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裴老经常吟咏张仲景《伤寒论》之经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并以此经文作为慢性胆囊炎症状和病机的概括,经文中描述的症状和胆囊炎症状颇为相似。
裴老认为慢性胆囊炎病初乃邪客少阳,肝脾不和,胃气虚弱。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且能调和脾胃。正如《伤寒论》经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金匮要略》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肝胆气郁
症见:右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窜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痛引肩背或腰背,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纳差,厌油腻饮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此型多见于急性单纯性(无细菌感染)胆囊炎,或某些胆囊炎的早期,或胆总管、胆囊部位无明显梗阻的结石病,或明显胆囊炎的小发作]。湿浊内生或结石盘踞其内而阻碍肝胆气机疏泄。
治则:疏肝解郁,利胆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香附6g,川芎6g,金钱草15g,乌药10g,木香6g,延胡索10g,川楝子20g,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烊化)。
加减:若肝气犯胃,嗳气泛酸,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黄连、吴茱萸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之药。若气郁化火,症见心烦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者,酌加丹皮、栀子、虎杖、龙胆草等清肝泻火之品。
合并胆结石者加金钱草、虎杖、半枝莲、威灵仙、女贞子、乌梅、姜黄等利胆排石药。
按
裴老认为威灵仙、乌梅、女贞子能够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用于治疗食道痉挛、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病毒性肝炎、哮喘、癌症、骨刺均有很好的疗效。
2.肝胆湿热
症见:发病急剧,右上腹部胀痛或绞痛持续性加剧,硬满拒按,全身壮热,身热不扬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欲饮食,肌肤发黄,小便黄浊;舌质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右上腹部拒按,常触诊有块。本型多由有肝胆气郁型发展而来,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及胆石症并发胆道感染者多见。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而发黄。湿邪阻遏脾胃阳气,湿浊不化,气机不利,脘腹胀满,气郁血瘀,郁而化热致肝胆湿热。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通里攻下。
方药:胆胰合症方加减。
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参10g,木香6g,草豆蔻6g,大黄6g,黄芩10g,黄连6g,延胡索10g,川楝子20g,制乳、没各6g,干姜6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
按
若毒热内盛,上扰神明,出现高热寒颤,神昏谵语,大便燥结,表情淡漠,皮肤瘀斑,舌质红,或舌有瘀斑,舌苔黄干或灰黑,脉滑数者称为肝胆脓毒型。气滞血瘀,湿热郁结则出现三焦湿热证;病进则血败肉腐,热腐成脓;正虚邪实则热毒弥散全身,侵入血液,动血耗血或内扰神明,出现皮肤瘀斑,鼻衄便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乃至全身中毒,多脏腑功能严重受损、衰竭,终至气血败乱,伤阴损阳,热深厥亦深,亡阴亡阳,这是本病的发展演变过程。可用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加减。茵陈20~30g,栀子10g,大黄10g(后下),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水牛角10g,丹皮6g,赤芍10g,生地黄12g,生石膏30g,芒硝10g(烊化)。神昏谵语可配合服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需结合西医抗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手术指征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有胆道蛔虫,腹部疼痛剧烈者,以胆胰合症方加乌梅丸治疗。张仲景《伤寒论》说:“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3.瘀血停滞
症见:有上腹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面色晦暗,或见胁下积块,舌质紫暗,脉弦涩。本型常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日久不愈的患者。
治则:活血化瘀,利胆通腑。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生地黄10g,柴胡10g,枳壳10g,怀牛膝15g,桔梗20g,甘草6g,郁金10g,生大黄10g,金钱草10g,虎杖10g,半枝莲15g。
加减:合并高血压加降香10g、丹参20g;冠心病加瓜蒌10g、薤白10g、半夏6g。胆石症加鸡内金、海金沙各10g。
按
结石久瘀不去,胆囊、胆管内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或狭窄,均为血瘀之改变,血瘀阻络是慢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对于日久不愈的患者,无论有无血瘀征象,在治疗方药当中加入2~3味活血化瘀药可提高疗效。
4.肝郁脾虚
症见:右胁胀闷不适,乏力气短,颜面萎黄,食欲不振,厌油腻,大便稀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本型多见于慢性胆囊炎。
治则:疏肝健脾,消食化积。
方药: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香附6g,枳壳10g,鸡内金10g,砂仁3g,陈皮6g,半夏6g,党参15g,大枣4枚。
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脾虚湿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身目发黄,则加茵陈、白术、附子、干姜能温阳化湿;嗳气吐酸,舌苔厚腻等消化不良时,加用消食导滞之品,焦三仙10g、鸡内金10g、炒莱菔子10g、生大黄6g等。
5.肝肾阴虚
症见:右胁部隐隐作痛,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反复发作,病程长久不愈者。
治则:养阴柔肝,清热利胆。
方药:乙癸同源饮加减。
生地黄10g,北沙参15g,枸杞10g,麦冬10g,当归10g,川楝子20g,何首乌10g,鳖甲15g,生牡蛎15g,红花6g,白芍10g,山楂10g,金钱草15g,郁金10g,枳壳10g。
加减:胆囊炎、胆石症合并肝硬化肝脾肿大者,加黄芪20g,玉竹10g,丹参20g,三棱10g,莪术10g。
按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急性发作,需要暂时禁食,给予补液。待症状缓解后,可采用高糖、低脂肪、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豆浆、杏仁茶等,再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忌食刺激性食品和油腻生冷饮食。慢性胆囊炎患者,饮食应有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应是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虾、瘦肉、鸡肉、豆腐及豆制品。肥胖病人应限制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减轻体重并避免引起腹胀。同时给予抗炎、利胆、解痉止痛治疗。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