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我是马家驹,欢迎跟我一起学中医。 今天我们来讲太阴病的实质。每一经都有个提纲条文,太阴病提纲是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之前说过,六经其实是六个综合征,比如符合太阴病提纲条文描述的症状群,都可以归属到太阴病范畴。所以我们临床不太管具体的西医病证。我们看看273条的提纲条文,不管是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都是胃肠系统的症状。阳明病的提纲,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讲阳明病的时候也说了胃家,并不仅仅是胃,而是胃肠系统。 结合阳明病、太阴病的提纲,我们发现不管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都是病位在胃肠,因此里证主要是指胃肠系统。大家可以想,人的体表与外界相接触,病位反应于此的是表证。人体最内在的位置,不是五脏,而是胃肠系统,因为饮食水谷通过口入,经过食道、胃、十二指肠、大肠、小肠,最后通过肛门而排泄完毕,完成了从上到下的过程,这个胃肠道其实是人体最里的部位。 可以想象一个苹果,你给它从上到下掏了一个洞,这个洞才是最核心的位置。从口到肛门的胃肠消化系统,才是处于人体最核心的部位,才是人体的里部,症状反应表现在胃肠系统的,才是里证。 大家想,六经辨证,我们才辨出六个经,六个综合征,但是在胃肠的时候就有两个,阳证和阴证,可见脾胃系统对我们的重要性。大家想,人活在世上吃饭喝水是难免的,那么吃饭喝水就包括我们从饮食水谷所获得能量的过程,主要还是在于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敷布、吸收,所以这个脾胃对我们的确很重要,称之为消化。当然脾胃是个概指,包括了大肠小肠,所以才有脾胃奉为后天之本,体现了脾胃的重要性。 临床当中我们在想只要一个病人,不管病情多重,只要能吃能喝还能拉,那么这个脾胃后天之本还在,疾病恢复就大有希望。如果一个人,不管什么样的疾病,脾胃衰败了,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下,即使是个表证,那大家想,这样的脾胃生机衰败,病情肯定会日渐加重的。比如诸葛亮,大家知道司马懿曾经问诸葛亮最近能吃几碗饭呀?其实就是关注诸葛亮的脾胃功能,廉颇也说,尚能饭否?也是通过能否吃饭判断是否老了,是否能上阵杀敌。都是这个道理。 曾经听说某位名老中医去病房会诊,正好赶上患者排便,拉了一条死的蛔虫,老中医说这个病人快不行了,过两天这个患者死亡了,小大夫就说这老中医太神了,就去问,老中医说其实很简单,你看这个患者连一条蛔虫都养活不起,又怎么能养活了自己呢?说这么多,其实主要是想让大家引起对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就像我们在前方打仗,后方后勤的补给一定要跟得上。 就像诸葛亮当年五出祁山,无功而返,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后勤补给跟不上,类似于脾胃功能衰败,肯定要打败仗的。所以即使是我们在治疗外感疾病的时候,也是要高度关注他的内伤状态,结果就要关注他的脾胃功能的状态,其实也就是阳明或太阴,那么临床当中的表里合病,不管是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其实涉及的都是胃肠功能的紊乱。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这一条其实指出来太阴病的实质是脏有寒故也,治疗原则是当温之,符合寒则热之的原则。也指出代表方是四逆辈。再结合第273条提纲条文,太阴病,胃肠功能虚弱,水饮内停,里虚寒,出现了腹满而吐、食不下的情况,虚寒水饮下迫大肠则下利,腹部疼痛。虚寒需要温补,如果错误的给予下法,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就出现了胸下结硬的误治。 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也就是说自利而渴者属于阳明病。其实渴与不渴,反应的是人体内在寒热之分。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热消耗津液津液不足,人饮水亦自救,就出现了口渴的症状反应。这里提出自利不渴,以示与阳明区别。仲景紧接着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通过用温药去治疗,宜服四逆汤一类温中逐寒剂,就反证了这是一个虚证阴证寒证。 