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针对难治性抑郁(TRD)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已进行了数十年。8月19日,Psychiatric Times刊登文章,描述了TRD目前为止最为可靠的六大危险因素及相应管理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发作时长
抑郁症发作时间越长,特定脑区(如海马)的萎缩越严重,长期发作中的认知及行为改变更难恢复到病前状态。因此,「硬扛」对于抑郁患者而言并不明智,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转归意义重大。
当前发作严重度
抑郁症谱系的两个极端(极严重,轻微)均可增加治疗应答不佳的风险。严重抑郁与复杂的生物性紊乱有关;而针对轻微抑郁,药物往往难以发挥显著疗效,症状自身改善的空间也相当有限。
忧郁特征/双相因素
相比于单相抑郁症(MDD),双相抑郁患者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如食欲及睡眠增加、灌铅样麻痹等;与此同时,双相患者也更容易出现TRD。因此,了解患者的阈下躁狂症状很有必要,以除外双相可能或调整治疗策略。
早期改善不明显
抗抑郁药起效确实存在一定的延迟,但起效慢也有限度:治疗后数周内患者症状的改善始终欠佳,同样是迁延为难治性抑郁的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研究显示,抗抑郁治疗后的早期病情改善可预测日后的治疗应答。
精神科共病
抑郁共病焦虑相当常见;然而,除了增加抑郁患者的痛苦外,焦虑症状及焦虑障碍(尤其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还可预测较低的抑郁应答率及缓解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非被视为抑郁的附属。
此外,人格障碍,尤其是回避型及边缘型人格,同样是抑郁转归不良的预测因素。
老年
老年抑郁易迁延为TRD,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常见于老年人的发作时间较长、焦虑症状及存在重大生活事件等特点均为TRD的危险因素。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一旦诊断为TRD,可尝试联用两种抗抑郁药,或采用另一种药物(锂盐、甲状腺激素、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药物。证据最可靠的是常规抗抑郁药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换用另一种抗抑郁药也是可用的选择。临床经验及初步证据均提示,当前抗抑郁药治疗下症状部分改善,可采取增效治疗。
J女士,75岁。47岁经历一次重大生活事件,此后抑郁症首次发作。发作期间,J女士开始使用酒精,导致社会及职业功能受损。8年后,饮酒问题缓解,但经历抑郁心境、兴趣减退、社交退缩及失眠,经数种TCAs(氯丙咪嗪、丙咪嗪、阿米替林)治疗后无临床改善。1年后部分改善,但未恢复至原来水平。
57岁经历另一次重大生活事件后,J女士再次出现抑郁严重发作,伴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及体重降低、心理及躯体性焦虑、负罪感、自杀观念。遂开始阿米替林治疗,初始剂量75mg/d,滴定至125mg/d,联合锂盐600mg/d。症状缓解后,阿米替林减至25mg/d。数月后轻微抑郁症状复发,阿米替林再次增至75mg/d后症状无缓解,遂换用去甲替林50mg/d。但焦虑症状出现,再次恢复阿米替林50mg/d,数月后症状缓解。
60-70岁期间,J女士经历了2次抑郁发作,均接受氟伏沙明300mg/d治疗,4周内应答。同时接受氟伏沙明100mg/d维持治疗,直至73岁抑郁发作住院。氟伏沙明增量至200mg/d,症状缓步改善,最终缓解。出院后,抑郁症状迅速复发并伴显著焦虑;联用米氮平30mg/d及氯米帕明20mg/d,临床效果不佳。
此后住院4次,均在使用各种精神科药物组合初步改善后迅速复发。末次住院时,联用阿米替林90mg/d及利培酮1mg/d,情绪及焦虑症状改善,但出现定向障碍及意识模糊,遂采用艾司西酞普兰10mg/d替代阿米替林,初步改善。
J女士中年起病,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后发作,而后期复发无外部事件触发。阿米替林是整个病程中最有效的药物,但J女士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难以耐受其抗胆碱能副作用。老年、发作时间较长及焦虑症状均符合以上TRD危险因素。疾病后期,针对显著的焦虑症状,联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利培酮是恰当的治疗策略。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