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血虚肝旺,阴虚阳亢一般症见烘热汗出,日数十次,面红潮热,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口干便结,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暗,苔白,脉弦细数。治宜养血清热,滋肾平肝。方用芩连四物汤(黄芩、黄连、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 加女贞子、旱莲草、桑叶、菊花、钩藤、生牡蛎等。
病案举例例1.患者,女,50岁。
主诉月经淋漓不断月余。曾服 《金匮》 温经汤渐愈。
本次月经2月2日来潮,至11日方净,经行量少,色暗,经后烦躁难眠,眠则梦多纷纭,腰酸楚,舌质偏淡尖红,脉弦。
辨证: 冲任失调,肾精亏虚,肝阳亢盛。
治法: 滋肾清肝,养血固冲。
处方: 黄芩10g,黄连3g,生地、熟地各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白芍各10g,菊花10g,桑叶10g,炒枣仁10g,炒枳壳10g,旱莲草10g,香附10g,五味子10g。
二诊言上方服用22剂,诸症大减,遂停药。停药4个月后,因工作劳累,又遇逆事,月经提前10日而至,迄今已行经10日,量多色鲜,无血块,头晕眠差,急躁易怒,自感阵阵潮热,面赤汗多,腰酸,舌边红,脉弦数。
辨证: 肾阴虚,肝火旺,冲任失调。
治法: 滋肾阴,清肝热,调冲任。
处方: 黄芩10g,黄连10g,生地、熟地各10g,川芎5g,当归10g,白芍15g,桑叶10g,菊花10g,女贞子10g,槐花10g,茜草10g,大蓟、小蓟各10g。服7剂。
服上方4剂后血止,诸症好转,遂连服14剂,烘热感消失,性情亦不急躁,睡眠良好,遂停药,月余后随诊,未见复发。
【按】 是案年过七七,下元肝肾精血已不足,天癸将竭,故月事紊乱。精血不足,则肝阳上亢,虚热内生,是以头晕烦躁、寐差潮热等症生焉。祝师以芩连四物汤加味主之,一是以四物汤加女贞子、旱莲草、酸枣仁、五味子等补益肾精肝血,采虞抟老人 “血虚即阴虚,止可用四物” 之意而治虚; 二是以桑叶、菊花、槐花、黄芩、黄连、枳壳、香附等以清肝平肝疏肝而治实。二诊又加茜草、大蓟、小蓟者,意在凉血止血治其标也。补清并用,滋水涵木,冲任和调而病愈。
例2.患者,女,52岁。
患者年过五十而月经未断,每次月经后即烦躁易怒,阵阵潮热,面赤多汗,睡眠多梦,口干,便结,怕热畏冷,舌质红,苔微黄,脉细弦而滑。
辨证: 肾阴亏虚,肝火炽盛。
治法: 滋肾阴,清肝热。
处方: 黄芩10g,马尾连10g,川芎5g,当归5g,生地、熟地各10g,白芍15g,桑叶10g,女贞子10g,菊花12g,旱莲草10g,生牡蛎30g(先煎)。每日1剂。
服6剂后,潮热大减,性情已不急躁,自汗亦止,睡眠良好,大便通畅,舌质红暗,脉细弦。药中病机,为巩固疗效,乃制丸药服用。
处方: 黄芩30g,马尾连30g,生地、熟地各30g,川芎15g,杭白芍50g,霜桑叶30g,当归15g,黄菊花50g,女贞子30g,牡丹皮30g,旱莲草30g,生牡蛎90g。
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追访言其服药后,诸症大为好转。自己又配丸药一料,服后月经亦未再至,停经至今,身体无不适。
【按】 此系一肾阴虚,肝火旺案。其年过半百,月经仍潮,伤精血之甚也。精血虚即肾阴虚也,是以内热甚而肝火为害,烦躁易怒,面赤潮热,口干便结矣。祝师以芩连四物汤合二至丸加桑叶、菊花、牡蛎以滋补肝肾精血,清泻肝火,平肝潜阳,镇静止汗,标本兼治,故不过数剂而病即效。师虑年高,精血亏久,乃嘱服丸药以缓行调补肝肾,而防生变也。
