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间歇性跛行:当患者步行一定距离(数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和双侧腰酸、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当蹲下或坐下休息数分钟后有可继续步行,但距离较正常人为短。因有间歇期,故名间歇性跛行。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
2、腰部后伸受限及疼痛:当腰椎由中立位到后伸位时,椎管后方的小关节囊及黄韧带挤向椎管,椎管长度亦缩短2.2mm,椎间孔变窄,以致管腔内压力急剧增高,并由此出现各种症状。
3、主述与客观检查的不符合:病程早期,由于椎管狭窄使椎管及神经根管容积降至正常低限,当患者处于各种增加椎管内压的被迫体位时,主述多。而就诊时因经短暂休息,故客观检查常为阴性。
4、除上述三大症状外,临床还可以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
(1)腰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无力、易疲劳,但屈颈试验阴性。
(2)下肢根性症状:多为双侧性,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尤以步行时为甚,但休息后缓解或消失。
5、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二)体征
病人症状与体征多不一致,一般症状重而体征轻。病人常有脊柱侧弯、病处压痛,椎旁肌肉痉挛,腰后伸受限,腰过伸试验阳性是本症的重要体征。患侧足趾被伸肌力减弱,膝、踝放射减弱或亢进,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
有些患者下肢肌肉萎缩、无力、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腿抬高试验无明显的放射性疼痛。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脊柱曲度的改变;椎间隙变窄;椎体缘骨赘;关节突关节退变肥大;椎体滑脱;神经根管狭窄伴有椎间关节半脱位。
上椎体下缘的后延线不是穿越下椎体上关节突的端,而是穿过中间;正位片显示:正常的“S”弧线消失
2、椎管造影:椎管造影在诊断椎管狭窄症中有重要价值。能直接在荧光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椎管内流动情况。显示椎管、硬膜囊、神经根袖全貌。
但椎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患者不易接受。侧隐窝病变不能清晰显示,不能显示椎管横断面骨和神经根形态。
腰椎管狭窄者椎管造影均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完全梗阻断处常呈幕帘状、笔尖状,弹头状样充盈缺损。不完全梗阻断处常呈点滴状通过,其结果呈葫芦状、哑铃状或灯笼状等。
前屈后伸位造影对比
椎管造影
中央型椎管狭窄突出
椎管造影
造影斜位可清晰显示神经根袖
3、CT检查:可取之处在于可准确显示异常组织的性质,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真实性质和范围。可清楚地显示椎管横断面的骨性结构,对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椎间关节病变及神经孔周围极外型椎间盘突出的显示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但此检查不足之处在于对软组织分辨率低,不能直接进行矢状面、斜面扫描。对纤维环膨出显示较模糊,有假阳性情况。
椎体后方静脉孔处的骨质间隔,不要误认为后纵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中央性椎管狭窄
侧隐窝狭窄
4、CTM检查:为了使诊断定位更准确,在用水溶性造影剂行椎管造影后,即进行CT检查。实践证明CTM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率。
5、MRI检查:此检查能进行横断面、矢状面、斜切面的扫描。软组织显示好,尤其对髓内病变诊断率高。
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
神经根管狭窄
6、腰椎管测量:在脊柱横轴CT检查中,对椎管的大小可以从五方面分析:
椎管前后径(矢状径):平均值16-17mm,下限11.5mm;
椎弓根间径(椎管横径):平均值20-30mm,下限16mm;
关节间径:L1约15(9-24)mm、L3约18(9-27)mm、L5约24(9-39)mm;
椎管面积测量:平均值2.1-2.4c㎡,下限1.45c㎡;
侧隐窝宽度:L2约13 (6-21)mm、L3约12 (6-18)mm、L4约13 (4-20)mm、L5约7 (2-15)mm、S1约6 (2-14)mm。
腰椎管测量:1、椎管前后径;2、椎弓根间径;3、椎管;4、侧隐窝宽度;5、椎板间径
九
诊断
原发性腰椎管狭窄
临床症状特点:一般病例依据前述三大症状可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X线平片:可明确显示椎管矢状径较正常为狭小,其绝对值于15mm,甚至在12mm以下,个别病例不足10mm。
脊髓造影:显示典型“蜂腰状”缺损,根袖受压及阶段性狭窄等影像。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诊断要点与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相似,均继发于各种病变之后,因此在诊断顺序上,应将原发病置于继发性椎管狭窄之前。
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指征:适用于轻度腰椎管狭窄,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严重者。普遍认为,腰椎管狭窄症总的自然发展趋向不良,应尽早手术。
2、方法:1、卧床休息;2、消炎止痛药物治疗;3、物理治疗;4、骨盆牵引;5、腰背肌锻炼;6、腰围保护。
1、卧床休息:发病初期卧床休息是一个较好的缓解症状的方法。卧床后局部静脉回流改善,无菌性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消退,椎管内的狭窄得以缓解,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会减轻。
2、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应用药物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奇曼丁、芬必得等,可部分缓解症状。
3、物理治疗:局部可消除炎症,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局部热敷也可使用。
4、骨盆牵引:可拉开关节间和椎间距离以缓解受压神经,消除充血、水肿以达到缓解症状。
5、腰背肌锻炼:脊柱的不稳定程度与腰背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系。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
腰肌强壮者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而且发作次数减少,手术后锻炼腰背肌又可加快腰部功能的恢复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6、腰围保护:目的在于加强脊柱稳定性,对滑脱继发椎管狭窄者效果较好,使用后症状能迅速改善。但长期应用腰围可促使腰肌萎缩,会导致腰围依赖,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腰围。
(二)手术治疗
1、指征:(1)症状、体征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经系统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明显无效者。(2)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被压受损或瘫痪者。(3)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者。(4)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峡部不连与滑脱。(5)经椎管造影、CT、MRI证实有局部明显狭窄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者。
2、原则:(1)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椎管及神经根管准确而彻底的减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2)术前应明确定位,减压的区域应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的部位,对所有狭窄节段和部位进行充分减压。(3)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前提下,尽可能的少破坏结构,尽量保持脊柱的稳定性。(4)对于多节段椎管狭窄病人,减压术后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时,应同时作腰椎内固定。(5)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病人,在彻底减压同时亦行腰椎内固定术。(6)术中发现硬膜囊增厚、纤维化等病变时,应切开硬膜,行神经探查、松解术。
3、方法:单纯黄韧带切除术;局限性腰椎管及根管后方减压术;常规腰椎管减压术;腰椎管扩大减压术;腰椎管成形术;腰椎管减压、内固定术。
热门脊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