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太阳病:
1、试述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桂枝汤证的主证是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皆是太阳中风者的证候表现。桂枝汤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病机是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自汗出机理:风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见自汗。)
2、桂枝汤的煎服法。
(1)、浓煎1次,分3次温服。
(2)、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必尽剂。
(3)、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4)、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剂。
3、试述桂枝汤的调护法。
(1)、药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4)、病重,昼夜服药,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
(5)、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均应禁用。
4、桂枝汤禁忌症。
(1)、伤寒表实证,避病重药轻;
(2)、湿热内蕴、阳热内盛、脓毒内伏者,因桂枝汤辛甘温,辛温能助热,甘能助湿,以热治热,徒生变证;
(3)、若其人气不上冲者,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无解表可言。
5、桂枝汤证的兼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1)桂枝加葛根汤证。本证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凡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本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本证的病机,当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输经。方药: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本证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或患者素有咳喘,又复感风寒之邪,引动宿疾,致咳喘发作为辨证要点。病机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两证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降气定喘。方药:桂枝、甘草、生姜、芍药、大枣、厚朴、杏仁。
(3)、桂枝加附子汤证。本证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病机为表邪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故治疗之法,当抓主要矛盾,以扶阳解表为主。此治本之道,以桂枝加附子汤。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4)、桂枝去芍药汤证。本证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证为表邪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目前之机,乃表邪不解,邪陷胸中,胸阳受挫,故治当解肌祛风,兼通心阳,方以桂枝去芍药汤。方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本证为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本证为表邪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病机为表邪不解,胸阳损伤。治当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方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6)、桂枝新加汤证。本证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本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病机是营卫不和兼气营不足,经脉失养。治当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以桂枝新加汤,扶正祛邪并举,且以扶正为主。桂枝新加汤为桂枝汤加重芍药生姜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方药:桂枝、芍药、甘草、人参、生姜、大枣。
6、麻黄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麻黄汤主证条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伤寒证的证候为头痛、发热、恶寒、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无汗而喘的机理:寒邪闭敛玄府,郁滞营阴则无汗。肺主气,外和皮毛,毛窍闭塞,影响肺之宣降,肺气不利,故见气喘。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喘的鉴别。
三方皆可治喘,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太阳中风表虚兼喘,证见有汗出而喘,并无内饮。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寒邪闭表,肺气不宣,证见无汗而喘,也无内饮。小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喘,证见无汗而有内饮。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见之喘,是中风兼喘。或素患咳喘之人,又复感风寒之邪,引动宿疾,致咳喘发作。或因太阳中风误下,以致风邪壅肺,肺气不利而成。其证除喘息外,尚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中风表虚之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降气利肺平喘。
麻黄汤证所见之喘,其病机是风寒束表,毛窍闭塞,使肺气难以宣降而上逆作喘,并伴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等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表现。治以启闭发汗,表解则肺气得宣,喘息随之而愈。
小青龙汤证所见之喘,是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此类咳喘,每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治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8、小青龙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小青龙汤主证条文是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和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说明小青龙汤的主证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病机:外有表寒、内停水饮,即风寒束表,兼寒饮犯肺。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剂。
9、大青龙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大青龙汤主证条文是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和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说明大青龙汤的主证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大青龙汤的方后注意事项。
第38条大青龙汤方后曰: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去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说明服本方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四点:一首服三分之一的药液,虽属峻剂,而愈病必以周身微汗为佳,唯恐过剂伤正。二若虽遵嘱服药,而汗出多者,不可听之任之,需用外治法以收其汗,可用止汗粉剂扑身止汗。三首次服药后,即有汗出者,应停服原方,密切观察,再做计议。四倘若药不如法,汗而再汗,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者,是阳证转属阴证之兆,则回阳救逆,谨防亡阳之变。
11、大、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大、小青龙汤证皆出现表实证,特点:如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病机:皆为寒邪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法都要发汗解表。方药都用麻黄、桂枝、甘草、姜。
不同点是:大青龙汤证见烦躁,小青龙汤证见咳喘。
病机是大青龙汤内兼郁热,小青龙汤内停水饮。
治法:大青龙汤内清郁热,小青龙汤则内化水饮。
方药:大青龙汤还用生姜、杏仁、大枣、石膏,小青龙汤还用干姜、细辛、芍药、半夏、五味子。
12、“坏病”(太阳病变证)的治则和特征。
太阳病变证的治则是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坏病”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是其原始证候已发生了变化,不复存在;
二是不属传经之变,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
三是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13、你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何认识?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指脉证并举,四诊合参。
“知犯何逆”,是在“观其脉证”的基础上,找出疾病的征结所在,从而做到见病知源;
“随证治之”,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展的阶段,予以相应治疗。
14、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皆治协热利,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各是什么?
