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通降十法介绍
1.1理气通降,治疗气滞胃痛:本方是以香苏饮为基础,加入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组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胃痛的主方,疗效较好,比较实用。
主要药物:苏梗、香附、桔皮、枳壳、佛手、香橼皮、大腹皮等。
1.2化瘀通络,治疗瘀血胃痛:病在气分者,用金延香附汤治之,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等。
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常用猬皮香虫汤治疗,药用: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香附、香橼皮、佛手等。
1.3通腑泻热,治疗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常用药为:酒军、黄连、黄芩、枳壳、瓜萎、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
1.4降胃导滞,治疗胃失通降.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者,治宜降胃导滞,常用苏梗、荷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焦三仙、连翘、半枝莲等。
1.5滋阴通降,适用于胃阴不足证,治疗常用加减益胃汤,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甘草、乌梅、丹参、香附、金铃子等。
1.6辛甘通阳,适用于脾胃阳虚证,治疗用加味黄芪建中汤为主,药用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高良姜、大枣、金铃子、延胡索、陈皮等。
1.7升清降浊,适用于中气下陷,虚中夹滞证,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酒当归、升麻、柴胡、枳壳、大腹皮等。
1.8辛开苦降,适用于寒热错杂证,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党参、吴萸、枳壳、陈皮、砂仁。
1.9平肝降逆,适用于肝胃不和,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证,此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胃虚宜补,痰浊宜涤,气逆宜降,补泻并用,虚实兼顾,药用旋复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大黄、香附、苏梗、甘草等。
1.10散寒通阳,适用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暖喜按,苔薄白,此乃寒症,治当温散宣通,药用良姜、香附、吴芋、苏梗、毕澄茄、陈皮、生姜、砂仁等。
2通降十法浅析
2.1通降十法体现了治本思想:中医治疗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有各种解释,就病因与症状而言病因是本症状是标,胃痛所伴有症状很多,我必须先弄清病因,因为各种症状是由病因而引起的,只有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症状即可迎刃而解。董老通降十法中充分体现了治本思想。他在弄清了引起胃痛的病因之后,明确了胃痛的寒热虚实,然后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由于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喜暖喜按,苔薄白,此为寒痛,故用散寒通阳法治疗?10;由于胃中积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者,此为热痛,故用通腑泄热法,以大黄、黄芩、黄连等味泄热通下,给邪热以出路,取效最捷③;虚象见证有胃阴不足,用加减益胃汤⑤;脾胃阳虚,用黄芪建中汤加味⑥;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等⑦;实证胃痛,有因气滞,因血瘀,因胆汁上犯,因痰浊中阻,均用不同方药进行治疗,方能收效,上述各种治法充分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思想。
2.2通降为治疗胃痛最常用的方法: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所以纳、运、升、降、润、燥,既概括了脾胃的生理特性和喜恶,又体现了脾胃的不同治法。其中,升、运、燥三法,主要用于脾病,纳、降、润主要用于胃病。
纳与降,实质就是通与降。内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焉。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所以说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降”是胃的正常生理特点。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
治胃有通法,也有补法,而着重于“通”,补法也需“通”。正如清代高士宗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满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董老通降十法,均以通降为主用药或理气行滞,或活血化瘀,或泻热通腑,或降胃通滞,……,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通降二法的广泛应用。
董建华·《仲景方治疗脾胃病经验》
(一)仲景治疗脾胃病大方具备
一部《伤寒论》虽为外感伤寒而设,却奠定了脾胃病分型及辨证论治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脾胃病辨证论治之纲,而且创制了大量卓有疗效的方剂。《伤寒论》专列了“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以**汤治疗阳明经病实热证;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病实热证,其他篇章涉及脾胃病论治随手可拮,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治疗热痢;白通汤治疗虚寒痢;诸泻心汤治疗痞满;小陷胸汤治疗结胸;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腹胀;旋覆代赭汤治疗噫气不除;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金匮要略》专列了“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大黄甘草汤治疗实热呕吐;大黄附子汤治疗虚寒便秘;厚朴七物汤治疗腹胀;小建中、黄芪建中汤治疗腹中冷痛;麦门冬汤治疗胃阴不足。
(二)旋覆代赭汤合大黄甘草汤治疗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突出症状是胃脘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董老认为本病是脾弱气虚,通降失权,停痰积饮,壅滞为患,为本虚标实之证。旋覆代赭汤治胃气因虚上逆,心下痞满;大黄甘草汤治疗实证呕吐、食之即吐,两方合用,补泻两法,两相兼顾,治疗幽门梗阻尤为适宜。
【组方】党参10克,旋覆花20克(包煎),姜半夏10克,干姜10克,酒军5克,佛手10克,苏梗10克,代赭石20克(先煎),甘草5克。梗阻缓解后,再予黄芪建中汤合失笑散从本治疗。
(三)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治疗糜烂性胃炎
董老认为,胃为阳土,不论外邪内积,一有所阻,则气机郁闭,热自内生。糜烂性胃炎多由咨饮烈酒,过食辛辣而得。临床辨证,如果燥热相结,传导失职,大便干结,董师投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泄热,取效甚捷。酒军泻火解毒,活血行瘀,消积健胃,降浊止呕,为治疗糜烂性胃炎之上品,无攻伐败胃之虞。
【组方】酒军5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枳壳10壳,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10克。
※如果痰热互结,证见舌苔黄腻,即合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若大便不结,胃中灼热,去酒军,加**汤涤清胃热,其中石膏用量10—20克,**汤是热病气分热的代表方剂,鲜有在在内伤脾胃病中应用,董老多年经验用其治疗糜烂性胃炎舌红、胃中灼热者,多有效验。
(四)半夏厚朴汤治疗胃动力阻碍
※胃动力阻碍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是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反胃,同《伤寒论》、《金匮》所述“痢证”、“呕吐”、“腹满”、“噫气”十分相似,董老认为“痞满”(胃动力阻碍),中医有寒热虚实之分,治疗有温清补泻之剂,这是中医治疗痞满证疗效显效关键所在。认为半夏厚朴汤治疗胃动力阻碍最为适用,寒热相宜,不腻不燥。临证配以木香、佛手、槟榔、香橼皮。舌红苔黄有热者,加黄芩、黄连;舌淡苔白有寒者加吴茱萸、砂仁;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便秘加酒军;痰热者加黄连、瓜蒌;阴虚者加玄参、麦冬;血瘀者加丹参、降香。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