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患者肖某,男性,37岁,长沙人。
【初诊】1986年9月8日。
[主诉]胃脘隐痛反复发作2年半,加重1周。
[病状]患者于1984年上半年在过度劳累后出现胃脘部轻微隐痛,因能忍受,未去医院就诊,仅自购“陈香露白露”治疗。近1周出差后症状加重,现胃脘部隐痛,持续不已,凌晨尤甚,按之加重,难以忍受,与饮食无明显关系,嗳气,喜温饮,口苦不干,纳差,脘不胀,但胸及右胁部不适,有时心悸,大便溏,每天1~2次,乏力明显,寐差,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弦虚。形体消瘦。
胃镜:食道、贲门口、胃底未见异常。胃体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体下部前壁可见粘膜下血管。胃角形态正常,胃角、胃窦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蠕动良好。幽门口圆形,开闭自如。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花斑状。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病理:(胃体)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
[诊断]中医:胃痛,脾虚肝郁证;西医: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解郁,理气通络。
[方药] 柴芍异功散加减。
柴胡6g,酒白芍15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2g,当归10g,陈皮10g,神曲10g(布包),醋延胡索6g,细辛3g,黄连3g,蒲黄15g(布包),丹参15g,酸枣仁10g,甘草5g。10剂。
【二诊】1986年9月19日。
服上方4剂后胃脘痛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忍受,嗳气减少,纳食转佳,每日可进食大米饭400g左右,大便溏,每日1次,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脉弦细。病已见效,守原法加减。
柴胡6g,酒白芍15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2g,当归10g,陈皮10g,神曲10g(布包),醋延胡索6g,郁金10g,甘松10g,生蒲黄15g(布包),丹参15g,甘草5g。7剂。
【三诊】1986年12月12日。
上方间断服用30余剂。现胃脘隐痛已少,但近1周胸脘痞胀明显,有堵塞感,在进食后出现,嗳气有酸腐气味,睡前消失,纳食乏味,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复查胃镜,结果为食道、贲门口、胃底、胃体、胃角粘膜光滑,未见溃疡、肿块。胃窦粘膜红肿,但未见溃疡、肿块。蠕动可。球部粘膜正常。诊断为胃窦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窦)粘膜慢性浅表性炎症。辨证为肝郁食滞,拟改用疏肝解郁、理气化食之法,用越鞠丸加减。
苍术10g,川芎6g,香附10g,神曲15g(布包),山楂10g,莱菔子5g,鸡内金10g,麦芽15g,枳壳10g,桔梗10g,厚朴10g,紫苏梗10g,生蒲黄15g(布包),丹参15g,旋覆花10g(布包),甘草5g。7剂。
【四诊】1987年1月14日。
患者服上方21剂。现胃脘不痛,痞胀不明显,守前法以巩固疗效。
苍术10g,川芎6g,香附10g,神曲15g(布包),山楂10g,莱菔子5g,鸡内金10g,麦芽15g,枳壳10g,桔梗10g,紫苏梗10g,生蒲黄15g(布包),丹参15g,党参12g,黄芪30g,甘草5g。7剂。
【结果】患者无明显胃脘不适,于1987年4月24日复查胃镜,结果见食道、贲门口、胃底、胃体、胃角均正常。胃窦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未见溃疡、糜烂。蠕动可,胆汁反流可见。球部未见异常。诊断为浅表性胃窦胃炎(胆汁反流性)。
【按】此案患者多次因劳累而发病,《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乃知其病乃因劳累后耗气、伤脾所致,气耗则乏力、消瘦,脾伤则纳差、便溏。并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水谷精微充足,才能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谓:“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此时脾失健运,既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而致肝木失荣,又水谷腐熟转输不及,而致土壅木郁,两者皆能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从而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出现胃痛、嗳气。同时患者病逾2年,且按之加重,舌质兼暗,此乃久病入络的证据;喜温饮而苔白微腻,乃兼寒、兼湿之象;口苦,要警惕其化热;心悸、寐差,要警惕其母病及子。其脉弦虚,弦为肝脉,虚主气虚,乃脾虚肝旺之象。其治疗以柴芍异功散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加当归,配合方中的白芍柔肝以缓其急;加延胡索、蒲黄、丹参,活血化瘀以通其络;加细辛以散寒,黄连以清热,神曲以化食,酸枣仁以安神,配合方中之茯苓以渗其湿。全方以健脾疏肝为主,兼顾入络及夹寒、湿、热的病机,药证相符,故渐取其效。
第三诊病情突然转变,出现痞胀、堵塞、嗳气酸腐,诚如《灵枢·胀论》所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乃伤于食所致。《灵枢·百病始生》言:“卒然多食饮则肠满。”食入于胃,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则阻滞于中,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从而加重肝胃气滞的见证,舌脉之象也开始出现转变,使肝郁转化为疾病主要矛盾,遂改用越鞠丸疏肝解郁、理气化食。然患者发病的根本还是脾虚,故在症状缓解后还是加用参、芪扶脾以收功。
?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