2.肝郁血虚,心神失养临床表现多见神情抑郁,情绪不稳,心烦心悸,或心神恍惚,失眠多梦,或无故悲伤哭泣,胸闷太息,喜静怕乱,或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口干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安神。常用逍遥散 (或丹栀逍遥散) 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当归10g,白芍10g,生地、熟地各10g,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生麦芽30g,大枣10枚,石菖蒲10g,远志10g) 或芩连四物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病案举例例1.患者,女,49岁。
患者停经近半年,近两三个月来无故心情不好,阵阵心烦不寐,善怒太息,怕乱喜独居一室,时有悲伤欲哭之状,下午手足心热,面部烘热汗出,大便偏干,舌淡红,苔薄白黄,脉弦细。
辨证: 肝郁血虚,神魂失养。
治法: 疏肝解郁,养血安神。
处方: 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0g,生地、熟地各10g,白术10g,茯苓15g,生麦芽30g,红枣10枚,黄芩10g,炒枣仁15g,牡丹皮10g,炙甘草6g。
连服5剂,3月22日复诊,自感心烦、失眠、手足心热、悲伤欲哭等症大为减轻,大便已不干,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上方加生牡蛎30g (先煎) 又进5剂。
3月27日复诊,喜告诸症均好转,精神大增,要求服用成药治疗。虑其病效较显,仍需坚持治疗,以资巩固,改服加味逍遥丸6g晨服,安神补心丸1丸晚服。
丸药连服月余,5月25日带其女儿来就诊。言其诸症悉愈,药已停服。
【按】 患者年已七七,正合《内经》 “天癸竭,地道不通”。但因肝肾之精血已渐虚亏,而肝常有余用事,气机失于条达,血不养神舍魂,乃致心烦不寐、善怒太息、怕乱喜静、烘热面赤等症生焉。祝师以疏肝养血之法,取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实从调肝脾,滋化源入手,令脾健运而气血充,肝条达而气机畅,心神必得养而能寐也。生地、熟地之用,意在滋肾阴,合当归、白芍以精血共补,并涵木以柔肝治横。加牡丹皮、黄芩,又具丹栀逍遥之意,祝师喜以黄芩易山栀,认为山栀清泻三焦之热为长,黄芩以清泻肺热为长,肺金不燥则肾水足而肝得滋润也。
例2.患者,女,48岁,1992年2月28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全身颤抖、烘热汗出半年。于10年前始,每因生气即头痛、抑郁数日方解。去年9月以来出现发作性颤抖,甚则行走不得,伴胸闷心烦,悲伤欲哭,烘热面赤,汗出,每日达十数次。曾在神经科诊断为更年期反应、焦虑状态,予佳乐定、安定、更年康及小剂量雌激素治疗改善不著,近月来有加重之势,月经前后不定,经量偏少,1周方净。
现情绪低落,悲伤欲泣,喜静怕乱,有恐惧感,时发全身颤动,不能自控,胸闷心烦,善太息,口干思饮,烘热汗出,手足心热,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
辨证: 心肝血虚,肝郁化热,肝风内动。
治法: 养血安神,清热凉肝,育阴熄风。
处方: 黄芩10g,黄连6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g,川芎10g,桑叶10g,菊花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钩藤10g,炙甘草10g,生麦芽30g,大枣10枚。每日1剂。
服药14剂,3月16日复诊,言心烦心悸大减,情绪较舒畅,未再悲伤欲泣,烘热汗出亦好转,偶有手抖,仍胸闷不适,乏力恐惧,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守上方去炙甘草、麦芽、大枣,加白蒺藜10g、首乌藤15g、炒枣仁15g、五味子10g,再服14剂。
4月24日三诊,自诉诸症均减,3月25日经至,经前数日症状仍有反复,腰背酸痛。证属肝肾阴虚,血不养心,于前方中去钩藤、白蒺藜、首乌藤、炒枣仁、五味子,加枸杞子10g、川断15g、桑寄生20g、肉苁蓉20g以益肾填精,再服14剂。
