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病例1 某女,31岁。当时的情况是:左边面瘫,口和眼都向右歪斜,左边鼻唇沟变浅,左眼闭合受影响,吃饭也受了影响。问病因则是因为夜里睡觉时忘了关窗户,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就变成了这个情况。于是赶紧治疗,喝过牵正散,做过针灸,效果不大。心里很焦急。
六级问诊结果如下:
(1)怕冷怕风,出汗极少。脖子僵硬。
(2)其他经均无症状。
(3)脉浮大有力。
思路:病人明显属于太阳病。又因为出汗少,属于麻黄剂。脖子僵硬,属于葛根剂。最终处方:葛根汤。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甘草10g,白芍10g,大枣4个,三剂
三剂后,病情好转三分之一,继续服用,共服用了十二剂痊愈。
分析:这个病人三剂后病情好转三分之一,与我用量偏小有关。如果开始剂量就加大一倍,疗效应当会更快。这个病人病史明确,六经问诊后病情单纯,因此用葛根汤而治愈。
病例2 某男,40多岁,平时在工地上干建筑活儿,坐车时开着车窗,当时觉得很舒服,下车后却发现,脸向右半边歪斜,流口水,说话也说不清,赶紧上医院急诊,排除了脑梗塞,也排除了脑出血。确诊为面神经麻痹。于是输液,用营养神经之类的西药,谁知越输越重,病人对输液丧失信心,遂出院找某贴膏药处,据说此膏药专治觜歪眼斜,病情仍有增无效,于是找中医治疗。
问诊结果如下:
(1)怕冷怕风,不出汗,脖子不难受。
(2)病人饭量大,食欲好。
(3)吃了凉的不舒服。
(4)脉浮有力。
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第五篇中风历节病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三两,石膏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川芎一两,杏仁40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背,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处方:麻黄15g,桂枝15g,当归15g,人参15g,生石膏15g,干姜15g,甘草15g,川芎5g,杏仁8g,三剂,水煎服。
服药后,疗效明显,继续用药八天,痊愈,恢复了健康时的情况。
思路:病人不出汗,怕风怕冷,脉浮有力,属于太阳里的麻黄剂。病人饭量大,属于石膏剂。病人吃了凉的不舒服,属于干姜剂。所以最终选用了《古今录验》续命汤。
我们仔细分析《古今录验》续命汤后就会发现,实际上续命汤治疗的疾病情况是:
一个病人同时有太阳病、阳明病,又有太阴病,又有厥阴病的情况,只不过病人脉象有力,以太阳病为主要表现。
当今社会,很多人食欲旺盛,属于石膏证。平时又喜欢吃冰凉的啤酒之类,属于干姜证。又喜欢吹空调,属于麻黄证,因此一旦有了血虚的当归证之后,病人就会中风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冬天天冷就中风病人增多,因为天冷时麻黄剂出现了。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夏天拉肚子后偏瘫,因为拉肚子后血虚了,当归剂出现了。
中风是大病,也是个复杂的病,所以用药也相对要多。
从上面的两个病例可以看出,葛根汤就是简单的太阳病,加上脖子难受。而《古今录验》续命汤则复杂的多,是太阳病为主,兼夹了阳明、太阴、厥阴。
病案3 某男,38岁,病人洗澡后倒头就睡,醒来后嘴歪眼斜了。左边面部麻木,眼睛也不舒服,口角歪向健侧,在医院用营养神经的药无效,贴膏药也无效。
问诊结果如下:
(1)怕冷怕风无汗。脖子僵硬。
(2)其它经正常。
(3)脉沉而无力。
