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讲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新陆教授
? ? 今天上午,我听了刘力红教授和王泰科道长的两个专题讲座以后,觉得收获非常大。大家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氛围很重要,用网络的语言就是气场很重要。来到武当山这个地方,我就感受到巨大的气场,一个弘扬中医传统文化,发展伤寒学派的气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家共同研究伤寒论,我们真的很幸福。
? ?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经方、时病与临床。这三个概念很平常,组合到一起也很平常,但是我们还是要把他们搞清楚。
一、经方是不是仲景方?
? ? 我们说仲景方是经方,但是经方的内涵更为广泛。在《汉书·艺文志》有经方类,共录书十一部,其中“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所录方也应该是经方类。所以,经方的范围很广阔。这就是要我们知道经方的范围很广泛,从《内经》开始,到张仲景,将近300年,所有中医总结出来的方药的大成,我们可以把他通称之为经方。《汉书》大家知道是东汉的班固所编,又称《西汉书》,他写的是西汉的事。而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的方药,还是源于《汉书·艺文志》里的经方,这是不会错的。
? ? 西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东汉是公元25年到220年,加在一起400年的时间。西汉淳于意的《诊籍》里,已经有了苦参汤、半夏丸这一些方剂,当时都是以药名当方名。而到了张仲景以后,方名就不仅仅是药名地罗列了,如小青龙汤、白虎汤、阳旦汤等。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在汉代道教非常的兴旺。
? ? 大家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要时时刻剡吸收社会的主流哲学思想。我读书的时候,正值“文革”期间,老师讲阴阳斗争、阴阳对立,阴阳天天在对立。其实阴阳是不是天天在对立呢?显然不是,阴阳和谐的时候多,对立的时候少。阴阳互根,互生互长,这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阴阳对立的时候,就是阴阳离决了,这个人就死了。《内经》囊括了中医对阴阳认识的所有观点。周元还写过一本《阴阳论》,可是这本书已经失传了,最集周元《阴阳论》大成的就是《内经》。《内经》里把阴阳之间的关系都讲清楚了,而且把阴阳讲得非常到位。
? ? 中医的发展有几个高潮和几个突破。第一个繁荣时期,应该是在诸子百家,这时候出了一本书《内经》。第二个繁荣时期是两汉,有了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的发展之路。同一时期,还有一个比张仲景大23岁的人,叫盖伦。这个人在欧洲写了一本叫《论子宫》的书,把西方医学引向了一个分析医学的道路。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则把我们中医引向了一个整体医学的道路,使中医延续了1700年的发展。第三个繁荣时期,是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秉承了仲景的思想,根绝当时疾病的流行,与时俱进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学说。而后,温病学的出现又带来了新的突破,解决了16-18世纪的传染病,自此以后中医的发展就停止了。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黑暗的100年,国运不兴,中医也烟消云散了,奄奄一息。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再后来中国解放了,毛泽东提出西学中,中医、西医共同发展,中医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走到了今天。而现在,是中医发展的最好的时期,是中医的繁荣时期,预示着我们中医会有新的突破。但我认为,中医的发展需要八个字“继承创新,不离大宗”。创新的前提是继承,不离大宗就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
