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开始多在训练后小腿疼痛 ,休息后缓解,较重时在运动中 ,甚至不运动时也痛 。
肿胀——急性期多有局部肿胀,以小腿下段较明显。
压痛——在胫骨内侧面 、内后缘或腓骨下端较明显 ,压痛可在一段骨面上存在 ,也可上下散开,轻重不一 。
3. 1 有典型的运动史
发病前有下肢剧烈运动史,比如大强度正步训练或长跑 ;有小腿运动疲劳史 ,有长时间行走 ,或跑跳过多病史。
3. 2 症状
本病以小腿中下 1/3 内侧方处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初期多在运动后出现疼痛, 用脚尖向后蹬地时疼痛剧烈, 休息后常症状可缓解甚至消失。若继续进行较大负荷的运动, 疼痛逐渐加重, 严重者可出现跛行 。疼痛多为隐痛或牵扯痛; 严重时出现刺痛或烧灼感, 个别有夜间痛 。
3.3 体征
急性期多有肿胀 ,小腿下段更为明显,胫骨内侧多有广泛散在性按压疼痛, 胫骨内侧缘中下 1/3 交界处更为显著, 病程长者在此处常触及小结节或肿块。皮肤表面温度正常, 外观颜色亦无特殊改变; 当患者足尖向后用力蹬地时出现疼痛 ,而抗阻屈踝、屈趾时则无疼痛。
3.4 X 线检查
早期 X 线无阳性体征。反复发作的患者逐渐出现骨膜平行增生变厚,骨皮质边缘模糊粗糙等现象。若后期出现骨质疏松 、骨小梁排列紊乱, 应注意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4、防治的措施
4.1调整下肢负荷量
患肢休息时将腿抬高 , 热水烫洗小腿 ,按摩 ,针灸 ,理疗 ,局部外敷或注射药物等 。小腿应用弹性绷带包扎 。
4.2伤后训练
除严重病例或疲劳性骨折外 ,一般都不必完全停止专项训练,但要调整跑跳训练量 , 尤其是控制足尖跑 、跳 、蹬地等动作的量 。练习量以不加重原来症状为适宜,经一周左右适应后即可加量;逐步加量, 以使小腿负荷能力逐渐提高。伤后训练要用弹力绷带或布带包裹小腿 , 练习后按摩小腿 ,烫洗下肢 。
4.3 预防措施
循序渐进安排运动量, 避免局部应力负荷过大,做到动力性动作与静力性动作相结合,上下肢运动交替进行; 根据正式活动的内容、个人身体机能状况和当时的天气条件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止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 ,特别是气候、场地、身体机能等因素;同时要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提高其机能;最后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结节及肿块——在皮下骨面上有小结节或瘀肿 , 有压痛 。
后蹬痛——本病的特殊症状 ,当用脚尖用力后蹬时,小腿骨即感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