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中医诊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
编辑:ddayh.cn
巨幼细胞性贫血中医诊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组DNA合成障碍所致的疾病,其特征是出现巨幼细胞(MCV>100fl)并成为这一组疾病标准的形态学特征。巨幼细胞性贫血绝大部分是由叶酸或钴胺素(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血清叶酸含量减低,常小于3ng/ml;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常低于100pg/ml。国外文献报道部分急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与一氧化氮有关。在重症监护病房,亦可见到部分患者处于叶酸缺乏的临界状态。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其他原因还包括药物、先天性代谢缺陷以及其他某些疾病。
本病根据其辨证要点,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虚劳”、“血虚”等范畴。《灵枢·决气》对“血”的产生提出了见解,认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指出中焦是化生血液营气的部位,认为血液化生的过程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的结果。中焦气化失司,不但影响血液化生,同时可导致湿热蕴结,发为黄疸。《灵枢·经脉》云:“是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舌炎症状相似。我们认为”虚劳”、“血虚”尚不足以概括其所有临床特点,“血痿”可更好的描述本病的临床特征。对本病的气血不足证而言,血痿可以解释其化生乏源的根本病因为脾胃气化功能失常;对于脾胃两经的经络经气不足所致的第二脚趾位置觉丧失、步态不稳、肢端感觉异常、肌肉萎缩、体重下降,脾阳虚衰导致的腹泻腹痛、完谷不化而言,《素问·痿论》曾言“治痿独取阳明”,明确了痿证病位在于中焦脾胃;对于严重的皮肤苍白,轻度黄疸,枯黄如柠檬色皮肤而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明确了痿通“萎”,而“萎”的原意能够解释本病的枯黄之色。
【病因病机】
该病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往往2岁以内即可发病,多伴有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脾胃功能明显失调的临床证候,原因在于其先天肾阳不足,后天无以奉生,亦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或由后天饮食失宜,生活困苦,摄食不足,或长期偏食而无适当裨补,或因婴幼儿喂养不当,致精微无以化生,气血无从奉养,日久必然导致气血亏虚;或因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烈酒,或因工作紧张,时饥时饱,或因情志内伤克伐脾土,或因药毒伤及脾胃,或因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衰微;凡此种种,导致中焦脾胃虚损,气化失司,水湿内生,肝胆疏泄不利,故见血虚、黄疸之证;或因虫症(主要是裂头绦虫)导致气血流失,精微被掠,失其所养而发病;或于胃肠外科手术之后,脾胃损伤,中焦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生气血;也有因接触异常气体例如一氧化氮或经血液透析导致的急性起病者。
本病除少数外因所致以外,均为渐进发病,病势迁延,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涉及与血密切相关的心、肝、肾脏。脾胃坐踞中州,为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之官。或不得充足奉养,或先天肾阳不足,无以滋养后天脾土,或因虫症、药物、手术、异常气体等导致中焦脾胃虚损,气血化生乏源,脏腑功能失调。该病属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病性以本虚为主,随着疾病发展尚可兼见标实证候。也有久病由气及血,由阳至阴,出现气血阴阳俱虚者。
【证候学特点】
