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系统过度增生,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恶性血液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小儿恶性肿瘤。
【病因】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2.物理和化学因素 电离辐射能引起白血病3.遗传素质
细胞凋亡受抑在白血病发病中的起重要作用。
【分类和分型】
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或分型对于诊断、治疗和提示预后都有一定意义。根据增生的白细胞种
类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ANLL)
两大类,前者约占小儿白血病的70%~85%。目前,常采用形态学(M)、免疫学(I)和细胞遗
传学(C),即MIC综合分型,以指导治疗和提示预后。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形态学分型(FAB分型):根据原淋巴细胞形态学的不同,分为3 种类型。
(2)免疫学分型: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标记,一般可将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分T、B二大系列。
(3)细胞遗传学改变:主要有:①染色体数目异常,如≤45条的低二倍体,或≥47条的
高二倍体;②染色体核型异常:如12号和21号染色体易位,即(12;21)/AMLITEL(ETV6-CBFA2)
融合基因;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即t(9;22)/BCR-ABL融合基因;或t(4;11)/MLL-AF4
融合基因等。
(4)临床危险度分型: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组(2006年5月修订的全国方案)根据
国内外分型情况,已建议分为三型。
1)高危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R-ALL):凡具备下述1 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①年龄
<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②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③t(9;22)/BCR-ABL融
合基因; t(4;11)/MLL-AF4融合基因;④泼尼松试验不良效应者(泼尼松每日60 mg/m2诱
导7 天,第8 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⑤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失败(标准化疗方案6 周未
获完全缓解)。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FAB分型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占30%以上,
细胞质多少不一,细胞质中的颗粒形态分为粗大密集和细小密集两类
(2)免疫学分型 (3)细胞遗传学改变
【临床表现】
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如下。
1.起病 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
出血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
2.发热 多数患儿起病时有发热,热型不定,可低热、不规则发热、持续高热或弛张热,
一般不伴寒战。发热原因之一是白血病性发热,多为低热且抗生素治疗无效;另一原因是感染,
多为高热。
3.贫血 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等。贫血
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抑制所致。
4.出血 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
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的主要原因是:①骨髓被白血病细胞
浸润,巨核细胞受抑制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和功能不足;②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脏,使肝功能受
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第Ⅴ因子等生成不足;③感染和白血病细胞浸润使毛细血管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④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各类型白血病中,以M3型白血病的出血最为显
著。
5.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1)肝、脾、淋巴结肿大。
(2)骨和关节浸润:约25%患儿以四肢长骨、肩、膝、腕、踝等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其中部分患儿呈游走性关节痛,局部红肿现象多不明显,并常伴有胸骨压痛。
(3)绿色瘤: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细胞浸润眶骨、颅骨、胸骨、
肋骨或肝、肾、肌肉等,在局部呈块状隆起而形成绿色瘤。此瘤切面呈绿色,暴露于空气中绿
色迅速消退,这种绿色素的性质尚未明确,可能是光紫质或胆绿蛋白的衍生物。绿色瘤偶由急
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局部浸润形成。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减少,大多为正细胞正血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数大
多较低,少数正常,偶在外周血中见到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分类示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占多数。
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 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典型的骨髓象为该类型白血病的
原始及幼稚细胞极度增生;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但有少数患儿的骨髓表现为增生低下,
其预后和治疗均有特殊之处。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即可作出诊断。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特别
是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者,其血涂片不易找到幼稚白细胞时,可使诊断发生困难。须与以下疾
病鉴别。
1.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肝、脾、淋巴结不肿大;骨髓有核细胞增