思路:这个病人太阳病是毫无疑问,首选葛根汤。关键是脉象不支持。脉沉而无力,我想到了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又想到了补阳还五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同一个思路。所以最终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葛根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处方:葛根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甘草10g,白芍10g,大枣4个,黄芪50g,三剂,水煎服。
三剂后病情缓解,继续用药十二天后痊愈。
思路:这个病人需要用葛根汤,但单用葛根汤却没法用,因为病人脉象沉而无力,加了黄芪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说明了临床疾病的复杂性。
分析:很多中医治疗面神经炎喜欢用牵正散之类,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面神经炎病机多为气虚血瘀和外感风寒。
面神经麻痹的外用方法
刘星元老师有篇文章,供大家学习。
病例4 温某,女性,47岁,河北人、1960年10月20日,先有颜面麻木感,继而发生口眼歪斜,系由右侧向左侧歪斜,右眼闭合不良,右颜面肌肉失去运动能力,上下嘴唇错扭,对不端正。经用针灸疗法,虽然有些效果,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乃按《验方新编》所载,用蓖麻子仁研如泥状,贴敷右侧口角地仓穴处,连用两三次,丝毫不见效果。后经遍查诸书,忽于《妇人大全良方》中,发现另一蓖麻子外用法,其法用蓖麻子仁49粒,研如泥,加冰片少许,摊于布上,如果膏药形状,贴于患侧手心上(该患者系贴于右手手心),更用铜水壶盛满热水,将贴药的手心贴按铜壶外壁,顿觉热从手心经过上肢向右侧颜面部窜动,如同针灸时针刺传导一样。几分钟后,口眼明显由歪斜向正常转变。患者每隔两三日作1次,共作4次,每次都有上述感觉,只是感觉大小有所不同。另外,也用铁水壶试验过,和单用蓖麻子不加冰片试验过,都无传导感觉。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恢复正常。
病例5 马某,男性,汽车司机。1963年3月某日,从汽车上摔倒在地,当时昏迷过去,头部、面部都受了伤,醒来以后,除摔伤以外,又发生了口眼歪斜,也是从右向左歪。经住院治疗,外伤痊愈,但口眼歪斜一直不好,据西医外科医生推断,可能由于摔伤时面部神经受损所致,需要用手术加以清除和修补。患者来诊治,刘老便告之此方,并把冰片改为射香0.6g,连用6次,感觉也是从手心经过上肢窜到颜面,并且窜到头部,但每次效果都不如上一例迅速和显著,可能由于疾病原因不同。不过,经过此法治疗6次后,也逐渐恢复正常了。
《本草纲目》说:“蓖麻子甘辛平,有小毒,主治偏风不遂,口眼歪斜,开通关窍经络”。朱丹溪说:“本品外用,颇奏奇效”。《肘后方》记载“一切毒肿,痛不可忍,用蓖麻子仁捣敷即止。”《海上集验方》“胞衣不下,用蓖麻子七粒,去壳研膏,除脚心,胞下便洗去”,《本草纲目》记载:“一人病气郁头痛,用蓖麻子同乳香、食盐,捣饼贴太阳穴,一夜痛止。”可见本品走散之力很强,通过外用,治疗气血结聚,肌肉肿胀,经络闭塞一类的疾病,达到消散疏通之效。
上述两个病例,都是用铜壶满盛热开水外熨,而用铁水壶便无效,说明机体生物电学说的研究大有前途。刘老设想,口眼歪斜病机的一个方面,可能在于颜面部经络生物电的传导失灵,导致颜面部麻木不仁,皱皱巴巴地不灵活,用手揪捏,不知痛痒,而经络生物电的传导失灵,更可能由于气血衰薄和气血活动能力不够协调使然。刘老认为患口眼歪斜的病人,另一突出症状,是颜面部怕风,不出汗。怕风是卫虚,不出汗是营虚,营卫两虚,所以颜面部麻痹,松驰,失掉运动能力,造成口眼歪斜。
病案6 这是我的一个失败病案。
我一个高中时的同学,男,42岁,爱打乒乓球,有次浑身大汗后在窗户口冷风吹来,甚觉舒适,不料第二天即口眼歪斜,找我商量咋办?我当时问诊时,病人汗出怕风,余无它苦,我就投予了桂枝汤,不料服后病情加重,我同学让我再次改方,我实在是不敢再处方了,就劝他到我县某贴膏药专治嘴歪眼斜的地方去。我们一起到那里之后,人家用药面加酒煮成糊后摊到布上,贴了膏药,七天一换,谁知贴后病情继续加重,打电话咨询,人家就回答说正常现象了,十天后会逐渐减轻。只好安心贴膏药,果然十天后减轻了,信心大增,又贴三次,谁知病情恢复了七成之后,再无进步,问人家,人家说那就这了,另请高明吧。四处打听之下,打听到我县某农村还有一个贴膏药的,这次我因故未能同去,后来听他说了当时的情况,他去了之后,医生说你张开嘴,让我看看里面啥情况?他张口嘴后,没想到医生手里藏着一个三棱针,突然把他口腔里扎了一下,疼得他哎哟哎哟,吐了几大口黑血,然后又贴了膏药,这次的膏药烧得脸热疼。