? ? 我们讲回来,在两汉时期,有一个失落的文明,而张仲景是失落文明的代表,经方是两汉所有医学的遗产的总结。为什么失落呢?因为受道教兴衰的影响。以前,我们的方都是用的道教术语,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就可以看出,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青龙汤、大小朱鸟汤、大小白虎汤、大小腾蛇汤、大小六陈汤等,可见当时遒教思想于中医影响之大。可是,道教在西汉末年黄巾起义后成为邪教邪说,处于当灭、当剿的位置,统治阶级镇压道教,经方亦随之而湮灭,仅有一部分得救于仲景。在《伤寒论》中,仲景把这些方名改为了桂枝、麻黄、柴胡、泻心、承气之类了。所以可以说,仲景的经方是道医和中医发展的一个具体的记载和总结。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 ? 道医和中医是有区别的,中医重在医,而道医重养重修。道医讲,命在天,寿在我,命是老天爷给的,但是阳寿是自己的,你只要顺应自然,动静结合,恬淡虚无,调和阴阳,有节有序,就能长寿极命,这就是道家的思想,而仲景把道教的思想延续了下来。所以经方,不仅仅是《伤寒》《金匮》的方,而是那个年代的所有的方。
二、时病
? ? 下面,我讲一下时病。
? ? 时行病是晋·王叔和首先提出来的。王氏以六淫作为外感病的病因,并分为四时正气和时行之气为病两大类。所谓时行之气,即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是与四时正气相对而言的反常的四时气候变化。我们把由时行之气而导致的病,称为时行病。王叔和讲得很清楚,因其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故又称时行之气为时疫之气,这说明王氏已确认时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 ? 到了明。吴又可,他又提出了时疫病,这就确定了中国古代对传染病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吴又可的《温疫论》里讲:“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在他看来,四时气候反常,亦是天地之常事,并非病疫之由。时疫所感受的乃是六淫之外,“天地别有一种戾气”。这样他通过对王氏观点的否定,从而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假说。“戾气”亦名“疫气”或“疠气”,因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故时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这一点上可以说与王氏所见相同。
? ? 时病亦称时令病,见于晚清雷丰的《时病论》。他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时也。”他把时疫和时行病分开了,把时令病和时行病分开了。时令病就是当下得的病,时行病是当下得的一种流传性疾病。你只要这个季节得这个季节的病,这就叫时令病。例如,春季的春温、风温、温毒、伤风等;夏季的泄泻、痢疾、中暑、暑瘟、热病、疰复等;秋季的疟疾、湿温、秋燥等;冬季的伤寒、冬温等。雷丰讲,时病非时疫之时,但他也不排除寒疫、疫疟。原因是瘟疫为“天地之疠气”,寒疫、疫疟乃“反常之变气”。其所以名疫,不过因“众人之病相似”之故。所以,雷氏所论时病,应包括四时正气为病与非其时而有其气为病两大类,但以前者为主。且既有新感,也有伏气。所以,《时病论》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大家可以认真看一下。
? ? 从王叔和提出时行病的概念,到雷丰对时令病的转论,反映了中国对疾病,特别是对外感病,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 ? 那么现在的时病是什么病呢?我国从1965年起,传染病的死亡率低予非传染病的死亡率,而65年以前,在中国大陆,都是以传染病死亡率居高,而非传染病死亡率就低。我查了一下资料,大约是1951年,北京和天津6所大医院,对104例心脏病患者尸检,只有一例冠心病,剩下都不是冠心病,以风心病居多。那个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营养不过剩,不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很少得冠心病。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疾病也在变化之中,现在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已经完全纳入流行病学的调研中去了,并且高居我们死亡率的榜首。这几种病,是当今对我们身体损害最严重,造成人类致残、致死最可怕的疾病,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大约有七万多种疾病,而造成人类死亡的最主要的三种病是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我们怎么应对它?这是当代医生最主要的问题。
? ? 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时令病,从狭义来讲就是时令病,从广义来讲就是时代病,是我们这个时代得的病。如果一个医生不能治自己这个时代的病,只能治疗古代的病和现在已经没有了的病,就不是一个好医生。我们要是生活在几十万年前,可能还能看见恐龙,我们可以去学杀恐龙的技术,现在你学了杀恐龙的技术,已经没有恐龙了,没有施展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既要学习传统的方法,还要学习现代的技术,来治疗时病、时代病。
