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要懂伤寒论上的话,就要前后互参,不能断章取义。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这句话是从“伤寒例”的上一段话里衍生出来的,我们现在开始一句一句的解释。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
(多从:言外之意,除了外感风寒,还有风热,也就是说此处之“伤寒”是难经的广义伤寒包括温病在内,但这里论述的是狭义伤寒也就是风寒得病的情况)
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
(开始太阳病感受风寒,包括中风和伤寒两种情况,“入里”指的是入阳明腑,为什么呢?后面的文字有论述,伤寒中讲“凡伤于寒,传经为病热”,在伤寒论里字字玑珠,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这里入里表示入的阳明腑)
按语:从表-经络-里,人体在抗争表邪的时候,为什么寒邪会化热,以后有时间解释。
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假如(暗指桂枝汤之温覆法,也暗指解表的发汗法)发汗正确的话,就算入里的热也是可以消解的)
不在证治,拟欲攻之,尤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还是在强调表里同病的时候,先发汗再攻下)
若表未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假如表没有解,同时热也入里,表里同病,但是没有出现阳明腑实的腹满拒按,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形成里实的承气汤症,假如还有表病的发热恶寒,仍然不可用攻下之法,还是先解表)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下之(已经没有恶寒发热的表证,只有承气汤证,这时候就可以攻下了)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假如不在该攻下的时候用了承气汤攻下,就会因为内虚,热陷,就会出现葛根芩连汤证的协热下利证,严重点就会死人)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况桂枝下咽,阳胜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再强调一遍: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请注意这一句话中下之则愈,仲景的意思还是在说阳明腑实形成的时候,是应该承气汤攻下,不能用桂枝发汗),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此处指的是素体阳虚湿气较重的体虚之人,要发汗,不能用承气攻下)。
这句不用解释了吧?知道什么是阳盛?什么是阴盛了吧,“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是什么意思了吗?
后世人读书喜欢断章取义,单独拿出一句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