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就怕摔跤。这一跤摔下去,爬起来能没事儿,就算是万幸。
但是如果老人高龄,还有骨质疏松,这看似轻轻的一摔,就可能造成骨折,其中又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有统计显示,每年超过90%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生与摔跤。
研究显示,老年人骨盆骨折后,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部分老年人在发生髋骨骨折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只能长期卧床,甚至在一年内出现死亡,所以髋部骨折亦常被称为“老年人最后一次骨折”。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髋部骨折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老年人“杀手”!
不是髋部骨折本身造成了老年人死亡率的上升,而是骨折后老年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容易诱发并加重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等等,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死亡率才会上升。
老人意外摔倒一定要重视
老年人不小心摔倒了,很多家属都不会重视,认为不要紧,没有大碍,拿点红花油擦一擦,或者躺在床上休息休息,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老人一旦摔倒,就要考虑到髋部骨折的可能性。家属首先需要立刻限制老人的活动,将其抱到床上,尽量不要走路,然后送到医院拍片,并请专业医生诊断,确认没有骨折后,才建议下床走路。
如果没有把握,还需要做CT或者磁共振进一步确诊,或者半个月后到医院复查,这样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否则,如果不限制其活动,一些很难发现的微骨折,原本卧床休息就可以愈合,反而拖延到需要做手术的地步。
手术OR保守治疗,该如何选择?
老人被确诊为髋部骨折后,是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呢?髋部骨折一般分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
无论是哪一种骨折,都应及早进行手术,依据骨折移位的情况,并根据病人的综合条件进行评估。
股骨颈骨折一般选择内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而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选择切开复位手术(即PFNA——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手术)。
理论上来说,骨折后48小时是医学上的黄金时间。因为48小时之内手术,血供会很快恢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几率相对降低,愈合的成功率就相对较高。
而且及早手术能缩短术前卧床等待时间,因为此时患者的整体机能尚未遭受卧床的打击,感染等卧床并发症也尚未出现。
选择手术能有效消除疼痛,为早期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术后即可坐起、翻身,有利于心肺等重要器官恢复,减少并发症;
有利于大小便和皮肤护理, 如果体力允许,术后早期即可在保护下,下床站立、练习行走,约1/2的患者经功能锻炼,在2-3月能基本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活动状态。
选择保守治疗一动不动的卧床,将对老年人的生命力带来极大的危害,许多卧床并发症将直接威胁老年人的生命。
如:长期经受疼痛煎熬、肺活量下降,并发肺部感染、不敢翻身,形成褥疮,创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等。
目前的观点,只有对那些极度衰弱、经不起手术、风险极高的老年人,才采取保守治疗。
术后护理及恢复也很关键
内固定手术和人工置换关节手术的术后护理有所不同。
伤筋动骨100天,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需要先卧床2-3个月,等骨折愈合后再进行正常活动;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一般手术后三天即可下床活动,早期恢复有些动作不能做.
譬如:翘二郎腿、下蹲、穿鞋袜也会有一定的困难,这都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规范操作,因此,家属在生理和心理的护理上都需特别注意。
总的来说,要及时翻身,防止褥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另外术后的患者须加强营养,多吃含钙的食物,比如牛奶、豆浆、虾皮、海产品等。
最重要的,是需要在情绪上呵护老人,避免老年人因手术打击而发生进食差,不愿意动的情况,应鼓励老人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和避免并发症。
预防骨质疏松从调整生活习惯开始
想要防止跌倒后骨折,预防骨质疏松是关键。中国的养生之道讲究以素食为主,所以,很少有老年人不出现骨质疏松症状的.
再加上原本运动的观念就不是很强,疲于工作,缺乏锻炼,大部分人年纪大了之后,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另外,45岁以上绝经的妇女,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那么,如果预防骨质疏松呢?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高钙、高蛋白的营养物质;
另外,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譬如经常锻炼、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太阳等等,老年人如有必要,还可以到医院进行药物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