但效果却十分明显,第二天即又恢复了两成,后来又去了两次,均只贴膏药,未再放血。最后痊愈了。
这个病例我有深刻教训,病人应该还是麻黄剂,我用药失误,负有责任。但也明白了一些事情,神经的病变在最初的七到十天里会病情进展。第二点是面神经麻痹病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瘀血存在。放血的部位肯定是看口腔里的静脉怒张处。
小续命汤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
专方来源:王松荣,小续命汤加味和外敷巴豆法治疗面神经麻痹500例,临床小结[J]新中医,1986.18(5):27-28。
药物组成:肉桂末(冲服)2-6克附片,麻黄各4克,川芎6克,党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细辛3克,蜈蚣3条,地龙15克。
脉弱体虚寒者加重党参、附片、肉桂末的用量,风重者适当增加麻黄、防风、蜈蚣的用量。
治疗方法 :以上为成人量。水煎服,每剂煎2次,上午、下午各服1次,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烫时可在患部移动。凉后的药渣包,可放在煎第二剂药时的缸口上,待热后再敷患处,可反复多次。每剂的药渣均按上法处理,每天上午、下午热敷3-5次。服药后最好睡觉,以利发挥药效。在治疗期间,必须避风,适当休息,少说话少笑,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外敷药:取陈巴豆10-13克,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饼状,置患侧手心处,外覆盖玻璃纸或塑料纸,纸上垫棉球呈凸状,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 ,共三昼夜。敷后一般有反应。敷处发痒、发热,引起水疱,甚则面部肿胀而痛等,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无须处理。若反应太大,耐受不了,取掉后反应很快消失。若无反应,病情未好转,可按原法再敷一次或敷第三次。
功效主治:扶正祛风,助阳散寒,温通经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验证举例:王某,男69岁,1998年11月4日初诊。诉3天前晨起吹风,当日下午家属发现口眼?斜。检查:口眼鼻唇向右?斜,额纹消失,左眼脸裂变大,不能闭眼、皱眉、鼓腮,鼻唇沟消失。伴口干,流泪,自觉泪有热感。舌质淡红,苔黄腻而润、脉弦。处以本方5剂,按上法内服外敷(未用巴豆)。11月14日复诊,诉服完5剂即明显好转,守方5剂而愈。
运用体会:1、面瘫是局部疾病,用内服药治疗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吸收,不仅时间长,而且不一定能直达病所。本方将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则无疑可以提高疗效。这是本方法疗效较好的原因所在。
2、本方经得起重复,已验证10余例,仅本院职工和家属就有3人用过本方均痊愈。其中某家属第2次患本病用本方时仍然有效。
3、初服时偶有“瞑眩”现象。但接着服用会逐渐消失,此当明告患者及家属。
4、本病吹风会导致复发。如有患者初用本方,口眼?斜明显出现好转,但骑摩托车时导致复发,故慎风寒非常重要。
5、原方有巴豆外敷法,轻症多未用,均收效良好。余对重症者才采用巴豆外敷法。
面神经麻痹刺血疗法
病例1:包某某,20岁,广东东芜市居民,1992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嘴歪流涎,右面颊疼痛已4天。