中焦脾胃总领一身津血、营气,主四肢肌肉,故本病临床证候复杂多端,但以面黄乏力、心悸气促、头晕耳鸣、食少纳呆、唇甲色淡、怔忡健忘、四肢末梢麻木为主症,常见舌红绛无苔。根据各种常见兼证,分为气血不足、脾胃失调、心脾两虚、肝胃不和、脾肾阳虚五型。气血不足为本病的基本证候,主要表现为虚弱、乏力、心悸、头晕、气短、面色萎黄、唇甲色淡等;脾胃失调证候除可表现气血不足之证外,尚可出现纳差腹胀、体重减轻、大便腐臭、呕恶嗳气等脾胃不调等表现,因足阳明胃经终于中趾与次趾之间,足太阴脾起于大趾,巡行于足大趾与次趾之间白肉际,故部分患者因脾胃不调、虚损可以出现足第二趾位置觉丧失之证;心脾两虚证患者多见于气血不足的重症患者或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多伴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嗜睡倦卧、食少纳呆、面色少华等症,重者可见精神紊乱、痴呆癔症等心脾两虚表现;肝胃不和证患者多见于情志损伤,木旺克土的患者,除有气血不足、脾胃虚损证候之外,多可伴见急躁易怒、两胁胀痛、月经不调、口苦目眩、甚者视觉倒错等症状;脾肾阳虚患者多见于本病的急、重患者,多伴形寒肢冷、肌肉解堕、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大便色淡腐臭、完谷不化等脾阳虚衰之证以及腰膝酸软、阳痿不举、五更泄泻、精神萎靡、动则气喘、小便癃闭或夜尿频多甚者小溲失禁、意识丧失等肾阳虚脱之证。
【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以补益中焦脾胃为纲,以调理脏腑功能为目。侧重补虚培本,兼顾畅达六腑。针对主症补益气血阴阳,针对兼证或调理脾胃、或养血安神、或疏肝和胃、或回阳固脱。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急则图存阴精阳气以保其命;缓则培补五脏、条达六腑以固其本。此外本病治疗侧重食疗相辅,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虚以补之,药以去之,食以随之。”
1. 气血不足证
主症:面黄乏力,头晕气短,少气懒言。
兼证:虚弱自汗,肤色萎黄,唇甲色淡。
舌脉象:舌淡而嫩,边有齿痕,少苔,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验方血萎回春方。
黄芪30g 炒白术15g 当归15g 陈皮10g
升麻15g 柴胡10g 炙甘草6g 鸡血藤10g
浮小麦30g 鸡内金10g 黄精15g 麦门冬10g
补骨脂10g 女贞子10g 牛肚30g 焦三仙30g
加减: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加白扁豆、山药;如在服用补气药物后反而出现胸闷呕恶、腹胀纳差症状,为虚不受补,使“浊气在上,则生瘨胀”,可加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香橼、佛手等;血虚为主者,除大量使用黄芪、当归以益气生血外,可加用何首乌、阿胶滋阴养血;此时,应防止过补滋腻,阻遏中焦气化功能,更益其虚,可于方中适量加入焦三仙、鸡内金、茯苓健脾助运,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方药阐述:此证是本病的基本证型,血萎回春方是我院经验方,以补中益气汤变化而来,紧紧抓住血萎病脾胃虚弱为主证的临床特点,重视顾护脾胃,补气生血,适用于绝大部分血萎病患者,对于各个亚型的血萎病患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相应的中成药物辅助治疗。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伍以黄精、当归、牛肚益气养血;茯苓、白术健脾渗湿,辅助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鸡血藤、女贞子、麦门冬生精养血;升麻、浮小麦、柴胡共为佐使,行气以消滋腻;以鸡内金、焦三仙助运化;炙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治疗:
①生脉注射液:40ml~60ml,日1次,静脉点滴。
②十全大补丸:1~2丸/次,日2次,口服。
2.脾胃失调证
主症:除气血亏虚证以外,出现腹胀、腹泻,大便色淡,恶臭。
兼症:四肢乏力,痿软,步态不稳,足第二趾位置觉丧失。
舌脉象: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甚者地图舌,脉濡细。
治则:健脾和胃养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党参20g 白扁豆20g 茯苓20g 白术10g
山药15g 炙甘草10g 砂仁 6g 莲子10g
薏米20g 桔梗10g 大枣6枚
加减:该证型以脾胃虚损为主要表现,但可兼见痰湿停聚之实证。如果仅仅表现脾胃虚损,而无痰湿中阻的实象,可减少薏米、桔梗用量,并可加用黄芪、当归、鸡血藤、阿胶、熟地黄以滋阴益气养血;如伴见口气恶臭,便溏臭秽,为湿热内停,可酌加苍术、陈皮、鸡内金除湿化积。
方药阐述:方中重用党参为君;臣以白术、茯苓,伍以山药、莲子共奏健脾益气养血之功;以桔梗宣肺健脾,引药入位;佐以白扁豆、薏米健脾渗湿,行气化滞;砂仁醒脾和胃;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药性平和,补而不滞。
中成药治疗:
①参苓白术散水丸:2袋/次,日3次,口服。
②茵栀黄胶囊:2袋/次,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虚湿困,轻度黄疸的患者。
3.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兼症: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皮肤紫癜,痴呆癫证。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
