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文/唐略
温疟误为暑热
豫章张某,于仲夏中旬,发热连日,口渴喜饮,医者皆作暑热论治。
南昌一个姓张的,在仲夏的中旬,差不多在农历5月中旬,一连几天都发热,口渴想喝水,请医生来治疗,医生把病人都当暑热来治疗。
所用不离藿、薷、滑、扁等药,未臻效验。
所用的药离不开藿香,滑石,扁豆等,这些都是暑期常用药,但是治疗没有效果。
(可以猜测医生所选处方可能为香薷饮等,因为暑期不出汗发热,香薷饮可以解表和中,香薷厚朴白扁豆,可以解表,发汗,渗湿。夏天用香薷相当于冬天用麻黄,应当出汗解表。
如藿香正气水,是解决表里都有问题,表不解,胃口又不好,芳香化浊,解表和中。
还有用六一散的,六一散就是滑石甘草。可以清暑,利湿。
这些医生用的都是暑期的套方,但是用上之后呢,都没有效果。
转商丰治,诊之脉濡且弱,舌苔微燥而黄,合其见证参之,似属暑热。
病人来找雷丰治疗。诊脉,脉濡且弱,濡脉是暑期常有的脉,但是并脉偏大,以洪大有力的为多,不会弱,但是此人濡且弱,跟暑有关,但是不完全是暑证。
舌苔微燥而黄,暑证一般可以黄,但是不会太燥,暑本湿热二气交织而成,有湿气舌苔会腻,很润泽。有热呢,舌苔会黄,而不会燥,但是现在舌苔微黄而燥,
所以不能完全当成暑热来治疗,把这些症状放在一起,考虑起来看类似暑证。
但其未审既热之后,每有洒淅恶寒之证,但是前医没有观察病人发热之后,都有微微的怕冷的症状出现,这个症状被忽略掉了。这个每次都是先热后寒,这个不是暑热之证。
此即《内经》所谓“先热后寒,病以时作,名曰温疟”是也。
这个是内经说的“先热后寒,发病时有规律的,是温疟”。但是这个温疟却是在夏天发的,一般来说疟疾都是在秋天发的(夏伤于暑,秋必皆疟),所以容易被医生忽视,夏天发的,所以想不到是疟疾。
(这个疟疾是温邪潜伏在体内,温邪是冬天或者春天受的邪气,没有发出来,潜伏在体内较深,春天没有发,随着夏天阳气散发出来,温邪要往外走,所以发热,一下子走不来哦,又回体内,所以发热之后又怕冷。温邪之气来回走动,疟疾就一热一寒,这是温疟,不是伏暑,是冬伤于寒导致的。)
温疟之证,最易伤阴,切忌温散,治宜清凉透邪法。
温疟之证最容易伤阴,邪气潜伏的深,化热了,上人的津液了,所以舌苔显的有点燥,已经伤阴了,所以很忌讳用辛温发散的药,滑石,扁豆渗湿之药也容易伤阴。治疗应选用清凉透邪法。
清凉透邪法∶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石膏(六钱,煨)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水煎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
芦根中空透药也,生津,有利于脾胃,养阴生津。
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幽香开窍,清热达表的药,走心之药,能清心火。
竹叶生于枝上,连翘竹叶都是走心之药,竹叶泻心火,引到心火和大肠里的热从小便排出来,竹叶还有利水的作用,但是利水的作用很弱,主要是引邪外出的。
淡豆豉之宣解,(淡豆豉是用豆子用苏叶煮,晾干,发酵,有透邪的功能,宣发功能。)发酵宣透的很好的药,可以引出体内发酵的邪气。治疗温邪常用的药。
绿豆衣之轻清,皆透热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服之热势已挫,口渴依然,仍守原方,益以麦冬、鲜地,连服三剂,始得全愈。
用药之后,热就没那么厉害,减下去了,邪气差不多了,但是依然口渴,正气没有恢复,津液还没有恢复,要善后,依然用前方,并加麦冬和鲜生地,有增液汤养阴生津的意思,麦冬养肺阴,生地养胃阴肾阴,连服三剂,然后就痊愈了。
麦冬和生地养阴生津而且不滋腻,石斛和熟地容易滋腻,敛邪。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