道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规律。古圣先贤的智慧深啊!
子月也是一年之中太阳偏离最远的月份。
子时属少阴,过后的丑时就属厥阴了。厥阴病欲解时就在丑寅卯【太阴病欲解时在亥子丑、少阴病欲解时在子丑寅】。所谓欲解,就是天时的气机走向有助于人体气机走向的恢复,人天相应,得天助了,病气就容易被打败。
树木的生发就需要耗能,热能水能。所以,如果冬天没有藏好,能量没有存储,到春天就没有足够能量以供发芽,树木发育就会变弱,一种是根本就是烂掉了【阳虚阴盛】,一种是发起来但是很弱小【阴阳两虚】,一种是长高不长个【阴虚阳亢】。“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说的就是最后一种。
由此看出,“土”“水”“木”三者是结合紧密不可分,相互协调的关系:
土少了,水就无以涵藏【瘦人多阴虚,脾虚则消渴作,吃多少排多少】;太阴病病机:失运化则腹满消瘦
水少了,土就干燥疏松也无以运化【先天不足后天脾胃也是没有食欲运化吸收】;少阴病病机:失温润则冷溲
木少了,土地就粘稠板结,水也无法流动,变成硬土死水【饥不欲食,食而不化】。厥阴病病机:失温润通行则郁闭
土多了,水相对不足也现松散之象【胖而疏松干燥或者胖而硬结】;
水多了,土相对不足就现湿烂之象【浮肿而软绵绵或溃疡湿疹】;
木多了,水土俱不足就现燥烦之象【干燥缺水龟裂而烦乱亢奋】。
土吸水【造血】,水存水【藏精-血之精华】,木用水【藏血用血】。
说白了,就是环保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现在西部大旱,正是农村城市化发展工业化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太阴脾病】,多建水库截水【少阴肾病】,毁原始林种升发强悍的桉树林耗阴拔阳【厥阴肝病】。根源还是君火(心)不明,主不明则十二官皆乱。所谓的天灾,都是人祸。
前言地表地下的变化,接下来就是地面上的变化了。
少阳已经是阳位,代表树枝已经发芽,或者突出地表了。相当于树干树枝,要以舒展调达为特征了。同时根部还是在地下,还需要阴的配合。所以少阳的主药柴胡,用的就是性质轻飘舒散的根和枝连体。而厥阴在地下,是物质基础,有温度还要有水分,就用性温质润的当归做主药。当归四逆汤为阴材质沉重,小柴胡汤为阳材质轻飘。
这就叫应象。
所以,中医对一味药或者一组方的功效了解,通过眼看手掂量鼻子闻,就可以知道大概的作用性质。都不需要查药典,到野外不认识的药也可以知道大概是什么功效。或者应急也可以就近抓一把不知名的草来做药了。观“象”是一种很高智慧的思维模式。如果相应用在人际交往,那就有如神助【高明的刑警通常就可以人海茫茫里一眼看出哪个人有犯罪嫌疑,直接就查那个人,通常一查一个准】。
所以,少阳病病机就很明确了:阳太过则热,阳不足则冷【陷在厥阴里出不来】。同样的,厥阴病也是寒热夹杂的病机,但是和少阳病恰好相反:少阳病偏阳热为主,厥阴病偏阴寒为主。
少阳病的寒热失调,只是气的升降问题,通道问题,打通通道调节升降立即就可以恢复,一剂而愈;而厥阴病是体的问题,物质基础阴血不够了。补血可就没有调气快了,病症会表现为缓慢发作,恢复时间较旧,病情缓。
病位也有不同:少阳病在表浅大部表现寒热往来,并且速度变换快;厥阴病在深部,主要体现在手足四肢末端的“四肢逆冷症”。
两个病机都有“热不降”,少阳病只是心烦喜呕,厥阴病则是气上撞心不欲食,更深更严重。
所以,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阳用和阴体的区别。
少阳病的树枝瘦弱【阳太过】,厥阴病的树枝软弱【阳不足】。
少阳树枝的招展,支持的是太阳叶子的盛开。
太阳叶子最高处的盛开需要最大的阳气在支持,所以叫太阳。太阳配对寒水,为敛降。阳热会蒸发水分,叶子还有保持水分不过度耗散的功能,通过叶孔的开阖来完成,类似于人体的毛孔。这个功能就是“寒水”。所以叶子就带有散热寒敛两个功能。对应肺的“宣”“降”。
通过对毛孔大小以及质感的粗细,就可以知道一棵树阳气和阴水是否充足,和这棵树对水对阳光的需求是什么样的。水灵灵的肌肤肯定是不能多水也不能晒太阳的。需要精心呵护。化妆品广告的手模脸模,关键部位可都是投了保险的!