人参9g单煎 黄芪30g 当归10g 白术10g
茯神15g 生甘草6g 远志10g 木香6g
生姜5g 龙眼肉10g 酸枣仁6g 大枣6枚
加减:如以脾虚不运,气机不畅,腹胀纳呆为主要表现者,加莱菔子、焦三仙行气健脾,消积化滞;如以心悸怔忡,血不养心为主证者,不可用重镇安神之品,否则伤脾败胃,更益其虚,可增加龙眼肉用量至20g,并加用柏子仁、二冬、生地黄养血安神。
方药阐述:《古今名医方论》认为方中龙眼、枣仁、当归养血补心,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立斋加入远志,是以肾药通于心者补之,是所谓两经兼肾合治。以木香调畅诸气,输化药力。共奏健脾养心之功。
中成药治疗:
①山杞颗粒:(廊坊市中医医院方: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10g/次,日3次,口服。
②参麦注射液:50ml~100ml,日1次,静脉滴注。
4.肝胃不和证
主症:急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目眩,乏力面黄。
兼症:月经不调,嗳气反酸,视觉倒错,头痛,寒热往来。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养血,和胃调中。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15g 白芍药20g 柴胡10g 茯苓10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生姜6g 薄荷5g后下
加减:本证是该病的少见类型,常见于部分酗酒或罹患慢性肝病以及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部分患者有MRI证实的神经系统损伤改变。如目眩剧烈、视觉倒错,为重症,可于方中加入菊花、决明子、石决明、钩藤等平肝熄风;如嗳气泛酸、呕恶腹胀,可加用黄连、吴茱萸和胃止呕。
方药阐述:木旺克土,肝胃不和,中焦脾胃受损,气血化生障碍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方中重用当归、芍药以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助土得以生木;柴胡既有升发诸阳之用,又有为厥阴报使之功;生姜、薄荷味辛发散,解肝气之郁;甘草和胃调中,又可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养血,理脾和胃之用。
中成药治疗:
①柴胡舒肝丸:1丸/次,日3次,温水送服。可配合四君子汤同服,或以人参健脾丸与之交替服用。
②加味逍遥丸:3g/次,日3次,口服。
5.脾肾阳虚证
主症:形寒肢冷,肌肉解堕,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完谷不化。
兼症:腰膝酸软,阳痿不举,五更泄泻,精神萎靡,下肢水肿,小便癃闭或夜尿频多,甚者小溲失禁,意识丧失。
舌脉象:舌淡胖水滑,边有明显齿痕,脉微弱。
治则:健脾益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
白术10g 白芍药15g 茯苓15g 生姜15g
附子7g先煎
加减:本证多为该病重型病例。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若完谷不化,药食无法受用,可加用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温补脾肾;若肾不纳气,咳嗽不休,可以加用桑螵蛸、五味子收涩纳气;如小便失禁,意识丧失,可用回阳救急汤急煎鼻饲。
方药阐述:本证表现多为急危重症,治疗强调脾肾双补,回阳固脱。方中附子、生姜辛温力大,足以回阳;白芍、茯苓酸平收涩,足以固脱;白术健脾,补后天以全先天。药味虽简,功专力宏,但此时患者证型变化较快,并发症多见,故需要随症加减,灵活用方。
中成药治疗:
①参胶生血颗粒:(廊坊市中医医院方:红参、熟地黄、黄芪、附子、肉桂、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山茱萸、鹿角胶、黄精、当归)10g/次,日3次,口服。
②参附注射液:20ml~100ml,日1次,静脉滴注。
【并发症】
1.精神神经系统损害 精神神经症状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状,也是相当危险的一种并发症。因其可以单独发生,甚可不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且当其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不能被治疗所逆转,故见微知著,及时处理就尤为重要。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枢纽,脾胃气虚,升降失常,百病由生。本病变证虽多,但仍以脾胃为本调治。
