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1、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3、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三、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
1、小青龙汤
《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2、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3、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4、大青龙汤
《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5、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煎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6、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四、越婢汤、 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1、越婢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2、越婢加术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3、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4、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五、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1、《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病》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六、《古今录验》续命汤 、大续命汤 、小续命汤?
1、《古今录验》续命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2、大续命汤?
组成:麻黄 芎藭各90克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30克 杏仁40枚?
主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3、小续命汤?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主治:(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七、合方
1、桂枝二越婢一汤
〈伤寒论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
3、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4、其他:半夏麻黄丸、麻黄升麻汤、麻黄醇酒汤、乌头汤、三黄汤、文蛤散、文蛤汤
1、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2、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去心)六铢, 桂枝(去皮)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炙)六铢, 石膏(碎,绵裹)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麻黄醇酒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4、乌头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5、三黄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6、文蛤散、文蛤汤
《伤寒论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九、时方
1、七星剑汤
治疔已走黄,心烦昏愦者。苍耳子(酒炒、去刺)、野菊花、 草、地丁、丁香、半枝莲各三钱,蚤休二钱,麻黄一钱,酒煎服。盖被卧取汗。
2、阳和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一两(30-4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5g) 麻黄五分(2-3g) 鹿角胶三钱(10-15g)白芥子二钱(6-10g) 姜炭五分(2-3g) 生甘草一钱(3-5g)?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功效:温阳补血,化痰通络。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迟者。
3、九分散
方源:《急救应验良方》
组成:马钱子粉(调制)250g 麻黄 250g 乳香(制)250g 没药(制) 250g?
制法:以上四味,除马钱子粉外,其余麻黄等三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粉配 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效: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或跌打损伤,坠车落马,伤筋动骨,青肿疼痛。
4、五积散
方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去根、节)180克?
功效: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5、防风通圣散
方源:《宣明论》卷三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功效:发汗达表,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主治: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 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 。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方义: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防风通圣散治疗寒热、目赤、鼻塞、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赤等证。用麻、防、荆、薄、桔梗宣肺散风;芩、栀、翘、膏、滑石清里热,硝、黄泻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拂郁,加入归、芍、芎、术、甘草等调肝健脾。此方用药较多,牵涉面较广,总的说来,也是以祛除表里之邪为目的。所以双解不等于和解,和解是双方兼顾,重在邪正,双解则着重在清除表里之邪。虽然防风通圣散亦用调气养血的药,但主力仍在散风、清热、通便。?
6、三黄石膏汤
方源:《外台秘要》?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豆豉9克,栀子10枚,麻黄9克,生姜3片,大枣2枚,细茶1撮。?
方歌: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宜。?
功效: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主治:治伤寒阳证,表里大热而不得汗,或已经汗下,过经不解,六脉洪数,面赤鼻干,舌燥大渴,烦躁不眠,谵语鼻衄,发黄发疹,发斑,以上诸证,凡表实无汗,而未入里成实者,均宜主之。 (伤寒壮热无汗、面赤鼻干、口渴烦躁、或谵语神昏、狂叫欲、或鼻衄身黄、脉象洪数,以及阳毒发斑等症。)
7、定喘汤
方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功效: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症。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8、三拗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受寒,头痛目眩,四肢拘急,咳嗽痰多,胸闷气促,无汗,口不渴,苔白,脉浮。
方义: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宣;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