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出现心慌、胸痛、胸闷等症状,而做各种有关心脏的检查却没有发现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从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到精神上知识视野的满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酿成心底的喜怒悲忧恐,而最终还是静静凝成外表的波澜不惊。但我们看不到的是,即使是一个瞬间,心理变化产生的信号也可以通达躯体,影响我们的心脏。
1
心理和心脏密不可分
我们不止一次地慨叹人体的神奇,各个器官各司其职就可以呈现出一个人精彩纷呈的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些心脏移植之后的病人会出现那颗心脏的主人的一部分性格特征,甚至有移植成功的患者会混杂一些捐赠者生前的回忆。也许这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但是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与心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逐渐展现在大众的眼前。
自古以来,心脏就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与我们的心理、精神状态密不可分。在东西方文化中,心脏往往被视为灵魂的居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属也”,认为是心气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分科细化的现代医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与心脏息息相关,并逐渐衍生了“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
2
心理状态会影响心脏健康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看喜剧片会使血液加速流向心脏,其效果相当于做一次有氧运动或服用一个疗程的降胆固醇药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好像拥有了更多的力气与精力。此外,很多研究证实,音乐疗法、心理指导等可以使一些出现心脏病症状的人得到缓解。
相反,在地震、洪水、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幸存者的群体中还是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心脏问题,在世界杯这样紧张的赛事期间,也出现了心脏病频发的情况。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有这样一部分病人,因为胸痛、胸闷、心慌、汗出、气短、头晕等症状就诊,但经过反复检查却证实没有器质性病变,病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却找不到具体的病变位置。患者只好反复做检查,检查单越积越厚,虽然进行了心脏病的相关治疗,但症状可能仍然没有好转。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时我们可以为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有关焦虑或者抑郁的测评。有调查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症表现,而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焦虑的发生率较高,躯体化症状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生活压力大或者思虑过多引起的,与个人的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一些抗焦虑抑郁和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后,症状会有一定程度的好转,部分患者疗效显著甚至痊愈。
3
抑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等治疗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各种心脏病,精神心理问题对心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发现,平时精神压力大,或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更容易患心脏病,合并心理问题的心脏病患者相对没有心理问题的人预后也较差。其机制可能与精神压力大能够引起心律失常、增加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同时,过大的精神压力可促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依从性差、缺乏体育锻炼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升高。
4
自我调节+药物治疗缓解双心疾病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好会影响身体健康,但我们是身不由己。事实上,我们可以控制的还有很多,太过忙碌的人可以尽可能地忙里偷闲,每天做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可能地增加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并利用好自我暗示的力量。对于一些因家庭事务多而不太接触外界事务的患者,我们建议尽可能地走出去,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而对于一部分已经患上双心(心理心脏)疾病的人,我们建议不要过度抵触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小剂量短时间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很少出现药物依赖等问题。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外,自身对情绪的控制以及周围亲友的支持对双心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更需要引起重视,希望广大双心疾病患者能够早日恢复健康,重展笑颜。
热门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