? ? 我把时病划分了三个阶段:时行病、时令病和时代病。那么我下面提到的时病,指的都是时代病,讲的都是公元2000年以后,对人体健康进行广泛的、肆虐的、侵害性的疾病。
? ? 前几天,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正在慷慨激昂地说着话,突然脑出血,我送他进医院,请了专家把他出血昀地方堵住了,才算缓过劲来。我回过头来想,如果不是现代科学飞快发展,我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治疗呢?我想,如果中医健康发展,应当是有办法的,中国古代就有开颅术啊。现代的高新科技,我认为不是西医的,也不是中医的,而是现代的,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医学。那么除了高科技手段外,中医有没有药解决这个问题呢?严格来讲,古代有,而现代没有了。现代很多药都失传了,王道长今天早上就说,现在的药品质量迅速下降,炮制也非常不规范,大量的原药已经没有了。譬如犀角现在就不能用了,犀角治疗小儿高烧非常好,现代用水牛角代替,可是水牛角一点都不好用。还有一些药,我们也不敢用了。人中白和人中黄,非常好的两种药。人中白药是治疗口腔溃疡的,比什么药都好用。而人中黄,是把甘草放在一个封闭的竹筒里,竹筒用蜡封,放在古代的大粪缸里浸泡1年左右,再把这个甘草拿出来,实际上甘草一点怪味都没有,可是现在谁都不敢做这个药了。
? ? 因为药的缺乏,造成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水平下降。现在的安宫牛黄丸能赶上过去的安官牛黄丸吗?不可能。所以我说,以后中医要毁就毁在药上。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讲座,讲到中医是怎么兴起的,以后会怎么灭亡。中医灭亡后,只会留下针灸和推拿。
三、关于《伤寒论》
? ? 下边,我简单讲一下《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也是第一部将经学与经方有机结合的不朽巨著,注意经学与经方的结合,这是道与器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也是划时代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伤寒论》是一本活人的书,伤寒的方非常好用,疗效非常好。
? ? 西医说我们中医有个最大特点是没有重复性,我说这是胡说,你看《伤寒论》,没有一个是不可重复的。
? ? 广西政协一个副主席,高龄生了一对小男孩,因为早产,放在温箱里。孩子不动,躺在那儿喂点奶,然后又给输营养液,就容易得胆汁淤积性黄疸。请各地的医生会诊,都主张手术。后来通过熟人找到我,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孩因为黄疸去世了,剩下一个孩子,我就给他用茵陈蒿汤加白茅根。孩子生下来到现在已经花了五六万,而我给他开的药,加起来才2块钱,5天黄疸就退了。所以,《伤寒论》的方太好用了。
? ? 但是,要把《伤寒论》讲清楚,就需要悟,你不把《伤寒论》的道悟清楚了,你就用他的方总觉得差一点,有的时候你抓不住鄢个最要害的地方,你就用不好方。
? ? 朱丹溪(《局方发挥》)曾说:“仲景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又说:“天地气化无穷,人身之疾亦变化无穷,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圆机活法,《内经》是举,与经意合者,仲景书也。”讲得很明白吧!只有仲景书才和《内经》的原意是完全吻合在一起的。
? ? 大家知道,张仲景有113个方,缺了一个禹余粮丸,烧裤散也不用了,就还剩下111个方。《金匮要略》262个方,和《伤寒论》重复的方有20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加起来大约340个。
四、仲景方在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中的运用
仲景方在现代中医治疗疾病中的运用有这么几个问题,我简单和大家讲一下。我概括为直接使用法、原方出入加减法、经方合用法、经方与他方合用、经方时病原药、经方与西药。
(一)直接使用法
? ? 这就是辨方证。大家知道我们辨证有辨药证、辨方证、辨证、辨病证,各种各样的辨,但是中医里头有个很特殊的,就是辨方证。辨方证就是方以类从,证随方到,这样我们就可以按证求方,而不用循经求病,临症非常实用。只要把《伤寒论》的方都记下来了,都烂熟于心,临床上去用,效果都很好。
? ? 我们在用仲景方的时候,一定要用仲景的法。仲景过去给人吃药是坐在边上看着,药喝进去,喝了不出汗盖着被子捂,如捂不出汗喝点米汤,还不行再给你半副再喝,他是这么吃药的。而我们现在开药,患者拿了药回家,早上吃,晚上吃,中午吃,不是仲景的服药方法了。你给人家吃十全大补丸的时候,就要用十全大补丸的法。你给人家开仲景的方,就要用仲景的法,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这就叫直接给药法。仲景方之所以是经方,就是因其规范性、科学性、标准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只要证对方意,真是效若桴鼓。