太阳病就是散热缩水的问题。散太多则口渴伤津,收太过则体寒身痛。
夏天的热能最终转换为果实落下,叶片也随之下落,通常是伴随着一股冰冷的秋风而落。寒,降,就是阳明的特征了。降不下来,太热了,水锁不住,就是阳明病的病机,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降热锁水就是阳明病的治则。
落叶归根,是能量转换,化作春泥更护花!落是必然,也是好事!现代人的问题就是落不下来,不愿落下来,明明一把老脸了还要打羊胎素肉毒杆菌素装嫩;日落西山多时了,却正是人间逍遥狂欢刻!没有能量下降,就没有能量运化,更没有能量储藏。土地就贫瘠,各种能源就会枯竭。上不飞鸟,下无游鱼,地上不长树,地下没水煤矿产。那一刻,地球就该发火了,摇一摇,震一震,发个水灾,清除身上的蛀虫,再播撒能量肥料,一个新的地球新的春天就可以来临了!
附:黄元御六经解
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脏五而腑六,《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是为心包,合为六脏。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经气内根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脾、肾、肝、胆、胃、膀胱经行于足,是为足之六经,肺、心、心包、三焦、大肠、小肠经行于手,是为手之六经。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脾肺之经,太阴也。心肾之经,少阴也。肝与心包之经,厥阴也。胆与三焦之经,少阳也。胃与大肠之经,阳明也。膀胱小肠之经,太阳也。经有十二,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亦曰六经。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也。
小肠手太阳之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循臑外后廉,交肩上,入缺盆,络心,下膈,抵胃,属小肠,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内眦。
膀胱足太阳之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中,循膂,络肾,属膀胱,从腰中贯臀,入腘中,贯踹内,出外踝,至小指外侧。
大肠手阳明之经,起于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循臂上廉,入肘,上肩,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頞中,入上齿,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颐后,出大迎,上耳前,至额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入气街,抵伏兔,下膑膝,循胫外,下足跗,入大指。
三焦手少阳之经,起于名指之端,循手表腕,出臂外,贯肘,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至目锐眦。
胆足少阳之经,起于目锐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循髀阳,出膝外廉,下辅骨,出外踝之前,循足趺(趺 同跗。),入名指。
脾足太阴之经,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肺手太阴之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入寸口,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肾足少阴之经,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循内踝之后,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上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手少阴之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从心系上肺,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肝足厥阴之经,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膕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从目系下颊,环唇内,贯膈,注肺。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起于心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从胸出胁,下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阳经在表,阴经在里。太阳在外,皮毛之分也,次则阳明,次则少阳,次则太阴,次则少阴,次则厥阴,近于骨矣。阳经则属腑络脏,阴经则属脏络腑。足之阳经,行于股外,阴经行于股内。手之阳经,行于臂外,阴经行于臂内。阳经之次,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阴经之次,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之阴经,自胸走手,阳经自手走头。足之阳经,自头走足,阴经自足走胸。手三阳之走头,足三阳之走足,皆行于颈项而会于督之大椎。手足经之分走,异道环周,太阳、少阴,行身之背,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是诸经之部次也。
经有十二,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者,手之六经,自胸而手,自手而头,所辖之部小,足之六经,自头而足,自足而胸,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两经同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清而足经重浊,病则手经轻而足经重,以足经之气偏于重浊故也。
附:郑钦安六经解
一气分为六气图说
今以一圈分为六层,是将一元真气分为六气。六气,即六经也。气机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真气充满周身,布护一定不易。外邪入内,先季外之第一层。
第一层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故畏风恶寒,法宜宣散。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二层。二层乃阳明所主,阳明主燥,外邪至此,化为燥邪,故恶热,法宜清凉,不可妄用温燥。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三层。三层乃少阳所主,居半表半里之间,法宜和解。治之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四层。
四层乃太阴所主,太阴主湿,邪与湿合,化成湿邪,湿多成泻,故吐泻病居多,法宜温中。治这不当,邪不即去,渐至第五层。五层乃少阴所主。少阴有两法,一邪从少阴心火为病,则火症居多,法宜清润。一邪从少阴肾水为病,则阴寒为重,法宜温经散寒。治之不当,邪不即云,渐至第六层。六层乃厥阴所主。厥阴有两法,一邪从风化为病,风为阳邪,故曰热深厥深,下攻而便脓血,上攻而为喉痹,法宜养阴清热。一从阴化为病,多见爪甲青黑,腹痛,法宜回阳。
仲景分配六经,标出六经,提纲病情,为认邪之法。又立出六经主方,为治邪之法。其间随邪变化,亦难尽举。学者细读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便得步步规矩之道。兹再将六经主方,圆通活泼之妙,略言一二。庶学者不执于方,明理为要,则得矣。
六经定法贯解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子为一阳,故曰太阳。太阳如天之日(日从东海而出,海为储水之区,水性主寒,故曰太阳寒水),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
所以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然太阳底面,即是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也),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故有亡阳之虞。所以近来医家病家,畏桂麻二汤发汗,等于砒毒,毫不敢用,由其不知桂麻二汤,非发汗之剂,乃协和营卫之方也。
营卫协和,则向之伏于皮毛肌肉间者,今皆随汗而尽越于外矣。邪出于外,则表气疏,里气畅,病所以立解矣。至若发汗而致亡阳者,岂真麻桂之为害哉?不知由其人内本先虚,复感寒邪,今得桂麻协和阴阳,鼓邪外出,大汗淋漓,而肾中一线之元阳,乘气机之鼓动,而与汗俱出,实气机势时之使然,非桂麻之必使人亡阳也。观于气实之人发汗,毫不为害,从可识矣。然则仲景又岂不知内虚之人不可发汗乎?