患者常表现第二趾位置觉丧失,这种改变可早于其他神经体征数月。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足阳明胃经终于中趾与次趾之间,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循行于足大趾与次趾之间白肉际,故第二趾位置觉丧失提示了脾胃经气不足,不能充皮肤、泽毛发、肥腠理、濡经络,故治疗上宜牢牢抓住补益脾胃这个关键。一是充分健脾和胃,使脾胃功能能够正常运作;二是药食相辅,积极补充中焦脾胃化气生血所需的精微物质,使气血化生有源可生,有力可成。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存在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最常见的包括长期的手指、脚趾末梢麻木感,以及运动觉的丧失,我们采取了内调脾胃,外治经络的方法。内调脾胃的方法除前文所述的口服汤剂以外,对于肢体麻木较甚的患者,往往加用虫蚁搜剔之药,例如全蝎、蜈蚣、蝉蜕等,以剔除因脾胃气虚导致的邪气内客经络之证。外治经络我们采用针灸配合院内自制中药汤剂外洗的方法,以川乌、草乌、白芷、当归、木瓜、川牛膝、乌梅、独活、羌活、蕲蛇各15g,煎浓汤外洗,每日1次,同时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合谷,灸关元、气海。与对照组单纯补充叶酸、维生素B12、钾盐相比,患者的神经症状恢复速度明显加快,罕有遗留后遗症状者。
2.黄疸 中焦脾胃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而脾胃气血化生不足,胆汁疏泄失常,泛溢于肌肤,发为黄疸。本病黄疸与湿聚中焦,疏泄异常虽有关联,但主因为气血化生不足,中焦不能化生气血,故黄疸较轻,医师应能从此着眼,知其然及其所以然。此时在调理脾胃大原则基础上,辅以利湿退黄治疗。常用的药物如茵栀黄胶囊口服,疗效颇佳,但需注意该药药性偏凉,需要注意顾护脾胃,以防伤及正气,影响气血化生。
【证治心悟】
1.治病必求于本 中焦脾胃,上承水谷,吸纳精微,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化生气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本病以气血不足为表象,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经气不足之证为线索,以与脾胃两脏相关联的脏腑功能失调为兼证,闻弦歌而达雅意,不难得知此病本于脾胃虚弱,故治疗必然以此为本。不论证型如何变化,不论病情轻重缓急,顾护脾胃贯穿治疗始终,舍此则失于治本,流于治标,不可不察。在本病治疗的选方应用中,应以顾护脾胃为主线,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芪、炒白术、陈皮、升麻、焦三仙、鸡内金、炙甘草等。上述药物不但可以益气生血,同时健脾和胃,有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在各型的血萎患者中均可随证应用。
2.辨证宜准确,切忌管中窥豹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不一,有的症状具有隐匿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临床上该病不乏有与MDS、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误诊误治的报道。该病的辨证分型也相对较多,主因在于脾胃坐踞中焦,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容易导致其他脏腑功能障碍,我们也常见到,很多患者往往是以他脏功能失衡来就医。此时,一方面要治病求本,审症求因,抓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注意兼顾患者的兼夹症状,灵活应变。这就要求准确辨证,该病的分型无外乎气血不足、脾胃失调、心脾两虚、肝胃不和、脾肾阳虚五型,但临床变证则不可胜数,在处理各种临床变证时要时刻注意以补脾胃为先,但也要注意兼顾兼证,例如对于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等脾胃失调症状明显者,重用炒白术、陈皮,配伍半夏、炒黄连,健脾和胃止呕;对于心脾两虚,患者苦于失眠健忘、焦虑不安的,给予当归、茯神、酸枣仁、浮小麦健脾养心,安神定志;对于急躁易怒,胁胀口苦者,给予龙胆草、黄芩、柴胡、苍术清泻肝胆湿热,同时以炒白术、山药、茯苓、炙甘草充实脾土,以防肝病传脾;对于完谷不化,药食不能凑效,形寒肢冷的患者,要循序渐进,温补脾肾,防止病情骤变,祸不旋踵,常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急回其阳,再以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在各种复杂的变证之下,要能够随时调整用药,给病人最合理的治疗。
3.重视治未病 该病很多患者是由于饮食偏失,或喂养不当导致,严重患者可以导致不可逆的长期损伤。因此,一方面要见微知著,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另一方面要进行医学科普教育,防患于未然,方可事半功倍。
4.多种治法配合应用 该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最为严重,往往遗留后遗症状。临床上不但可以使用中医汤药调理脾胃配合西药补充造血原料治疗,同时可以给予针刺、艾灸、中药外洗等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转归及预后】