5月8日四诊,言4月26日经至,9天方净,情绪较佳。现胸闷、乏力,左手偶颤,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仍宗前法调治。
处方: 黄芩10g,黄连5g,当归10g,白芍10g,生地、熟地各10g,川芎10g,桑叶10g,菊花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桔梗10g,枳壳10g,生黄芪30g,黄柏10g,五味子10g,白头翁30g。服14剂。
6月12日复诊,诸症告愈。乃嘱早服加味逍遥丸6g,晚服杞菊地黄丸1丸,以资巩固。
【按】 本案患肝郁日久,郁热化火伤阴,阴血被耗,心神失养,筋脉失濡,故其情志抑郁,悲伤欲哭,心烦不寐,肢体颤动等症发生。祝师施以芩连四物汤合甘麦大枣汤加二至丸、桑叶、菊花、钩藤治之。清热滋阴,养血安神,平肝熄风,药吻病机,而诸症好转。后因经前病有反复,而虑方中滋补肾精不足之故,故稍予调整,即加枸杞子、桑寄生、川断、肉苁蓉等益肾填精之品; 后又虑其阴虚热盛,气阴两伤,又于上方调整,加用生黄芪、熟地、五味子、白头翁、黄柏、桔梗、枳壳而收功告愈。桔梗、枳壳之用,调其气机升降,与川芎、菊花、桑叶相配,更利肝之疏泄以解郁也;白头翁之用者,祝师取 《本草备要》 谓其 “泻热凉血,有风反静,无风则摇” 之旨,认为具抗震颤、解痉挛作用,且常喜与钩藤相伍,用于甲亢、帕金森病以及神经官能症引起的体肢震颤、抽搐等症,颇验。
3.阴阳俱虚,冲任失调一般临床症见头晕耳鸣,面红火升,烘热汗出,腰膝畏冷,或乍热乍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血压波动较大,舌胖大,脉沉细。治宜温肾阳,降虚火,调冲任。方用二仙汤加减 (仙茅10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当归10g,知母10g,黄柏10g,白芍10g,川断10g,女贞子10g,木瓜10g,牛膝10g)。若大便不成形,加补骨脂10g,五味子10g; 血压不稳者,加桑寄生20g,杜仲10g。
病案举例患者,女,49岁,1976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头晕耳鸣,血压忽高忽低已半年多。患者1年来月经偏多,每次经期7~9日方净,现月经已2个多月未至。
半年来血压偏高,波动较大,为180~140/90~110mmHg左右。头晕耳鸣,时心烦口干,面部烘热汗出,一天发四五次,腰膝酸痛且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睡眠时好时差,舌偏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数,血压170/100mmHg。
辨证: 阴阳两虚,冲任失调。
治法: 调补阴阳,育阴和血。
处方: 仙茅10g,仙灵脾10g,黄柏10g,知母10g,当归10g,巴戟天10g,白芍10g,女贞子10g,桑寄生20g,杜仲10g,川断10g,川牛膝10g,生牡蛎30g (先煎),生地、熟地各10g。每日1剂,服6剂。
5月21日二诊,药后心烦口干、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均有好转,血压150/95mmHg,睡眠欠佳,大便日一行,不成形,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生牡蛎、川断,加补骨脂10g、五味子10g、夜交藤20g,服10剂。
5月31日三诊,服药期间24日突然月经至,色先黑紫量多,3天后转红,28日经净。现感诸症悉为好转,睡眠亦可,大便已成形,血压为140/90mmHg。守上方再服10剂,并以上方配丸药久服,以巩固疗效。
处方: 仙茅30g,仙灵脾30g,当归30g,白芍30g,巴戟天30g,黄柏30g,生地、熟地各30g,知母30g,女贞子30g,杜仲30g,桑寄生60g,夜交藤60g,五味子30g,补骨脂30g,木瓜30g,川牛膝30g。
诸药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服1丸,日3次。
