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儿“马牙子”的知识
中文名称
编辑:ddayh.cn
关于婴儿“马牙子”的知识
中文名称:马牙子
学名:角化上皮珠
形状:马蹄形
发生时期:0到2月婴儿
概况
刚出生的新生儿或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有的口内牙床上长出像小米或大米样大小的白色球状颗粒,数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
其实这不是牙齿,而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增厚,形成板状,并按照颌骨牙床的形式弯曲成马蹄形,这就是牙板。牙板形成后深部细胞加速增生,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20个乳牙胚,这就是乳牙发育的开始。
在我国民间,有给刚刚出生后不久的婴儿扎“马牙子”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农村尤为普遍。其实“马牙子”是无害的,而扎“马牙子”不仅有害,甚至会引起可怕的后患。
形成原因
所谓“马牙子”,医学上称为角化上皮珠。在人的胚胎发育的5~6周时,在相当于上下颌部位,各有一组细胞向下增殖,形成一条上皮带,称为“牙板”。以后每个牙板上逐渐出现十几个球状的“牙蕾”。在胎儿4~5个月时,“牙蕾”发展为乳牙雏形,此时牙板就自行破碎分解于组织中,破碎了的牙板,一部分被吸收而消失,另一部分角化为上皮珠,这种上皮珠很快自行脱落、排出。营养不良或先天不足的婴儿,上皮珠就不易脱落。在口腔上皮局部增厚形成牙板,这是牙胚的始基。有时牙板剩余以角化上皮珠的形式残存在颌骨或牙龈内,婴儿出生后不久,角化上皮珠便会出现在牙龈上,形成数个大头针帽大小的白色角化突起,这便是俗称的“马牙子”。
症状影响
1、“马牙子”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作特殊处理。
2、“马牙子”是不会影响婴儿吃奶的,也不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本是无害的,且经过进食和吃奶的摩擦,会自然脱落,本不需要任何治疗。
3、一般无任何症状,对口腔颌面部的发育和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不需做任何处理,切不可用针挑或用毛巾擦,否则容易损伤粘膜,造成感染。如果长期不脱落,应请医生诊治。
扎“马牙子”危害
在我国民间,有给刚刚出生后不久的婴儿扎“马牙子”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农村尤为普遍。有的母亲见此状便惊慌失措起来,以为宝宝得了病,急忙请来“老娘婆”或村中有经验的老太婆乃至巫婆,煞有介事地为宝宝治起“病”来。她们用粗糙的白布(家织布)或黑布,蘸香油,摩擦婴儿的牙床子,直至冒出血筋儿为止。有的甚至还将缝纫用的钢针烧红后,扎戳婴儿的牙床子。
婴儿的口腔粘膜是十分娇嫩的,唾液分泌量也少,因此,其自净作用和抗感染能力都很弱,一旦牙龈粘膜被擦(扎)破,很容易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脓毒败血症,危及生命。而有些偏僻落后农村的父母,竟不知道宝宝的夭折是因为擦(扎)“马牙子”所致。
其实“马牙子”是无害的,而扎“马牙子”不仅有害,甚至会引起可怕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