病史:4天前,患者在电扇下熟睡通宵,晨起出现右面颊紧张疼痛,口角歪斜,喝汤水时,从口角外流,右眼闭不拢。患者身孕6月。
检查:嘴向左斜,鼓腮漏气,右眼闭目露睛,舌苔薄,脉滑细。
诊断:面神经炎。
治疗:刺太阳穴,地仓穴,下关穴出血(每穴出血量约ml),嘱其1周后复诊。
二诊:1992年8月21日,刺血后右面颊疼痛已除,嘴歪基本纠正,口角流涎已止。
治疗:刺太阳穴,地仓穴出血。
效果:患者刺血治疗2次,急性面神经炎很快痊愈。常规下孕妇患病一般不予刺血治疗,刺血本身不会影响胎产。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母血供应营养,为了顾全胎儿需要,孕妇属禁刺、慎刺范畴。
本例患者怀胎6月,患面神经炎,局部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机制,针刺太阳穴出血仅1ml左右。下关穴、地仓穴点刺出血如豆,如拔火罐,3穴总出量在5ml左右,面部微量出血,不会影响胎儿发育。
病例2:周某某,男,38岁,深圳药商,1992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口眼歪斜,右面部僵硬,活动不灵已10余天。
病史:患者病前临床而卧,次晨出现嘴歪,饮、漱时口角漏水,饭粒滞留颊间,不能抬眉皱额,已针灸20次(一日2次),面瘫症状仍存在,今来接受刺血治疗。
检查:口角向左歪斜,右眉抬不高,额纹消失,右眼闭目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
治疗:刺太阳穴,阳白穴,地仓穴(均右)出血,嘱5天后复诊。
二诊:1992年10月15日,刺血后右面颊比较舒展,僵硬感已消失,但还有些发胀,嘴歪稍纠正,右眼已能闭合。
治疗:刺太阳穴,地仓穴(均右)出血。
三诊:1992年10月20日病情又有减轻,鼓腮时口角已不漏气,右眉能上下活动,口唇还有些麻木感,进食后饭粒已不落腮。
治疗:刺太阳穴、地仓穴(均右)出血。
效果:患者经刺血治疗3次,面瘫症状全部消失,3个月后,患者来医院拜访医生,告知病愈。
病例3:吴某某,女,60岁,深圳居民,1996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嘴歪两月余,右眉抬不高。
病史:患者两月前感寒受风,出现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遂往某医院诊治,诊为面瘫,经针灸治疗50-60次,症状微微减轻。现症:右面颊发紧,流泪,嘴向左歪,右眉低,右眉高,食物残渣滞留在齿颊间。
检查:口角向左斜,鼓腮漏气,右眉低垂,面部皮肤布满老人斑。
诊断:慢性面神经麻痹。
治疗:刺太阳穴,地仓穴,下关穴出血(均患侧)。
二诊:1996年6月24日,刺血后症状减轻,右面颊已不发紧,较前舒展,余症如前。
治疗:刺尺泽穴,太阳穴,地仓穴(均右)出血。
三诊:1996年7月9日,自诉病情已好了七八成,嘴歪已正,食物残渣已不滞留颊部,可自动翻出,鼻旁还有些痛。
治疗:刺太阳穴、曲泽穴(均左)鼻旁局部疼点刺出血。
效果:患者面瘫2月余,已针灸治疗60次左右,大部分症状仍存在,经刺血治疗3次,历时3周,诸症消失。1997年元月24日追访,五官端正,无后遗症。
病例4:许某某,女,56岁,深圳退休职工,1996年5月14日初诊。
主诉:右面肌不自主抽动,伴嘴歪已1年。
病史:患者去年5月,在一次冲凉后迎窗而坐,凉风吹拂面部后,不久感觉面肌麻胀嘴歪,吃饭落腮,面部有3个痛点,不久右面肌肉不自由抽动,经市两家医院针灸300余次,上症仍存在。
检查:右面颊肌肉频繁抽动,嘴向右歪,左眉低,右眉高。眉中、听宫、承泣三处压痛。
诊断:面肌痉挛(面瘫后遗症)
治疗:刺太阳穴、承泣穴(均右)出血。
二诊:1996年5月20日,自述眉中痛减轻,余症如前。
治疗:刺地仓穴,下关穴,尺泽穴出血。
三诊:1996年5月27日,右面肌痉挛次数减少,3个痛点已消防两个。眉中、听宫处均已不痛,吃饭还落腮。
治疗:刺太阳穴,承泣穴(均右)出血。
四诊:1996年6月10日,面部基本无痉挛抽动,吃饭还有少量饭渣滞留腮颊间,嘴仍歪,眼下方还有点痛。