丸药服用中,患者血压一直未出现大的波动,一般维持在140~150/80~90mmHg之间,偶有寐差,头晕耳鸣。后又配丸药一料,坚持治疗。
【按】 患者年值七七,冲任已虚,肾之阴阳俱不足,故出现心烦口干、头晕耳鸣、烘热面赤等阴虚内热之证和腰膝酸痛、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等阳虚火衰证。祝师以二仙汤加味治之,用知柏配当归、白芍、地黄、女贞子、夜交藤等以滋阴养血,退虚火,补元阴,所谓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杜仲、川断、补骨脂等以温肾壮阳,除虚寒,补元阳,所谓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从而阴阳两补,冲任和调,阴平阳秘,血压平稳而病瘳矣。
4.痰热内蕴、扰动心神一般症见头脑昏沉,虚烦不寐,口苦泛恶,胸脘痞闷,惊悸多梦,甚至有幻觉,胆小易惊,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安神定志。方用十味温胆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菖蒲10g,远志10g,酸枣仁10g,五味子10g,甘草6g,夏枯草10g,丹参15g,黄连6g)。若腰酸腿软者,加桑寄生、杜仲、木瓜、狗脊; 若手足心热、烘热汗出者,加生地、熟地、银柴胡、生牡蛎; 若便溏、白带多而有臭味者,加苍术、黄柏、芡实、白芷。
病案举例患者,女,48岁,1998年7月21日初诊。
主诉少寐失眠已数月。近半年来,睡中多梦,易醒,近两三个月来睡眠减少,有时一夜仅睡两三个小时,头昏,精神不振,胆小易惊,食少纳差,口淡无味,小便尚可,大便三四日一行。月经半年一行,忽多忽少,经前心烦易怒,甚至精神恍惚,腰酸腿软,白带偏多,舌质偏暗,苔白黄腻,脉弦细滑。
辨证: 痰热内蕴,心神受扰,冲任不调。
治法: 清热化痰,开窍醒神,调养冲任。
处方: 竹茹10g,石菖蒲10g,枳实10g,清半夏10g,陈皮10g,当归10g,黄连6g,茯苓15g,女贞子10g,郁金10g,炒枣仁15g,五味子10g,苍术、白术各10g,川断15g,桑寄生20g,炙甘草6g。每日1剂。
7月28日复诊,服药7剂后,自感睡眠、头昏、心惊害怕、纳食好转,但近两天小腹发胀,腰酸,乳房发胀,有月事欲至之感,舌质紫暗,苔薄白微腻,脉弦细涩。因势利导,以温胆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 竹茹10g,枳实10g,清半夏10g,茯苓10g,广陈皮10g,当归10g,赤芍、白芍各10g,柴胡10g,白术10g,丹参30g,黄芩10g,川断15g,桑寄生20g,益母草10g,炙甘草6g。每日1剂。
连服7剂,8月4日复诊,言药后两天月经即至,今欲净。自感身倦乏力,头昏嗜卧,但睡不深而梦纷纭,腰膝酸软,饮食欠佳,舌苔薄白,质淡胖大,脉沉缓细。乃经后脾肾不足,气血两虚,拟补中益气汤合寿胎丸加减。
处方: 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柴胡10g,升麻5g,炒白术10g,川断15g,桑寄生2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炒枣仁15g,茯苓10g,炙甘草6g。
连服14剂,诸症好转,乃嘱服丸药,以资巩固。朝服补中益气丸1丸,晚服乌鸡白凤丸1丸,连服1个月而病告愈。
【按】 是例年近七七,冲任渐虚,肝、脾、肾三脏失调,而湿浊内蕴,化热生痰,心神受扰。祝师从清热化痰、安神开窍、调理冲任入手,标本兼治,令痰热退,神得安,发挥十味温胆汤之效,然后调肝脾、益肾元、滋化源,俾肝得疏泄条达,脾得健运升清,肾得固养益精,分步以温胆合逍遥调肝脾,心胆气宁,继则以补中益气合寿胎以先后二天同补,化源无穷,从而病愈。施治分明,井然有序,运筹帷幄,如操牛耳,诚不愧医界一代宗师。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