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休克,这两个误区务必澄清
编辑:ddayh.cn
一项6月2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影响因子 15.307)的研究中,Slade等发现,电休克治疗(ECT)可使严重情感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出院30天内的再入院风险下降46%。另一方面,16万名患者中,仅有2486人(1.5%)在入院期间接受了电休克治疗。
对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Harold A. Sackeim博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同期发表。以下为作者的部分观点:
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ECT即被视为严重心境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据我所知,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其他别的治疗,在抗抑郁起效速度及缓解比例方面均无法与之匹敌。ECT针对单双相抑郁拥有同等的疗效,还具有很强的抗躁狂属性。还有多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接受ECT治疗者的全因死亡率低于未接受ECT治疗的对照患者。
抗抑郁药一进入临床,ECT的使用即显著下降。尽管这一下降的趋势在近些年有所放缓,但在美国,具备指征的患者中仅有很小一部分真正接受了ECT治疗。本期《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发表了Slade及其合作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仅有1.5%的严重心境障碍住院患者接受了ECT治疗。从历史出发,影响ECT使用的主要有两大临床因素:认知副作用;复发倾向。近些年来,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一、认知副作用严重?
首先,在改良ECT电刺激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 正弦波刺激时代(上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患者从诱导惊厥至完全恢复定向力,平均需要数小时,很多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定向力受损。
▲ 后来,人们尝试将ECT电量滴定至个体惊厥阈,并引进短脉冲刺激后,上述时间显著缩短,双侧ECT约45分钟,右单侧ECT为30分钟。
▲ 超短脉冲刺激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双侧ECT约为15分钟,右单侧ECT仅10分钟。
逆行性遗忘是ECT最为严重及持续时间最长的认知副作用,而患者定向力恢复所需时间可预测这一长期副作用的程度;随着ECT技术的进步,定向力恢复所需时间缩短,长期逆行性遗忘的严重度也呈平行下降。
近年来,针对高电量超短脉冲右单侧ECT的研究中,研究者甚至未能在ECT治疗期间监测出记忆及其他认知方面的副作用;另一方面,2016年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显示,这一形式的ECT针对老年抑郁的缓解率高达62%。
二、容易复发?
抗抑郁药刚进入临床时,如果在ECT治愈后给予安慰剂维持治疗,约50%的患者将在6个月以内复发;若给予抗抑郁药维持治疗,这一比例将下降至20%。接受ECT治疗的患者群体中,难治性患者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估计,如果在ECT治愈后给予安慰剂维持治疗,复发的患者比例可能达到85%,而无论使用药物还是ECT维持治疗,约5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维持获益。
另外,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就重性抑郁发作的短期治疗而言,ECT+药物的维持治疗较单用其中一种效果更好。针对老年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文拉法辛+锂盐+个体化高电量超短脉冲右单侧ECT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治疗,受试者6个月内的复发率降低至15%以下。
STAR*D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重新调整了我们对于抗抑郁药疗效的期望值。该研究显示,若此前无法从两个抗抑郁药疗程中获益,使用第三个或第四个药物治疗方案获得治愈并维持一年的概率低于5%。目前认为,心境障碍患者中,约有30%可表现为难治性抑郁。即便不考虑Kellner的研究,并采用更保守的数字,无论从短期治愈率还是缓解状态维持一年的角度出发,ECT的疗效均为STAR*D研究第三步及第四步的数倍。例如,60%的患者治愈×50%的患者得以维持一年=30%的患者得以治愈且维持一年。
人们愈发认识到,当前难治性抑郁干预手段存在局限性,而ECT在拥有疗效优势的同时,认知副作用可以很轻,这也引发了人们对ECT的新一轮兴趣。
正如Slade等所言,ECT的使用率之所以如此之低且不均衡,可能与一系列的因素有关;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与接受治疗相关的耻感,以及其他一些非临床的经济、文化及政治因素。一旦跨越这些障碍,无数的患者有望获得这一改变甚至拯救生命的治疗手段,进而获得更佳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