生低下,无幼稚白细胞增生。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本病肝、脾、淋巴结常肿大;白细胞数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
胞,易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混淆。但本病病程经过一般良好,血象多于1 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阳性;骨髓无白血病改变。
3.类白血病反应 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刺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
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当原发疾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此外,根据
血小板数多正常。
4.风湿性关节炎 有发热、关节疼痛症状者易与风湿性关节炎混淆,须注意鉴别。
【治疗】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持续完全缓解2.5~3 年者方可停止治疗。
?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以前称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多发于小儿的疾病,男多于女。根据临床主要表现将本症分为三型:勒-雪病、韩-薛-柯病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其共同的组织学特点是郎格汉斯细胞增生、浸润,并伴有嗜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不同程度的增生。
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归为组织细胞增生症Ⅰ类;非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Ⅱ类,如嗜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Ⅲ类)。
【临床表现】
由于受累器官、部位以及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年龄愈小,病情愈重,随年龄增长
而病变愈局限,症状也愈轻。
1.勒-雪病
(1)发病年龄:多在1 岁以内发病,起病急,病情重,病变广泛,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
器官。
(2)发热:热型不规则,高热与中毒症状不一致。
(3)皮疹:出现较早,多分布于躯干、头皮发际部,四肢较少;为红色或棕黄色斑丘疹,
继而呈出血性,亦可呈湿疹样、脂溢性皮疹,以后结痂,脱痂后留有白斑或色素沉着。各期皮
疹可同时存在,常成批发生。
(4)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肝、脾中、重度肿大,脾大较为明显,肝功能异常和黄疸,多
有淋巴结肿大。
(5)呼吸道症状:常有咳嗽、气促、青紫,但肺部体征不明显。可合并肺大泡或白发性
气胸等。可有喘憋症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6)其他:有贫血、中耳炎、腹泻和营养不良等。
2.韩-薛-柯病
(1)发病年龄:多见于2~4岁,5岁后减少。起病缓慢,骨和软组织器官均可损害。
(2)骨质缺损:最早、最常见为颅骨缺损,病变开始为头皮组织表面隆起,硬而有轻压
痛;病变蚀穿颅骨外板后肿物变软,触之有波动感,缺损边缘锐利、分界清楚;此后肿物渐被
吸收,局部凹陷。除颅骨外,可见下颌骨破坏,牙齿松动、脱落,齿槽脓肿等;骨盆、脊椎、
肋骨、肩胛骨和乳突等亦常受累。
(3)突眼:因眶骨破坏而表现为眼球凸出和眼睑下垂,多为单侧。
(4)尿崩:垂体和下丘脑组织受浸润所致,个别患儿可见蝶鞍破坏。
(5)其它:有孤立、稀疏的黄色丘疹,呈黄色瘤状;久病者可导致发育迟缓。
3.骨嗜酸细胞肉芽肿
(1)发病年龄:各年龄组都可发病,尤多于4~7 岁。
(2)骨骼破坏:本型的主要表现多为单发病灶,常无软组织和器官的损害。病变局部肿
胀而微痛,无红热,有时可见病理性骨折。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扁平骨较多见,颅骨最常见,
其他有下颌骨、四肢骨、骨盆骨和脊椎等。椎骨受累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3)其他:多发病灶者可伴有发热、厌食、体重减轻等;偶有肺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4.混合型 多于1~2 岁起病,其临床表现相当于勒-雪病和韩-薛-柯氏病联合表现,主要
为发热、贫血、耳溢脓、肺部浸润、肝脾大等。重者除有LS的典型皮疹和肺部改变外,同时又
具有HSC的尿崩、突眼和骨质缺损;轻者可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但多有骨骼破坏。
5.单一器官损害型 各年龄组都有报道,可单独发生于肺、肝、脾、淋巴结、皮肤等器官,
而不伴其他器官损害。临床表现取决于所受累及的器官和损害的程度。
【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LS患者常呈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数正常、减少或增多;血小板数正常
或减少。HSC血象改变较LS少而轻。EGB多无血象变化。10%~15%患者骨髓可见组织细胞增
多,偶见巨核细胞减少。
2.X线检查 对诊断很有帮助,不少病例系由X线检查最先发现。
(1)胸部:肺部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典型改变为肺野透亮度减低呈毛玻璃状,两肺
弥散的网状或网点状阴影,或在网点状基础上有局限或弥散的颗粒阴影,须与粟粒性肺结核鉴
别。严重者可见弥散性小囊肿、肺气肿、气胸、纵隔气肿或皮下气肿等。婴幼儿常见胸腺肿大。
(2)骨骼:病变部位呈虫蚀样改变至巨大缺损,为溶骨性凿穿样损害,形状不规则,呈
圆或椭圆形。脊椎改变多表现为椎体破坏,偶见椎旁脓肿。下颌骨浸润时牙槽硬板及支持骨破
坏,出现漂浮齿征象。
3.病理检查 皮疹压片和病灶活体组织检查发现LC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
凡原因不明的发热、皮疹、贫血、耳溢脓、反复肺部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眼球凸
出、尿崩、颅骨缺损、头部肿物等均应疑及本病。诊断需临床、X线和病理三方面结合。病理
检查是本病诊断最可靠的依据,尤其是电镜下找到Birbeck颗粒的LC,结合临床即可确诊。1987
年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协作组订出了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1.初诊 压片、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淋巴结、肿物穿刺或手术标本发现组织细胞浸润。
2.诊断 初诊的基础上,且具下述4 项指标的2 项或2 项以上:①ATP酶阳性;②CD31/100
阳性表达;③α-D甘露糖酶阳性;④花生凝集素结合试验阳性。
3.确诊 电镜在病变细胞内发现Birbeck颗粒和(或)CD1a抗原阳性。
【治疗】
由于本病变化多样、轻重悬殊,治疗方案应根据临床分型和分级而定。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