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经典方剂小柴胡汤,从《伤寒论》(汉?张仲景)中可以了解到到,主要公用是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小柴胡汤文献
方论 程应施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少阳脉循胁肋,在腹背阴阳两歧间,在表之邪欲入里为里气所拒;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歧分;故胸胁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为邪所郁,火无从泄,逼炎心分,故心烦;清气郁而为浊,则成痰滞,故喜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据证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证。 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全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迫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土人参、半夏,加栝萎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篓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枝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畏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名医方论》)
小柴胡汤附注
小柴胡汤原就有若干加减法,后世据以加减化裁者更多,今选柴胡枳桔汤为例,意在说明参、草、大枣等益气匡正之品,并非和解少阳必用之药。原书谓本证系“邪郁腠理,逆于上焦,少阳经病偏于半表证也,法当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汤主之”证既偏于半表,治当促邪外透为合,故加枳、橘、陈皮,畅胸隔之气,开发上焦。去枣留姜,亦是用其辛散之功,助柴胡透邪。雨前茶(绿茶)清热降火,利水去痰,助黄芩清泄邪热。如此配合,使少阳经证偏于半表者,得外透而解,升降复而三焦通畅,自然诸证悉除。
小柴胡汤方剂
方剂1:柴胡半两,黄芩半两,五味子半两,制半夏半两,白芍药2钱半,人参2钱半,桑白皮2钱半。主治肺伤咳嗽气促,冷汗自出,背膊劳强,夜卧不安,脉象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每服1两,水2盏,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出处《云歧子脉诀》
方剂2: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主治清热育阴。主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女科切要》卷七
方剂3: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 半夏(9克) 炙甘草(5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小柴胡汤18个中药方剂
1.柴胡白虎汤
出处:《明医指掌》卷四
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
主治:暴疟自汗烦渴,但热不寒。
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本方用人参、知母、炙甘草、片黄芩、法半夏各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北柴胡一钱二分。加晚粳米一撮,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2.柴胡加山栀子汤
出处:《伤寒广要》卷八
处方:小柴胡汤加山栀子、茵陈蒿。
主治:发黄,脉弦数,口苦胸满,心烦发热,或往来寒热,日晡小有潮热,或耳聋胁痛。
3.柴胡截疟饮
出处:《金鉴》卷四十二
处方: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桃仁。
主治:不足之人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并滓露1宿,次日发前1-2时,小温服;恶心,以糖拌乌梅肉压之。
4.柴苓汤
出处:《痘科类编》卷三
处方:小柴胡汤合四苓汤。
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用法用量 柴芩汤(《痘科金镜赋》卷六)。
5.柴苓汤
出处:《得效》卷二
处方: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主治:伤风伤暑疟。
用法用量 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6.柴陷汤/柴胡陷胸汤
出处:《医学入门》卷四
处方: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主治:疏表和中。主治结胸痞气初起有表,及水结、痰结、热结。
用法用量:柴胡陷胸汤(《寒温条辨》卷四)。
7.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出处:《医统》卷十八
处方:谷芽1钱,枳实1钱,厚朴1钱,山栀6分,大黄6分,柴胡6分,黄芩6分,陈皮5分,半夏5分,人参5分,炙甘草5分。
主治:谷疸,食已即肌,头痛,心中郁怫不安,饥饱所致蒸变而黄。
用法用量:上加水2盏,生姜3片,大枣1个,煎8分,不拘时候服。
8.加减柴胡二陈汤
出处:《保命歌括》卷二十三
处方:小柴胡汤、二陈汤二方相合。
主治:疟疾通用。
用法用量:春,加川芎、白术、葛根;夏,加黄连、香薷、厚朴;秋,加知母、桂枝;冬,加炒干姜;不能食者,加白术、厚朴、青皮、草果、神曲(炒);胸中痞满,加枳壳、桔梗;腹中胀,加厚朴、大腹皮、槟榔。
9.加减清脾汤
出处:《普济方》卷一九七
处方:小柴胡汤合养胃汤加生姜、桃柳枝、地骨皮。
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加红枣,水煎服。若寒多热少多用养胃汤,热多寒少多用柴胡汤,寒热均者剔平。
10.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
出处:《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处方:小柴胡汤四物汤2方相合,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主治:瘀血所致胁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11.调肝饮
出处:《玉案》卷三
处方:小柴胡汤加甘草2钱,当归2钱,青皮2钱,龙胆草2钱,枳壳2钱。
主治:口酸。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12.小柴胡加栀子汤
出处:《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处方:小柴胡汤加栀子。
主治:和解。解利风热。主治发黄,往来寒热,一身尽黄。
用法用量:《法律》本方用法: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13.桂枝麻黄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汤
出处:《金鉴》卷四十二
处方: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去杏仁加桃仁。
主治:三阴疟疾,疟在夜发。
14.柴胡五味子汤
出处:《保婴撮要》卷十八
处方:小柴胡汤加五味子。
主治:小儿癍疹喘嗽。
15.柴胡羌活汤
出处:《医方集解》
处方: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
主治:瘟疫少阳证。
16.柴胡桔梗汤
出处:《成方切用》卷五
处方:小柴胡汤加桔梗。
主治:春嗽。
17.柴胡加豉汤
出处:《医级》卷七
处方:小柴胡汤加淡豆豉。
主治:愈后,劳感复病。
18.黄龙汤
出处:《保命集》卷下
处方:小柴胡汤减半夏。
主治:产前寒热。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