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尿床),是指年龄在3岁以上小儿或成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不能控制排尿行为。发生率是 4 岁以上 12% ,5 岁以上 10% , 7 岁以上 7%,8 - 18 岁 2% ,达到结婚年龄的仍有 0 . 5 - 1% 的遗尿症的患者。目前的调查研究表明成年人及大学生遗尿症患者在逐年增多,很多与工作或学习的压力增大有关。 遗尿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遗尿症虽不直接造成任何器官的损害,但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痛苦。尤其是年长儿童及成人,遗尿症使他们倍感痛苦、自卑、内疚和恐惧,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不但身体的发育受到影响,而且使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学习成绩下降;社交困难,社交恐惧,甚至引起自闭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的心理负担反过来使遗尿症症状加重,更难治愈。
遗憾的是此种疾病并未象其它器质性疾病一样受到重视,多数家长甚至医务人员认为遗尿症有自愈的可能,而没有采取及时的治疗,不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年龄,而且对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心理障碍。
引起遗尿症的原因较多,同一患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原因。
一、 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发育迟缓,具体表现为:
(1) 逼尿肌不稳定或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患者常有白天或睡前的尿频、尿急甚至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2) 膀胱的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膀胱充盈和收缩未能使患者觉醒。
(3) 尿道关闭功能不全,即不稳定性尿道。
(4) 脑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导致夜间尿量增多。
二、 睡眠因素:
早期普遍认为遗尿是由于睡眠过深,觉醒阈值过高所致。其实遗尿与睡眠的深度没有关系,遗尿也不发生在深睡眠时。
大量的夜间持续脑电图研究表明:
(1) 觉醒功能障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膀胱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以及过度疲劳致使睡眠过深等都可导致觉醒障碍。
(2) 入睡后排尿控制功能不全更为显著,表明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在遗尿的发生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3) 遗尿患者的睡眠周期处于紊乱状态,晚上经常被叫醒的患者则更加明显。
三、 精神、心理及行为异常:
遗尿可导致患者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而这些异常又将成为患者尤其是部分年长儿童及成年人持久难治性遗尿的原因。
害怕遗尿,寄希望于多次排尿来防止遗尿是这类患者的共同心理。受这一心理影响,患者在睡眠中仍不忘自我提醒排尿,额叶逼尿中枢因之呈高度兴奋状态,使膀胱敏感性和收缩性增高,较少的膀胱容量即可产生尿意,若大脑产生排尿条件许可的梦景,逼尿肌将得到朦胧的排尿意识强化,同时尿道括约肌松驰而发生遗尿,反过来引起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
另外ADH的分泌和心理变化均受大脑视丘下部控制,故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 其他:
包茎、包皮过长、尿道下裂、尿道狭窄等泌尿系统疾病;长期的便秘或腹泻、肛裂、肠激惹综合症等胃肠道的疾病;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糖尿病;食物等的过敏反应;蛲虫症等肠道寄生虫病;心、肝、肾、肺等躯体疾病都可成为遗尿的原因,以上原因约占遗尿病人的10%。
中医理论也认为此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是脏腑功能或某些脏腑功能失控最终导致肾虚膀胱失约所致,大抵有虚实二端:虚,主要是肾气虚弱、下元虚冷和脾肺二虚,膀胱失约;实,主要为肝经湿热,热迫膀胱,约束失利。
继发性遗尿症与原发性遗尿症在成因上有所区别:
(1) 与排尿控制有关的各部结构和功能发育程度和时间顺序不平衡,以至于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无遗尿状态被打破。
(2) 小孩对在发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排尿和控制技能不牢固,易于退化产生遗尿。
(3) 某些疾病使已不显著的排尿控制机能不全成为显著的功能不全。如尿路感染使膀胱的敏感性增高,某些食物过敏、过度疲劳、强烈的精神刺激、紧张、恐惧等造成睡眠的改变。
(4) 其他全身性疾病:心、肺、肝、肾慢性疾病使夜间尿量增多;导致多尿的尿崩症、糖尿病及镰状细胞贫血等。
治疗前必须强调做出完整、准确的病因的诊断,才能彻底治愈遣尿症。
非药物治疗有:
行为治疗:目的是训练大脑对膀胱和尿道的控制能力,包括膀胱容量训练法、排尿训练法、过度学习法等,以扩大膀胱的容量和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
物理治疗:遗尿治疗仪、遗尿报警器等协助患者建立排尿的条件反射。
心理辅导:是遗尿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部分患者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但有助于遗尿的治疗,而且可恢复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达到健康成长,生活愉悦的目的。
其他措施:包括饮食调节、生活指导、家庭成员的心理指导、脱敏疗法等。
药物治疗有:
西药治疗:根据神经系统、膀胱尿道发育情况对症下药如奥布西宁、弥凝等。
中药治疗:须辩证论治分清虚实,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目前国内疗效最好的是由第四军医大学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威格尔胶囊。
其他由中国医科大学研制的遗尿停胶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