观于食粥、与不食粥,微发汗、更发汗,中病即止诸句,仲景已于内虚之人,早为筹画矣。真是步步规矩,处处苦心,惜乎知之者寡耳。六经当以一贯解之,章旨太多,恐学者易倦,仍将六经分解,参以附解,〔须〕知分解还是贯解,附解不在分贯之列,分贯是六经大旨,附解是补六经未发之大意。
附解:按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经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阳,原寄于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真阳之气机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昼夜循环,周而复始。然太阳四面皆水,寒气布护,故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真阳之气,此刻初生,阳气甚微,若太阳经病过发汗,则伤肾中之真阳(表阳被夺,里阳立消),故有亡阳之虞。须知太阳地界主寒,复感外寒之客气所犯,阻其真阳运行之机,故太阳之经症作。
二日阳明,阳明地界主燥,客寒之气,自太阳而走入燥地,寒邪便化为燥邪,燥邪入阳明经,而阻其真阳运行之机,则阳明之经症作。馀仿此,学者务宜留心,六经各有表里,即有病经不病里处,详太阳〔经〕附解。
【阐释】如前所述,《伤寒论》的六经,与《素问·热论》的六经不同,是区分六区地面(也有说是疾病的六种层次或证候群的)。太阳为寒水之区,阳明为燥金之区,少阳为相火之区,太阴为湿土之区,少阴为君火之区,厥阴为风木之区。
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即风、寒、湿、热、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如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他经以此类推。故本节特别指出,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以太阳为寒水之区,主皮肤,统营卫,为一身之纲领,与少阴为表里。
若太阳病过发汗,则伤少阴肾中之真阳,而有亡阳之虞。一般医家更畏麻黄、桂枝二汤发汗如砒毒,不敢用,实由不知麻桂二汤是协和营卫之剂。又指出因发汗而致亡阳,多为内虚之人,故诊断时要特别留意,必须因病人体质而于用药的轻重缓急上化裁,始不致误。附解中又指出太阳地界主寒,复感外寒之客气所犯,阻其真阳运行之机,则太阳之经症作。此寒邪如走入阳明地界,即化为燥邪;走入少阳地界,即化为火邪;
走入太阴地界,即化为湿邪;走入少阴地界,即化为热邪;走入厥阴地界,即化为风邪。此即后面所说:“六经所主气机乃为本,客气所生乃为病,客气往往随主气而化为病,故一经一经病形不同。”常表现为种种热性病以至诸般杂证,而多可用伤寒方治之。故有人谓《伤寒论》不止为伤寒立法,善用之一方可以推广治疗多种病症。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一日太阳 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二日阳明 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 以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 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 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 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阐释】仲景《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标题只是辨某病脉、证、治,并无“经”字,可知经字是随后加上的,自然不是仅指某经络的病证,这是从六证的提纲病情可以见到的。这些提纲病情,是根据历代医家积累的经验,从多种病情中分析综合概括而获得,明晰确实,不容相混。
古今医家多有阐述,郑氏分别作成贯解、附解,颇有精卓之见,详见以下各节。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挨次传经之说,则不可尽拘。郑氏在后面提到“伤寒有传经不传腑,传腑即不传经的,更有直中太阴、少阴、厥阴,切切不可拘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上面搜寻,总在这六经提纲病情上体会,即误治变逆亦可知也。”可知掌握这六经提纲病情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670325763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