治疗:刺太阳穴,(健侧)地仓穴、鼻旁出血。
五诊:1996年7月22日,右面部肌肉痉挛消防,嘴仍歪。
治疗:刺太阳穴,曲泽穴,地仓穴,鼻旁出血。
效果:患者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经刺血5次面肌痉挛消除,但嘴歪未纠正。因面瘫病程较欠,嘴歪难以纠正,其他症状减轻。
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为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杀冷风的刺激,又正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导致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使面部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一侧面神经麻痹,其所支配的表情肌失去正常功能,出现额纹消失,眼脸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症。中医学认为本病是风邪中络,络脉痹阻,血流不畅,筋脉失养,驰缓不收,而口眼歪斜,血行通畅,面神经得到正常的血液濡养,其炎症可吸收、消散,表情肌恢复其正常功能,面瘫即愈。刺血对面神经麻痹应手取效,例2已针灸20次,例3已针灸60次,症状消除甚微,均经刺血治疗3次痊愈。例4已针灸300次,经刺血5次,面部抽动消防。因病程长、嘴歪未纠正,(当然有的面瘫患者针灸效果较好)。应用刺血面瘫省时省事,一是减少医者的工作量,二是减少患者的就诊治疗时间。
病例7:某男,61岁,4个月前得了右侧口眼歪斜,立即住院治疗输液加针灸加中药加理疗等,但口眼歪斜却没有明显见效,出院后又多处就诊,也未见好转,最近半个月反而又增加了右侧面部肌肉到耳根处的疼痛,病人心情十分低落。
当时情况是:口眼歪斜,舌质红苔黄腻
六经问诊如下:
(1)面部疼痛见冷加重,怕风,易出汗。
(2)口渴
(3)其它经无异常
(4)脉浮大稍弱
分析:这个病人太阳病桂枝证肯定有,病人又口渴汗出,舌质红,说明有阳明表证。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白虎汤
黄芪2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2g,大枣4个,知母18g,生石膏40g,炙甘草6g,山药12g,五剂
五剂后症状减轻,处方不变,又吃十五剂,症状消失,又吃了十五剂巩固疗效。
思路: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瘫的一种疾病,简称面神经炎。
从金匮病来说,考虑中风病,是因为此病发生与风寒有直接关系,从病史中也可以明确这一点。
还有一个就是考虑金匮里的血痹病,因为血痹病里有身体不仁四个字。不仁就是神经病变的主要特征。对于神经病变,主要特点首先是不仁,其次就是活动出现问题。
所以《古今录验》续命汤里,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正是神经发生了病变所致。
病案8 我还治过一个男的,他左边的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搐,这也叫面肌痉挛,这个病人汗出怕风,劳累后病情加重,脉弱无力,辨为血痹病,处以黄芪五物汤。
黄芪50g,桂枝30g,白芍30g,生姜20g,大枣6个,十剂。
十剂吃完后明显好转,病人又吃了二十剂后痊愈。
面肌痉挛总结
1、这个病经方疗效好,刺血疗效好,外贴疗效好。
2、经方里最常用的处方:
葛根汤、《古今录验续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3、这个病属于金匮里的痉病、中风、血痹范围。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5、由此思考,一些结巴病人也可以参考面肌痉挛来进行治疗。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