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最近参加一个大型学术会议,一个知名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上世纪肿瘤的治疗提倡标准化治疗,对同一种疾病用统一的治疗方案,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肿瘤相关的各种基因、信号通路逐渐被大家认识,开始提倡个体化精准治疗,而未来将会逐渐走向私人订制治疗。这个教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一些高端的治疗方式在研究过程中,而这些治疗方法都是相当昂贵的,在普通老百姓中很难普及。
有人说,你和百万富翁之间的差距是一个癌症病人,抗肿瘤治疗过程是个漫长又花钱的过程,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虽然很多病人不惜重金,倾其所有的治病,最终结局仍是不好,但不得不说,有钱与没钱,治与不治,在大概率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拿最经典的分子靶向药吉非替尼来说,当初刚进入中国时550元一粒,在那个年代,有几个人,几个家庭能吃得起这么贵的药,对于存在基因突变的病人,放弃靶向药等于放弃了最好的治疗方式。上周在门诊遇到一个晚期肺癌病人,吃易瑞沙六年,他说当初也是咬牙卖掉了老家的房子,凑够了15万,准备赌一下,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毕竟世界这么美好,谁愿意轻言放弃。事实上,很多人可能没有他这样的好运气。
有网友问,如果给肿瘤患者花费30万可以延长半年,你会选择治疗还是不治?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是个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对于家底殷实,或者年薪百万的人来说,30万其实是个小数目,别说延长半年,就算是半个月一个月,可能都会不假思索的选择治疗。而对于经济困难,赚钱不易的家庭,会觉得非常不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实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医生是最不愿意看到人财两空的局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延长半年的生存期,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质量呢?如果说生活质量很差,生活不能自理,每天承受着各种不同症状的折磨,这种低质量的生存期的延长,其实很多人可能并不太想要。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癌症晚期病人在家属不备的时候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有时候可能并不是最可怕的,而无休无止的痛苦却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内涵丰富,体现了医学的局限性,如果死亡无可避免,如何让病人开心,减少痛苦,高质量,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的旅程,这是一名医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有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所追求的低质量的短暂生存时间的延长,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热门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