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近视眼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近视眼的形成,国际上已开展的研究分为两种:①遗传,特别是在高度近视眼,遗传已经比较确定,且已发现相应基因。②对于中低度近视眼更多的是与环境有关,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学龄儿童的发病越来越早、越来越高。环境、压力包括周围的生活习惯,还有很多基本的环境因素包括房子的亮度、教室的密度、接受自然光线的时间、书本的色彩和反光等等均与之有关。
近视眼加重的原因主要是近距离工作,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如何使发育期的儿童学业控制在眼睛能承受的一个范围内。①最近做的一些基础研究显示,大量近视眼是由于近距离工作导致的。②很多家长拒绝给儿童配镜,能拖就拖,这样不能使之得到及时的矫治,也是近视眼加重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③生活不科学,很多家庭都有中低度近视眼,称之为家族聚集性:首先,没有发现明确的较为固定基因位点。其次,这种家庭普遍爱吃甜食,不爱运动,喜欢阅读和安静的状态。特别有父母亲是近视眼的家庭,改变自己趋向爱好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第三,家长在儿童发育期不应逼着其过早的学习,就像人挑水,小时候挑不了100斤水,等到长大了18岁肯定能挑动了。眼睛要18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好,12~15岁之后也基本可以承担现在的儿童阅读量。此外,还包括今年争论的灯光问题,以及儿童眼睛的功能不足问题:双眼视功能中调节和集合的比例都是失调的、紊乱的,一行字正常人1秒钟就念完了,甚至一目十行,但是视功能不佳的儿童看一遍没看懂,越看越累,即所谓的视疲劳。近视眼的加重是其中很多未知的因素导致的,熬夜读书、体罚等种种因素都加剧了儿童近视眼的进展。
石一宁教授还分享了一个病例:患儿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大量的压力使得整个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还有日夜颠倒,像夜间睡眠不足,所以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近视眼的进展。这次大会中褚教授提出要逐渐改变中国人的在校儿童体检并提出应该有一项立法,让15岁甚至18岁以下的孩子眼睛必须要经过医师的检测,而不是交给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去检测,此举并非不让社会力量介入,而是其中要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如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眼压,睫状肌麻痹(俗称散瞳)等基本眼生物参数的检测,避免误认为只是一个视力的检测。正因如此误解,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追求完美,三岁儿童必须要看到成人的1.5,看不到就是弱视,就开始刺激孩子给孩子压力,就像把近视眼发展的开关打开了,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近视眼不停发展,最后无法控制,等儿童入学之后再做工作已经晚了。我们现在的研究发现,近视眼发展的主要时间是在小学前、幼儿园期间,甚至幼儿园之前,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这一重要问题。
高度近视眼的危害
戴眼镜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情,呼吁防控近视眼的原因是预防近视眼儿童在18岁停止发育的时候形成高度近视眼,这是很令人揪心的事情,因为已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失明病例出现。近视防控的目标不是让其不得近视眼,这是不需要控制的自然的比例,需要控制的是不能形成高度近视眼,不能任其发展到最后手术治疗去除近视眼,这就像鸵鸟头扎到沙漠里。所以一定要有防控的概念,有意识地阻止高度近视眼的发展,包括减少作业量、改善灯光环境、改善饮食、改善生活习惯,有很多方式可以减少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健康愉快的生长,让孩子回归童真等等都会减缓高度近视眼的进展。
国际上高度近视眼的标准是800度,美国和我国都规定到600度。孩子只要近视眼不超过600度,只要不发生视网膜脱离就不必过度担忧。超过600度会怎样呢?有3个并发症是致盲的:①视网膜脱离,多隐匿发生,大量经过高考后的学生上大学之后才被发现,但是这时候往往发生失明。而且高度近视眼多累及双眼,已有大量事实依据显示第二只眼睛可能还会发生视网膜脱离。②开角型青光眼,其眼压表现为正常,中国人的眼压平均值13mm Hg,欧洲人平均眼压是16mm Hg,因此所谓10~21mm Hg正常范围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由于其在中国已经沿用了几十年,所以很多家长和医师都认为眼压不超过21mm Hg就是正常的。但是,眼压不超过16mm Hg的人中有50%会患有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导致的不可逆性失明是悄然进行。③眼轴长度超过25mm,15岁以下超过25mm,18~20岁超过27或28mm,因为眼睛在不断发育,这种情况下患者到中老年时易发展至失明。这种失明或低视力可能被误认为年龄增加所致,其实不然,这是近视眼性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眼的危害主要在这三个方面。
如何预防近视眼
在《临床眼科杂志》上石一宁教授和方严教授发表了一套共识,她表示希望褚教授能够率领来做近视眼的防治。石一宁教授等在做一些文字性的基础工作,并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提出了三个层面、十道防线、十个措施十部曲,大概提了三个口号,这样就使得整个防控比较系统。比如说三岁过100度近视眼应该怎么去做都有相对应的措施,现在应落实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十套防控措施我们已经发表,将来也希望开展的公众平台能够把它作为一个建议稿来完善。在已进行了的15~20年的基础工作之上,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这十个方面非常有效,确实能够控制近视眼。但是,因为家长的跟随性不好,医师只能跟踪3年、5年、10年,一代医师是不够的,一个患者最少需要随访50年,而眼科医师只有25年到30年的工作寿命,所以一个医师是完成不了的,应建立患者档案,全网共享并进行多中心的联合,才可能就把防范落到实处是有效的。有很多方法,全部都有相应的产品,当然这个需要医师指导,不像药物买回来就可以用,而且有相应的适应证,用错了可能得到反效果,这是非常关键的。
高度近视眼的处理
关于高度近视眼如何预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监测、随访、基本档案、三大并发症如何预防,具体到药物如何应用,比如眼压的问题、改善微循环的问题、眼镜佩戴的问题、OK镜带多长时间、胶原如何硬化等等都有非常好的对策。问题在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很多随访十年的患儿其视力控制的非常好,很多医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希望家长采取的方法正确,跟着孩子的变化不断调整,每三个月、半年、一年进行调整需要非常大的耐心,直至18岁。但高度近视眼不是,进入18岁才开始进入灾难期。石一宁教授说,从每20年间隔的观察,到每5年的观察,现在我们进行每年的细致随访研究,发现可以根据每一年近视发展的特点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能够及时预防高度近视眼的并发症,让患者减缓失明速度或不失明。高度近视眼超过1000度,眼轴超过28mm,通常在45岁就会出现失明,很多患者的视网膜整体都存在萎缩,对此我们都非常痛心。对于高度近视眼,我们在儿童期间每3年设定一个防线,18岁以后每5年确定一道防线,我们设定了大约15道防线,每一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需要大量的数据,每周石一宁教授都会花大量时间浏览文献和整理文献,亲力亲为就是要弄明白到底怎样才能使国人享受到世界顶级科学带来的福祉,这也是很多眼科医师一直在做的工作。
热门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