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者导致死亡或遗留远期后遗症。根据不同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脑实质出血。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创伤性颅内出血和缺氧性颅内出血。由于产科和新生儿重症救护技术的进步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产伤所致出血明显减少,而缺氧所致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识别脑室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和应用合适的筛查程序是建立脑室内出血诊断的两个基本步骤。NICU的早产儿是发生脑室内出血的高危人群,应当予以常规的筛查。高危因素包括母亲产前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绒毛膜羊膜炎,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气胸,循环血压或脑血流剧烈波动等。各种影响学技术对出血的部位,程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不主张采用腰穿的方法诊断颅内出血,尤其是当出现单侧大量幕上出血和后颅凹出血时。
1.颅脑超声:床旁连续颅脑超声可对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开始时间,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提供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又无放射线,因此是诊断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的首选方法。通过颅内超声可将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分为4级。Ⅰ级:出血限于室管膜下,不伴或伴少量脑室内出血(<10%脑室区域);Ⅱ级:不伴脑室扩张的脑室内出血(10%~50%脑室区域);Ⅲ级:脑室内出血(>50%脑室区域)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室质出血或脑室周出血性梗死。建议在生后24小时内、3天和7天各做一次颅脑超声,然后每周1次直至出院;病情突然变化应随时检测。
2.CT检查:CT也是证实脑室内出血的部位和程度的有效手段,但不能床旁进行和有使患儿脑和眼暴露于射线的缺点。CT对伴随的病灶如硬膜下出血,后颅凹出血和某些脑室质的损害的诊断价值优于颅脑超声。
3.MRI:MRI探测Ⅰ~Ⅱ级脑室内出血明显优于头颅超声,对于合并弥漫性脑室质损伤合并脑出血合并症的优势更加明显。缺点是价格昂贵,不便于普及和床旁使用,由于扫描时间长,不能使用金属物件等限制使危重新生儿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
4.出血后脑室扩张的干预阈值:主要依靠动态的B超随访和连续头围监测。如果在中间冠状位脑室宽度值高于同龄脑室宽度正常值的97百分位以上4mm为重度出血后脑室扩张,并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超声多普勒探测大脑前动脉的流速阻力指数可以探测到颅内压的高低和脑组织的灌流是否受累。阻力指数越高越高,表明脑压越高,脑组织受压越厉害,通常连续B超监测阻力阻力指数>0.85提示颅压在进行性增高。脑室扩张通常伴有头围的增大,正常情况下26~32周的胎儿头围平均每天增加1mm;32~40周,每天增加0.7mm;若每天头围增加2mm属于异常。出血后脑室扩张应与脑室周白质丢失导致的脑室扩大相鉴别,出血后脑室扩张侧脑室呈球形,颅内压明显增高和头围增加迅速。脑室周白质丢失导致的脑室扩大则进展缓慢,扩张的脑室形态不规则,颅内压不增高,头围增长正常甚至减慢。
热门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