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此系列文章为《针灸解惑——“二十总穴歌”释义及临床应用》读书笔记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针灸学中广为人知的“四总穴歌”。作者结合临床,后溪穴疗效强于列缺,故改而“头项寻后溪”。鉴于“四总穴歌”的片面性,作者改编充实为“二十总穴歌”。
此系列文章分五篇介绍“二十总穴歌”。
(一)消化、养生“三里”留
1.足三里在消化方面的作用
一切消化道病证,均可优先选用足三里穴来治疗。足三里对本经、本腑、脾胃、三焦、大小肠以及肝胆等一系列病证能起到通治作用,虚补实泻,寒温热清。足三里治疗“ 肚腹”病证,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脘痛、腹痛腹泻、便秘、肝胆疾病等,疗效迅速。
2.足三里穴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
东汉华佗以本穴治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宋代医书医书《医说》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穴的强身健体功效已被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所验证。
(二)腰背疼痛“委中”求
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下合穴,膀胱经与督脉经气相通,而且委中恰好位于本经腰背两条支脉的汇合处,故而针刺委中穴能较大范围疏调腰背经脉之气。
古代以委中治疗腰痛,多用点刺出血之法,对实证腰痛往往可立竿见影;虚性腰痛,可选配气海、关元、命门、肾俞等,针刺补法。
(三)头项、神志寻“后溪”
原“四总穴歌”中“头项寻列缺”之说与临床不符:列缺穴为肺经腧穴,其所治的头项疼痛主要为外感病证引起的,而对其它病因引起的作用不大。而古今针灸临床对于头项之病用后溪更多,且疗效远比列缺好。
后溪穴所属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气相求;后溪穴为本经输穴,本穴专治“体重节痛”,临床应用广泛,治疗落枕、颈肩腰背腿、胸胁部软组织损伤疼痛等均有效果。后溪通督脉,针刺后溪也能对诸多神志病行之有效。
(四)面口诸多“合谷”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要穴,大肠经从手走头,且大肠经病候多见实热之证,故合谷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以泻实为主。《玉龙歌》云:“头面纵有诸般疾,一针合谷效通神。”
要想合谷穴治疗头面五官病证获得理想效果,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明确辩位归经,按经取穴;二是注意大肠经循行特点,实行“交经缪刺”;三是强调“气至病所”。
针刺合谷能引起子宫阵发性收缩,为孕妇禁针穴。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