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家》:不按套路的房似锦们,其实只是从“工具”活成了人罢
编辑:ddayh.cn
02“我不问她要,能问谁呢”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用这种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被别人当做了“工具”。
孙俪在解读这个人物的时候,就提到,房似锦一开始就是一个赚钱工具。除此之外,她还是翟云霄用来对付徐文昌的工具。
作为房似锦的第一个师傅,翟云霄当然也是工具主义的。翟云霄也是努力在讨好房似锦的,他鼓励房似锦开老洋房的单,于是给房似锦买假名牌包,其做法和房似锦给宫大夫买的夜宵,希望以蝇头小利换取对方的信任,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当然,房似锦可以这么习惯地充当别人的工具,更大的原因是来自她的原生家庭。
房似锦长期以来,是另一个人工具,那就是被许多人厌恶的房似锦生母潘贵雨。
潘贵雨当然是很恶毒的。她不断压榨房似锦,到处问她要钱。想让房似锦给弟弟还房贷,要不到的时候,还跑到上海来,到公司大闹。房似锦爷爷病重,她隐瞒消息,利用房似锦肯定会为爷爷掏钱的心理,继续要钱,甚至连老人的死讯也打算继续隐瞒,生怕没有要钱的由头。作为一个母亲她当然坏透了。但是,你也会发现,她善于揣摩房似锦的心理,和房似锦善于揣摩用户的心理,进而为自己服务是几乎如出一辙的。
如果深入探究,你还会发现,其实房似锦对于这个“工具”的身份,至少潜移默化是接受的。早期,潘贵雨如此恶劣的讨要钱,连师傅翟云霄都不止一次劝她要跟家里断干净。但是她没有听从翟云霄的话,最终她还是一次又一次的给家里钱,默认家中的这个窟窿,是需要自己去填补的。
其实潘贵雨这个人,虽然可恨,也有其可怜之处。她自己其实也活成“工具”,是他们老房家的“工具”。要来的这些钱,没有多少用在她自己身上,不是用在宝贝儿子身上,就是用在大家庭上。她之所以不断问房似锦要钱,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问她要,还能指望谁呢?”。
我相信,如果她自己有这个能力成为更厉害的“工具”,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只是现在她老了,她需要一个自己的继承者,而那个人就是家族中最厉害的房似锦。而房似锦自己,也差点没能逃离这个循环的魔咒——“她不问我要,还能指望谁呢?”。这也是为何房似锦会背负家庭负累的重要因素。
因此,虽然房似锦非常痛恨潘贵雨,潘贵雨也非常痛恨房似锦,但是他们两个人其实一直都能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相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明白彼此承担的“工具”角色,而且可能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个“工具”。他们对彼此的痛恨,我觉得多少也有一点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的那种无可奈何。
值得一提的是,在潘贵雨和房似锦所处的生存环境中,其实类似的“工具”化并不鲜见。“潘贵雨”们自己是养儿育女的工具,而他们也会沿袭旧俗把孩子当做工具。房似锦之所以屡屡被找茬,只是因为她是这群工具中最“出挑”的一个。
这样的“房似锦”,并不少见。他们其实早已把自己内化为一个“工具”,而他们的人生价值就在于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工具”,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无条件积极关注”,指的是,不管这个人贫穷还是富有、难看还是好看有用还是没用,以及其他你可以想到的评断标准,都对他这个人本身是积极地给予关心和关爱,把对方当做一个人认真看待。而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会成为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养料,是一个人形成独立人格、拥有完整自我、能够尊重爱护他人等优秀品质的基石。目前主流的育儿心理学,都提倡父母和教育者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不要给这种关爱附加上各种“价值条件”。
然而,“房似锦”们和“潘贵雨”们没有这样的运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处于自己做了一些什么,别人给自己好脸色看就代表认可了自己,如果哪里做得不够就会遭遇负面评价的循环中。长此以往,他们也就觉得,自己需要做到什么,才配得上认可,慢慢地自己也就培养出成为“工具”的自觉,不用别人真的提要求,他们也会自觉地进入“工具”的状态。
当然,他们把自己当做“工具”的时候,很可能他们也把别人当做“工具”。反正,既然你看中的是我的价值,为何我不能同样看中你的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