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同为表证误下,形成表热而下利,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葛根芩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
葛根芩连汤证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邪陷阳明而致,证见下利粘秽,汗出而喘,脉促,属实热利,治以清热解表。
桂枝人参汤证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邪陷太阴而致,证见下利稀薄、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利,治以温中解表。
15、上热下寒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上热下寒证条文是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寒热上下,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16、太阳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水证条文是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蓄水正是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或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不能全部气化,水液内留,继而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可见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心下痞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可见浮或浮数、身微热。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药: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泽泻。
17、太阳蓄血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太阳蓄血证条文是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抵当汤(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的鉴别。
太阳蓄水证病在气分,为太阳膀胱气化不利,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双解。
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为热和血结于下焦,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19、太阳蓄血证的轻重鉴别。
太阳蓄血证,证有轻重之分,治有缓急之别。简而言之,其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
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瘀热皆轻者,是抵当丸证。
20、试述大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大陷胸汤证的条文是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
病机是邪热内陷与有形水饮相结于胸胁。
治以大陷胸汤泻热破结,攻逐水饮。方药:大黄、芒硝、甘遂。
21、试述小陷胸汤证的主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小陷胸汤证的条文是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方药:黄连、半夏、瓜篓实。
22、试述大、小陷胸汤证的鉴别。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均属热实结胸。
区别在于: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热急,其证以心下胸胁乃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脉沉紧为特点,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破结。
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于心下,证轻而势缓,以正在心下,按之疼痛,脉浮滑为证候特点,治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
从药物组成上看,针对里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用黄连且量小,泻热之力有强弱之异;
针对痰水,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
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以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别。大陷胸汤为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为化痰涤痰之方。
23、大、小结胸的鉴别。
大、小结胸皆为热实结胸,但两者邪实部位有深浅、症状有轻重、病势有缓急之分。大结胸病为水热互结,病位从心下至少腹,旁及两胁。证见心下硬满疼痛,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证重势急,治当以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小结胸病为痰热互结,病位局限,证在心下,病势和缓,按之则痛,脉浮滑,治当以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24、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病理特点。
痞证的成因主要来自于太阳病误治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由于饮食所伤,或情志等因素,故伤寒、杂病都能发生此证。
痞证的证候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其病理特点可因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或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以致气机升降失常。
25、大黄黄连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证的鉴别。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为泻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
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证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26、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的鉴别。
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同属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寒热错杂的病证。三者均有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之见症。
治疗都以平调寒热,和胃消痞为治法。
但半夏泻心汤证重点在于胃气上逆,故呕逆为其辨证关键,治疗当以和中降逆消痞。生姜泻心汤证重点在胃虚食滞,水饮内盛,故以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治疗当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甘草泻心汤证偏重脾虚肠寒,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主证,治疗重在温中健脾以止利。
27、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
猪苓汤和五苓散证均可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呕等症,病机均有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治法均取利水为主。
方药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猪苓汤证为里有热,并兼伤阴,故口渴欲饮较为突出,并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苔黄或少苔;方药中滑石、阿胶以增加清热养阴利水作用。
五苓散证为太阳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可伴有表邪未解,故口渴不欲多饮,甚则水入即吐,可伴有恶寒,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腻;方药中用白术、桂枝,以取通阳利水、兼散表邪之功效。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