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青少年的抑郁的表现方式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容易被低估、忽视,因此更具有隐蔽性。而且即使有了相应的诊断,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及选择,科学化的治疗率也相对 较低。我们通常把抑郁表现从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 可以说这个部分是青少年抑郁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成人往往是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忧 愁,兴趣低落等,而青少年则多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我们在专业上 把这样的情况叫做 acting out;他们的情绪低落更像是不明所以的内向,自卑,敏感、 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思维: 感觉自己思考变慢,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主诉上课和做作业效 率降低,“想学好但学不动”;
生理 :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恶心、胃痛、胸闷等,但医学检验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专业上考虑这种情况叫“躯体化反应”,是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说“借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假装”,没有病灶,但疼痛不适感都可能是真的,他们会抱怨身体没劲、疲乏,睡眠节律也因此紊乱;还会因此出现进食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的上下变化。
行为:对多数活动失去兴趣,回避见朋友、亲戚等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娱乐活动,容易感到焦虑,易怒,严重时还会有关于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言行。
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动力学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 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 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 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 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 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 保护因素。
3.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假如经医生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就要提起更加的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尽早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于抑郁的几点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掉?
答:抑郁症在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性病症状,而不是变成精神病,但情绪是主症。
误解二:抑郁症就是在于自己看不开,想不开,能想开点了就好了!
答:抑郁症是种病,患者在大脑上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并不是“看得开看不开” 的问题,该服药时得服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误解三:这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挺开心,什么抑郁!都是装的?
答:还能有开心的表现,说明抑郁症还没那么严重,本来是好事,要请家长把“他 的抑郁症是装的”这句话缓一缓,很多青少年因此会有二次伤害。
误解四:抑郁的人一定会自杀?
答:不一定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让我们觉得抑郁症患者会动不动就自杀,虽然说特别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确实存在着自杀风险,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恢复状态还是较为可能的。当然,不能因此忽略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性。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在与成年人发生冲撞时高喊,“你要是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出去见朋友,我就自杀!”, 这时候的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去刺激他,说负气话比如“别来吓我,有本事你去死啊” 等等,青少年的基底神经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功能并不好,近来也不时有因一气之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发生。因此这样的时候最好还是冷处理、或者换个人来和孩子谈谈。
5、在抑郁症的家庭护理上,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家长要注意识别抑郁发作。通常,哪怕抑郁症恢复了,仍然有可能复发, 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情绪低落、发脾气、整天睡觉、胃口变差、扬言自杀等(不能做绝对判断,可作为参考)
其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反感家长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样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当然,不能极端,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过度提要求,家长还是得注意原则,特别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还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 1-2 小时为宜。
最后,关于药物的问题,对症抑郁的药物不一定在首次配药时候都能精准,一般要过 2 周(14 天)的时间,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换药的可能。用药时别 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随意弃选或放弃服药。副作用根据药物不同肯定是有些的, 但专业医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具体如何使用药物,还是谨遵医嘱。特别重要!别自作主张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同时,也要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很低落 的糟糕状态,但通常抑郁症发作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 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础。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