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病毒感染:麻疹水痘腮腺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
麻疹病毒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二【临床表现】
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应用,麻疹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规律,临床上可以见到以下几种情
况。
典型表现
(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
型不一。②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流涕、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明显的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为直径约0.5~1.0 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
40.5℃,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痒感。以后部分融合成片,色加深呈暗红。此期肺部可闻干、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
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并发症】
肺炎、喉炎、心肌炎、麻疹脑炎
【实验室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出疹早期即可出现阳性。或者用PCR法检测麻疹病毒RNA。
?【治疗】
现在还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麻疹,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
?组织(WHO)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维生素A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20万~40万单位,每日1次口服,连服2剂
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与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临床病症。水痘为原发感染。经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其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全身症状轻微。冬春季节多发。
儿童,以2~6岁为高峰。20岁以后发病者占2%以下。
水痘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皮肤真皮层毛细管内皮细胞肿胀,表皮棘状细胞层上皮
细胞水肿变性,液化后形成水疱,内含大量病毒,以后液体吸收、结痂。
【临床表现】
典型水痘
?出疹前1天可出现前驱症状,如低热、不适、厌食等,次日出现皮疹。
皮疹特点:①首发于头、面和躯干,继而扩展到四肢,未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②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继之变为透明饱满的水疱,24小时后水疱内容物变混浊并中央凹陷,水疱易破溃,2~3天迅速结痂;③皮疹陆续分批出现,伴明显痒感,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④黏膜皮疹还可出现在口腔、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轻型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痊愈,全身症状和皮疹较轻。皮疹结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并发症】
最常见为皮肤继发感染如脓疱疮、丹毒、蜂窝织炎,甚至由此导致败血症等
血清水痘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早期帮助诊断
【治疗】
水痘是自限性疾病,无合并症时以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
加强护理,如勤换内衣、剪短患儿指甲、戴手套以防抓伤和减少继发感染等。保持空气流通,供给足够水分和易消化食物。
皮肤瘙痒可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抗病毒药物首选阿昔洛韦,应尽早使用,一般应在皮疹出现的48小时内开始。口服2 mg/(kg·次),每日4次。皮质激素不宜用。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一【发病机制】
由于B淋巴细胞EBV表面有EBV受体,故EBV进入口腔后,可能首先感染咽扁桃体中的B淋巴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并在细胞中进行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引起扁桃体炎和咽炎症状,局部淋巴结受累肿大。
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即异常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良性增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淋巴细胞(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及局限性坏死病灶。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典型表现有:
?1.发热
体温38.5~40℃不等,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
2.咽峡炎
?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
3.淋巴结肿大
?大多数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在病程第1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有腹痛。
?4.肝、脾大
?
肝大者约占50%,大多数在肋下2 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
5.皮疹
?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
本病病程一般为2~3周,也可长至数月。
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109/L
时,具有诊断意义。血小板计数常见减少,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复合物作用有关。
?VCA-IgM阳性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
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EBV-DNA。
四【治疗】
本病系自限性疾病,若无并发症,预后大多良好。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10 mg/(kg·d),分2次静脉注射,亦可改善病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d),每日1次,连用4~5次,可使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
幼儿园和学校中感染流行。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
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体及器官均可受累,可使多种腺体(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胰腺、生殖腺等)发生炎症改变,如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脑膜脑炎等严重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大多无前驱期症状,常以腮腺肿大为首发体症。常先见一侧,
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
开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肿大的腮腺以耳 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并有触痛。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渐消退。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黏膜上)在早期可见红肿,有助于诊断。在腮腺肿胀时,常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和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腺体。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及颈前下颌肿胀。
病程中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者1~2天,多为5~7天,亦有体温始终正常者。可伴有头痛、乏力、令人减退等。
由于腮腺炎病毒有嗜腺体和嗜神经性,常侵人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腺体、器官而出现以下
并发症:
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耳聋 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不高,大多为单侧性,不易及时发现,治疗困难
【实验室检查】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2周左右恢复正常。血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以早期快速诊断。亦可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
【治疗】
无特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清淡包含,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和并发睾丸炎者给予
解热止痛药物。睾丸肿痛时可用丁字带托起。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方法,
?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