? ? 我昨天和李赛美教授讲,早期SARS一定是桂枝汤证。当时我也提过一个中医治疗SARS的规察表,后来我发现我提议的观察表在用,而里面的方剂全改了,改成清热解毒的了,没有人敢用桂枝汤。我看SARS患者,900-/0的都会出现头疼、脖子硬,表现出桂枝汤证。当时山东莱州就有一个疑似病例,本来想上报,结果给他吃了两副桂枝汤就退烧了,隔离观察什么事都没有。当时县委书记、市委书记都打电话感谢我。
? ? 这就告诉我们在对方证的时候,不要管是什么病,你一管是什么病,就不会用方了。中医没有疾病学,只有症状学,严格讲,疾病学是一个西方引进的名词。我们讲的狐惑病也好,百合病也好,都是一个症候群,或者叫综合征,中医没有疾病学。西医也有症状学,但是它比不上中医的,但是疾病学也有一个优点。譬如,一个人得了小细胞肺癌,通过西医的一系列检查,就能确定这个人最多只能活3个月,哪怕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通过检查结果也基本能判断出来。而一个中医给人号脉,号脉后说:“你活不了1年。”这就得有50年的功底,我们教科书上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脉就表示一个人能活多久,这是中医的短板,要靠经验来补充。经验是什么?经验就是我们平常的临床。
? ? 我们临床上一定要注意,不要看病,不要被病牵着走,要学会看方证,被病牵着走你就不会用方了,不敢用方了。这就是《伤寒论》里讲到“但见一证便是,不比悉具”的道理。你不需要理会别的东西,看见一个证就可以用方了。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仅是对柴胡证,而是对中医临床中所有的病证。因为同样的一个疾病,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主症不仅“不必悉见”,也不可能悉见,这样就给医者的首诊、思辨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只要有了空间,就和我们现在讲的规范性、科学性、标准型、实用性、可操作性有了矛盾,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可重复性,医者的水平,就立见真伪高下了。这时候怎么办呢?仲景在《伤寒论》第16条中又有示下:“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这也是直接使用仲师方的眼目所在,是对但见一证便是的最好的注解和诠释。看见一个证,它逆在哪一个经上,逆在哪一个方证,你就怎么去治疗。譬如一个人口渴,你就要看他是五苓散证的口渴,还是桂枝汤误下后的口渴,判断清楚之后,原方套上去,剂量都不用改,效果马上就见到了。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 ? 病例1
? ? 这是1983年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看的一个患者,印象很深。这个老年患者是胆囊炎,血象非常高,但是我给他用了四逆汤。我们印象中治疗胆囊炎都应该用清热解毒的药,可是这个患者有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寒,我就给他用四逆汤,患者很快就好了。
? ? 病例2
? ? 这个女患者是萎缩性胃炎,胃痛不适,胀满难忍,不反酸,不能食寒凉,否则疼痛加重,脉沉,舌淡,白苔。我给她用小建中汤。患者服药20余天,随访数年,未再复发。
? ? 我观察到一个特点,萎缩性胃炎会表现为气虚有寒,或者是气虚没有寒,但是绝对没有热象,舌苔一般都是薄白苔。只要舌苔一腻,又有热象的,就肯定不是单纯的萎缩性胃炎,可能伴有糜烂性胃炎。只要舌苔是白的,去做胃镜,90%是萎缩性胃炎,吃饭胀,不反酸,就是经典的萎缩生胃炎。一旦有黄苔,有反酸,肯定不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就是糜烂性胃炎,这是我临床观察出来的。
? ? 大家要注意,张仲景时代的芍药,是赤芍不是白芍,白芍是从宋代才开始分的。陈无择说:“今人多用栽培之芍药,力犹不敌也,谓之白芍。”我们一般认为,赤芍是野生的,白芍是栽培的,现在的赤芍90%都是假的,把栽培的芍药的小根、小枝剪下来,当赤芍用,粗壮的、大的就当白芍,所以现在的赤芍力犹不敌了。现在药的质量都很差了,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上山采药,采回来的防风有筷子那么粗,把防风踩碎后,满屋子的防风香味。而现在采到的防风都很粗,把他砸碎了,液汁四溅,但一点儿香味儿都没有。所以,大家要注意,《伤寒论》的芍药是赤芍,但是要用质量好的赤芍。
? ? 病例3
? ? 这个患者腹泻不适,大便泻后则腹痛减轻,久治无效,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慢性结肠炎,查脉弦细,舌淡暗,白苔,根稍黄,腹泻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方用乌梅丸。慢性结肠炎的人会有肠激惹的现象,乌梅丸是一个很好的方。大家不要忘了,乌梅丸不只治蛔厥,还主久痢。只要你拉肚子,就可以用。大家可以试一试。