多数病人经积极中医辨证治疗配合饮食补充治疗均预后良好。由于饮食不节以及婴幼儿喂养不当导致者,在改变饮食习惯及正确合理喂养后可以自愈。极少数病人因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留有后遗症,或因严重气血不足导致脏腑功能衰竭而出现危重情况。临床上偶有本病合并心阳暴脱证或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饮食调护】
食疗对本病治疗具有关键意义,在脾胃功能调理正常之后,补充精微物质对于本病的恢复至关重要。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影响气血生成的精微物质很多,跟本病密切相关的包括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同时对于食物的加工烹饪也很重要。食物经过烹调后,叶酸的丢失超过一半,经水煮沸后流失更多,所以烹饪食物不可时间过长。
常见的富含钴胺素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大豆、酱豆腐、羊乳、牛肝、羊肝、牛肉、奶酪等,需要注意的是母乳中钴胺素的含量并不高,婴幼儿需要添加辅食补充。
常见的富含叶酸的食物往往是新鲜的绿叶蔬菜,如胡萝卜、菠菜、土豆、西红柿、苹果等,大豆、牛肝、鸡蛋不但富含钴胺素,同时叶酸量也很丰富。
维生素C参与叶酸的还原,新鲜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在不影响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建议足量摄入。
【食疗方】
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90g,生姜150g,羊肉240g。制法:上述洗净,先下当归、生姜,以水800ml,急火烧开后,放入羊肉片,煮取300ml,若无明显腹痛、里急,去生姜,加入黄精、黄芪、党参各50g,增加补益精血之功。功能温补脾胃,和中生血。可作为一切血虚腹痛症状的辅助治疗。
2.薏米燕麦红豆粥:薏米15g,燕麦70g,红豆15g。上述食材以水浸泡2小时,加入6小碗水,以武火烧开,再以文火炖煮4小时,加入少许冰糖,温服,每日1次。功能健脾化湿,补虚养胃。可用于血萎病患者乏力、纳差、腹胀、黄疸、厌食患者的辅助治疗。
【临证验案】
张XX,女,71岁,河北省大城县人。患者主因面黄乏力伴意识淡漠2周于2013年2月22日入院。
入院前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5天,主要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褥疮,计算力及逻辑分析能力下降明显,双下肢瘫痪,上肢肌力下降,小便失禁,留置导尿,轻度发热,体温峰值38.0℃,伴有明显体重减轻。近10天以来进食明显减少,每日仅能进食少量小米粥,大便持续8天未解。当地医院考虑脑血管意外,但是经头颅CT检查发现除轻度白质脱髓鞘改变外,没有发现明显的梗塞及出血病灶。血常规提示三系减少,大细胞重度贫血(HB 54g/L,MCV 120fl),网织红细胞正常范围,乳酸脱氢酶升高达到1582U/L,血清胆红素轻度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入院后经血清维生素B12、血清叶酸水平测定、染色体核型、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分析、小巨核酶标等综合分析,考虑为巨幼细胞性贫血,追问病史诉患者老年后牙齿脱落,经常以土豆泥、茄子泥为食,其他食物很少摄入。
中医诊断:血萎病 脾肾阳虚证。
西医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
治疗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给予真武汤口服,并给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抗炎、促进褥疮愈合、输血支持应急治疗、补充营养素(包括维生素B12、叶酸、氯化钾、乳酸亚铁)等。
经过2周治疗,患者症状较前稳定,血红蛋白回升至68g/L,意识明显恢复,认知能力改善,出院回家后2个月坚持口服汤药,并给予针灸配合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并坚持补充营养素,患者小便不利症状消失,拔除导尿管,并逐渐恢复行走能力,随访6个月后,患者恢复正常。
该患者长期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水谷精微物质吸收不足,最终发病,却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症,临床医师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中西医结合调理治疗,患者最终恢复,并未留下明显后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