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吐酸(含吞酸与泛酸)临床比较常见,是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的常见症候,而祖国医学则视之为独立病证。数年来,临床从郁辨治,屡获良效,举隅如下:
例一气郁吐酸
张xx,女,28岁,1986年7月25日就诊。自述胃脘区烧灼感二年余,每服药虽可缓解,但病情日趋严重。近半年吐酸常发伴脘闷胁胀,心烦易怒,叹息为快,经询问有长期情志不舒之病史。证见舌红边尖尤甚,苔薄黄,脉弦。肝脾不大,胃脘区压痛(-),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型吐酸。处方:香附25克、青皮15克、 柴胡25克、枳实20克、陈皮15克、焦山楂15克、六神曲1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服上方两剂病大减,二诊遵原方继服两剂诸症悉除,至今未发。
例二食郁吐酸
丛xx,女,53岁,1986年7月23日就诊。自述三个月前因进食炸鱼与米饭,食后即寐,寤时即觉烧心, 上腹饱懑不适,其后,常于食后病发。近月余吐酸频作,伴腹胀肠鸣、大便不实,气味酸秽,舌红苔腻,脉沉实有力、胃脘区饱满, 压痛(-),诊为食郁吐酸。 处方:鸡内金15克、焦山楂25克、六神曲20克、莱菔子15克、榔片10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木香10克、厚朴15克,服上方两剂,已不吐酸,大便转实,酸秽之味不著,唯偶觉胃区烧灼不适,伴脘闷胁胀。前方减苍术、木香、菜菔子;加青皮15克、香附20克、龙胆草10克,继服二剂诸症消失。嘱改服保和丸一周,以固其效。
例三湿郁吐酸
李xx,女,42岁,1986年6 月10日就诊。自述烧心伴肢体无力,困倦疲惫、脘腹胀满、痞塞不舒十年余。一年前曾在某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型胃炎。近五个月吐酸频发,证见舌淡苔白滑,脉滑。诊为湿郁吐酸。处方:苍术25克、白术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15克、厚朴15克、半夏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六神曲15克、香附15克。服上方二剂吐酸止,唯腹满胁胀之症未尽愈,原方加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木香10克。继服三剂病愈,至今未发。
例四气郁夹杂湿郁、食郁吐酸
张xx,女,32岁,1987年1月10日就诊。自述嗳气吞酸、腹胀三年余,精神刺激及食后加重。证见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肝脾不大,上腹部压痛(±),肝功检验正常、胃钡透为慢性肥厚型胃炎,中医诊断为吐酸。辨证为气郁湿阻、食郁不消。治以理气化湿、消食解郁。处方:香附25克、木香10克、青皮15克、大腹皮10克、陈皮15克、六神曲25克、山楂20克、 枳实20克、槟榔片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桔梗6克,二剂后诸症消失,继服二剂,以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吐酸之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历代医家对其论述亦颇多,其中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宿食门》论述的‘‘....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此宿食不消而主病焉”。和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外感吐酸水.内伤吐酸水》论及的“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克脾胃则饮食不能消化,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以及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呕吐哕.吐酸》中论述的“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为酸.....’’从不同的角度,对气郁、湿郁及食郁而致吐酸的病因病机论述较详,从而为后世从郁辨治吐酸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例举吐酸之病例,虽病因 有气、湿、食之别,但却都因郁而发病。例一病起于肝气郁结,由于长期情志不舒,肝木疏泄功能被遏,气机阻滞,逆乘脾胃而致吐酸。故治疗时主要选用了香附、青皮、柴胡、枳实、陈皮等药物重在解除肝气之郁结。例二病发于饮食之郁结,因食后即寐,使食入不化,胸膈郁塞,久则损伤脾胃、胃气不和复使消化不利,食郁而为吐酸。故方中以鸡内金、山楂、六神曲、莱服子等消食解郁之药疗之。服药两剂后,因食郁已解,诸症悉减,而隐愿的肝气郁结之兼症有所显现,故原方去苍术、木香、莱服子,加青皮,香附、胆草二剂而告捷。例三由湿郁日久而致吐酸,故治疗时重用苍术、白术、厚朴、半夏、茯苓、大腹皮、陈皮等药以祛湿解郁。又因气郁、湿郁、食郁而致之吐酸,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夹杂兼见,变化复杂,故前三例患者普遍采取了以解郁为原则,攻邪与御变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如:例一在治疗食郁的方剂中酌入山楂、六曲、白术、苍术以消食祛湿;例二在治疗食郁的方剂中辅以白术、苍术、木香、陈皮、厚朴等以理气祛湿;例三在治疗湿郁的方剂中佐加香附、神曲等以理气消食,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例四系气郁、湿郁、食郁夹杂而致吐酸,由于采取了气、湿、食三郁并解的治疗方法,药中肯綮,故两剂而诸症消失。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