? ? 病例4
? ? 一个7岁的小男孩,素有高热惊厥病史,此次因扁桃体炎发热而致惊厥,诊时已肌注过安定等药,患儿大汗淋漓,烦躁,口干舌燥,渴饮不止,倦怠。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 这也是按方证相应来处方。我这里的人参,用的是西洋参。为什么用西洋参易人参呢?因现在的人参不能用了,本来人参是五加科的,五加科的绝大多数的中药都有补气的作用、养阴的作用。人参是个很好的药,现在人参多为人工培植的园参,火气太大,其助阳之力尤甚,故不敢用。而老山参是长在大树底下至阴至寒的地方,它助阳,但是它绝对不让你上火,它会生津止渴,但不可多得。张仲景的白虎汤都用人参来生津。西洋参我们的《药典》讲它是一个纯补阴不补阳的药。用西洋参可以补津液,止渴。
? ? 以前我去台湾,拜访一个老中医,有一个小孩子扁桃体化脓去找他看,他就从瓶子里拿了一片人参,叫小孩子含着,然后再给哪个小孩子开药。等把药开好了,小孩子已经说喉咙不疼了。如果用的是现在我们栽培的人参,估计肯定更疼,更红肿了。所以,栽培药和野生药有原则性差异。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好的人参了。现在比较好的人参,是移山参。人参发了芽以后,再送去山里养着,大约20年左右可以长到比筷子稍微粗一点。
? ? 病例5
? ? 再给大家讲一个颈椎病的案例。这个女患者是银行职员,颈椎病4年余,发作则头晕目眩,上肢麻木不适。3天前因天热吹空调后颈椎强直,自汗出,头痛恶风,颈椎症状加重,舌红,脉浮数。我根据“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用桂枝加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 颈椎病是经典的时代病,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80%的人颈椎有问题。电脑、开车、看书等,我们所有活动都是伏案,很少有让脖子休息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左手寸脉弱、尺脉沉,你就可以让他去检查一下颈椎。以前我们治疗颈椎病,喜欢用祛风药、通络药,其实以后可以多用桂枝汤,又安全,又好喝,大家可以试一试。颈椎病是个时代的病,只要把生活习惯改了,这个病就会慢慢改善。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颈椎病患者都会项背不适,如果是表现出手麻的,就要换方了。
? ? (二)原方出入加减
? ? 接着我给大家讲下一个问题,是原方凼入加减。在现代病临证中,我们也常将仲景方化裁而用,原因有二:一是原方不能尽表其意,二是病机虽似,但症多有出入,稍事加减后,总觉得对症对病治疗更放心一些。特别是对一些援药的使用,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 ? 所谓援药,援就是援助的意思,在方子里加入援药,就更有针对性,提高疗效。援药不同于佐使,而是援助之援。援药是总结近年对中药的药性药理研究,有明确靶向效应的中药(或称天然药物),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的药物。我们知道,《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加一条“助力是为援”。譬如一个人消化道疼痛,我们就加千年健。如果这个人肢体疼,我们就用徐长卿。再譬如一个人失眠,我们就用白芍,和酸枣仁一起用,白芍有很好的安眠作用。2013年,我参加全国睡眠会议,上海有学者经过对所有中药的筛查后,发现白芍有很好的镇静安神作用。所以,只要有人睡眠不好,我就加30g白芍,这就是援药。
? ? 由于时间关系,经方合用法、经方与他方合用、经方时病原药、经方与西药的问题我就不讲了。
? ? 总之,仲景方的使用,从其问世以来就从没有间断过,几乎所有的医者都积极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汲取自己临证的灵感与技巧:特别是用仲景方治疗时代病更具有极大的实践与研究空间和领域。记得10多年前,在烟台海阳县有个姓王的老中医,用伤寒方治病,简直是不敢相信,他的方子一般只开一剂,而剂量全与伤寒方用量一样,从不折算,小青龙汤细辛3两,就是90g。炙甘草汤中甘草120g,生地黄500g,桂枝30g,麦门冬250g,阿胶60g,麻仁250g,生姜90g,大枣30枚,人参60g。但是他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 ? 所以,我觉得《伤寒论》可以研究的方太多太多了。我认为仲景还有很多地方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还要从道的层面和临床的层面,去了解,去发扬,去光大。
? ?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摘自《名师经方讲录》第八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193-205)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