我们怎么简单理解? 比如有的时候在我们肚子疼的时候,可能拿个暖水袋焐一焐就好了,比如在女性痛经的时候,喝一杯姜糖红茶,或者暖水袋捂一捂,那么疼痛就缓解,这都是提示,这是一个虚寒的,那么我们人体喜欢用温热的药物去暖,那么我们用药的时候,同样也是希望用一些温热的药物去改善它的内在的虚寒状态,所以太阴病的时候就是用一些温热的药物去问治疗,去改善它的虚寒内环境。 我们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自然界有一个太阳,那么人体内部也有一个小太阳,古代有命门的学说,那么这个人体的小太阳就像张介宾所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那么这个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一下,自然界当中春夏为阳热,温热多,而秋冬季节寒凉偏多,所以在春夏的时候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繁茂,但到了秋冬季节,万物凋零,一派肃静、不再活泼的感觉,动物也冬眠潜藏了。 那么同样道理,阳明病的时候,我们人体内就像春夏一样,是一种亢奋过亢的状态,但是在太阴病的时候就像类似与秋冬一样,生机不足,死气沉沉,怎么办呢?那就是用药物让人体的小太阳给温暖起来就行,用温性药物去治疗,用暖水袋,喝热水,都是借助外界的阳气热量来补充人体热量的不足,所以阳虚的时候喜欢喝热水。 中医很简单,太阴病就是病位在里,在胃肠系统,以胃肠功能沉衰不足,阳气偏弱,以至于出现了虚寒的症状,如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就属于太阴病的范畴。所以不管是腹痛腹泻,还是女性的宫寒痛经等等,整体上都属于太阴病的范畴。所以太阴病可以认为是一个综合症,只要具备以上几点的,病机为阴虚寒证的,都是太阴病,其他几个经也是同样道理。 在太阴病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郑钦安的扶阳学说的观点,我们之前说过扶阳学派的最大理论,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具体运用姜桂附,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把握扶阳的具体指征。姜桂附是温阳的,所以只有在三阴证的时候,才涉及到姜桂附的临床应用,三阳证的时候是不用的,那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太阴病更为常见。 太阴病的病机,我们怎么关注? 第一,望诊,我们首先看这个人的精神是亢奋的,还是精神是不足的,是萎靡不振的,比如在少阴病的时候,但欲寐,就是一种精神不振的表现。在太阴病里虚寒的时候,也可以但欲寐的,也可能是乏力、没精神、怕冷等,后世关于脾胃虚弱的类似描述,比如面色萎黄,面色淡白晄白等等,都是太阴病的指征,再如咳嗽无力、咯痰无力等等。 在饮食上表现为饮食不足,不能吃,或者吃完不能运化,胃脘不适,比如有胃胀胃痛、腹胀腹痛等表现,甚至在胸腹部会有表现为感觉发凉,不能吃凉的,喜欢喝热水,喜欢温暖的环境,手脚发凉、痛经宫寒等等。 临床当中我们需要高度关注大小便的情况,太阴病的时候,通过273/277条已经告诉我们大便下利是关键症状。《伤寒论》中在水饮的时候论述过比较多的小便异常,但是临床中我们发现,有的患者在太阴病的时候,大便可能会正常,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小便有无异常,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晚上小便的频繁,从后世理论是肾司二便,现代讲可能是前列腺的问题,我们不管,在经方看来,都是阳气不足,不能固摄而变所导致的二便的异常。对于年轻女性,还要关注月经的问题,虚寒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气血的不足,存在月经的异常,多表现为月经量少、痛经、少腹凉等。 小结一下,阳明病为里实热证,太阴病为里虚寒证。共同点是里证,里指的是胃肠消化系统。阳明和太阴只不过一寒一热、一虚一实罢了。我们通过太阴病相关条文我们可以总结,主要症状是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其中下利清谷是典型的标志性症状,往往存在着不渴,或渴喜热饮。对于女性,需要关注月经问题。临床当中我们关注的症状可能就是这么几个。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