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案1
养阴柔肝法治疗胁痛
患者姓名:杨某 女1939-06-13
就诊时间:1992-03-22?
主诉:右侧胁肋隐痛,脘腹痞塞满闷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素有胃痛,胃脘常常隐痛不舒,得暖得食则减,精神疲乏,头晕耳鸣,不断服用一些西药,病情时轻时重。从前年始,右侧胁肋隐隐作痛,悠悠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躁,脘腹痞塞满闷不舒,大便干,食欲减退,神困乏力,失眠多梦。舌质:绛 舌苔:少 脉象:数脉,细脉,弦脉,
辨证分析:患者素有胃痛,脾胃久虚,气血生化乏源;久则累及于肝,肝郁化热伤阴,而致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肝络;故见胁痛隐隐;口干咽燥,心烦,大便干,舌红少苔,脉象弦细稍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属肝胃阴虚之证;故治宜滋养肝胃之阴;方用一贯煎加减。
方名:一贯煎
组成:生地18g,枸杞15g,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0g,杭白芍15g,川楝子10g,丹参20g,山萸肉10g,枣仁15g,节菖蒲10g,元胡10g,甘草3g 用法: 3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水煎
医嘱:注意保持情志舒畅;注意饮食,忌辛辣油腻。
按语:
方中生地滋阴清热,凉血生津;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当归补血和血,止痛润燥;三味合用滋水涵木以柔养肝之体;沙参润肺止咳,养胃生津;麦冬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二味合用清金降热以平肝木;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以调肝木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丹参、元胡活血止痛;山萸肉、枣仁、节菖蒲补益肝肾,养心安神。
?
案2
养阴舒肝,理气健脾法治疗胁痛
患者姓名:平某 女 1928-03-23?
就诊时间:1992-02-07
主诉:胁痛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自1990年下半年来,两侧胁肋隐痛,其痛悠悠不止,同时伴有饮食欠佳,口干咽燥,面部烘热,心中烦热,两颧发红,视物昏花,虽经当地中西药物治疗,见效甚微,无奈来郑治疗。现症见两胁时常疼痛,绵绵不休,饮食欠佳,饭菜不香,一日仅食5-6两,且食后腹胀,经常口干舌燥,心中烦热,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舌质:舌体偏瘦,舌面光亮,质红。舌苔:少 脉象:数脉,细脉,弦脉
辨证分析:本病据脉症分析,系肝肾阴虚,阴血亏虚无以濡养肝络,不荣则痛所致;故见胁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舌红少苔,脉象弦细稍数,皆为肝肾不足之象。属肝肾阴虚之证。故治宜养阴舒肝,理气止痛;方用一贯煎合逍遥散加减。
方名:一贯煎,逍遥散
组成:生地15g,杞果10g,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柴胡6g,白芍15g,云苓15g,生白术10g,薄荷10g,白蒺藜10g,女贞子10g,甘草3g。
用法:6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水煎
医嘱:注意情志,心胸宜开阔;注意饮食,忌辛辣油腻。
按语:
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益阴养血;白芍柔肝缓急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薄荷疏肝解郁透热;白蒺藜、女贞子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诸药。
?
案3
疏肝健脾,清心安神法治疗胁痛
患者姓名:李某 女 1947-05-21
就诊时间:2005-07-30
主诉:胁部隐痛加重半年余,伴烦躁,失眠。
现病史:患者于60年代出现右胁痛,按压痛甚,时作时止。于80年代做B超检查诊为:1.胆囊炎;2.胆结石。经过治疗,胆结石已排出,而后右胁隐痛不止。于2004年12月份胁部隐痛加重,夜间疼痛更甚,心烦急躁,失眠多梦突出。闻知李老善治疑难杂症特来诊治。现右胁隐痛不适,胆区有压痛,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经常夜不能寐,两颧潮红,胃时有胀满不舒。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边尖暗红 舌苔:苔白稍腻 脉象:数脉,细脉,弦脉
辨证分析:本患者久病胁痛,乃肝气郁滞,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所致。近半年来由于肝郁化热,故出现烦躁失眠表现,且较为突出,以致夜不能寐。病属肝脾失调,肝郁化热。肝郁气滞故胁痛;肝郁化热故烦躁易怒;肝火亢盛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夜不能寐;肝火上炎则两颧潮红;木郁乘土,肝胃不和则胃时有胀满不舒。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为脾虚健运失职所致;舌边尖暗红,脉弦细为肝郁化热征象。治当疏肝健脾,清心安神,用李老自拟脏躁方加味治之。
方名: 脏躁方加味 组成: 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半夏10g,香附10g,郁金10g,西茴10g,乌药10g,栀子15g,莲子心6g,龙齿20g,夜交藤20g,节菖蒲10g,枳壳10g,甘草3g,川楝子12g,元胡10g,青皮10g,厚朴10g。
用法:15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水煎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忌怒;不能吃辛辣之物如辣椒。
按语:
方中白术、茯苓、橘红10g、半夏、节菖蒲、枳壳、甘草健脾祛湿和胃;香附、郁金、西茴、乌药疏肝理气;栀子、莲子心、龙齿、夜交藤清心安神;合金铃子散疏肝理气清热止痛,加青皮疏肝,厚朴行气等。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