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关系之于人的重要性。大概也是因为这种重要性的缘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明明是谁都看得出来的糟糕的关系,可当事人本人却常常后知后觉,甚至觉察到了也不肯离开。比如有一种倾诉者,会如同祥林嫂一般一遍又一遍地把伴侣或者父母抱怨得一无是处。而这时,如果你听得不耐烦了,对他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离开呢?他一定会转移话题,或者看着外星人一样地看着你,落荒而逃。甚至,可能你自己也扮演过这个倾诉又逃避的角色。那么,既然这种情况这么普遍,你是否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关系你明明就觉得很糟糕还是要纠缠在其中呢?
?
首先,关系的断裂,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重要角色的关系,就更是如此了。比如,有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处在恋爱中尤其是热恋阶段的人,生理唤醒水平是很高的。这个阶段,人体内的荷尔蒙和内啡肽的含量在秘密地增加,这就会带来激情和欢愉感,也会强化人们的情感强度。从本质上来说,这跟人们吸毒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说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失恋的人常常会那么痛苦,甚至觉得好像在戒毒了——其实,那本质上也真的就是一个戒毒的过程。
?
而在我观察的大量案例中,我也发现不只是爱情关系如此。很多长期深入的关系,哪怕是不好的,它的断裂也都会引起人们类似于戒断过程的反应。比如有些夫妻情感早已经破裂了,而某一方或者双方都依然可能保有幻想,死活不肯分开。这时候,人们的潜意识常常是这样的,因为在这段关系里,我曾经得到过那种让我感觉无比舒适的爱。所以,哪怕现在这种爱早就没有了,可是我并不知道还有其他的得到爱的可能。所以我就要死守着这个曾经给过我爱的感觉的关系不放手,因为那就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的得到爱的途径和方式了。显然,这也很像戒毒的过程。因为这种东西曾经给过我那么美妙的感觉,所以我宁死都要抱着它,哪怕吸完了的纸都恨不得吞下去。
再比如,有些人从小就已经生活在不被父母所爱的环境里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成年后,即使他们有离开父母不再受情绪或者身体虐待的能力了,却依然可能选择呆在那个有害的关系里。因为离开的过程太痛苦了。他们的潜意识常常是这样的,父母就应该是爱我的,哪怕打骂也是爱我的一种方式,至少我们还是有连接的,除了这种方式,我还能怎样跟他们连接呢?所以尽管意识上,他们已经不再想忍受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了,可那种抽筋拔骨一样的痛,常常会让人们转身回去,宁肯回到那个痛苦里去。这就好比是人们明明知道毒品是有害的,可是还是会忍不住复吸一样。所以说,很多情感关系的纠缠也都是如此。在一起,并非真的是因为还爱,而是因为离开的痛太难以忍受。而吊诡的是,很多人就把这种痛当做了爱的表达。
?
其次,离开一个坏的关系,也同样是“舒适区”的打破。虽然“舒适区”这个名词看起来蛮舒适的样子,然而,这可并不是它的本义。它的本义只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惯性行为。所以,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舒适区都并非是伴随着舒服的感觉的,而只是一种习惯。也因此,痛苦只要成为习惯,也可能变成一个舒适区。
?
而关系又恰恰是我们所在的人文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长期的关系模式也可能变成我们潜意识的惯性。也就是说,你会不知不觉习惯你身边的关系,哪怕这些关系是让你不舒服的,你还是会下意识地去维持它的状态。因为习惯,潜意识里就会觉得安全。哪怕是不好的,自己也可以预料不好在什么程度,甚至有了条件反射一般的应对模式,自觉得可以处理这个状况。而改变,对潜意识来说会是陌生的,也就是不了解的。不了解,就可能意味着不安全,哪怕那听起来看起来是更好的,潜意识甚至可能也会恐惧。因为没有惯性的应对模式,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处理得了。
?
比如说,很多有过被团体孤立或者攻击经验的人,即使是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也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去创造新的被攻击的环境——尽管他们的意识层面可能对被攻击感觉非常愤怒,也非常愤慨。甚至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自己走到哪里都是被攻击的对象。然而,让老天躺枪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人们需要看到自己下意识地对这种熟悉的环境也就是舒适区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地走出去。否则,“痛苦的舒适区”,也就可能带来痛苦的上瘾症了。
再者,对我们的潜意识来说,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认识自己,或者说来定位自己的。甚至可以再进一步地说,人类的潜意识是通过关系来感知自己的存在的。因而,有关系对潜意识来说,就总是比没有关系要更容易接受。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宁肯选择一个糟糕透了的关系,也不愿意忍受断裂之殇了。尤其是当一个人深入的关系很少的时候,离开一个糟糕的关系就更难了。因为一旦离开,他将面临的就可能是自我消亡的感觉的侵袭。而对潜意识来说,基本上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宁死都要抱着恨之入骨的关系里的对方一起死,宁可玉碎,毁了自己,也不要切断关系,从头来过了。
?
所以,如此说来,离开一段有害而深入的关系,的确如同壮士断腕一般并非易事了。因而,我们常常见到的另一种现象是,很多人会为了规避这种锥心蚀骨的痛苦而先去建立另一个关系。这样带着另一个关系的缓冲,再回来结束原来的不良关系,显然就要容易得多——这是很多出轨者隐藏的一种心理因素。抛开道德评判,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种选择本身可以理解。然而,它还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在规避痛苦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失去真正的深入成长的机会。甚至,会造成逃避的惯性。这就好像是戒毒的过程很难,然后就找一种新的毒品来代替,那么看起来你是脱离了原来的毒品的控制,可是本质上,你还是在那个毒瘾的控制之下呀。
?
而一旦能够真正选择面对关系的断裂的事实,选择自我承担,再进而学习到自我是可以独立生存的现实,那么,这种成长的收获也常常会是令人脱胎换骨的。在这个过程里,你的潜意识会真正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是某一段关系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能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从未如此清晰地了解自己;比如,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与自己相处;再比如,真的安静下来,跟自己谈一场恋爱。而在这基础上,你也可能开发出自己更多的兴趣爱好,还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舞步和谐步伐同频的不同领域不同面向的人生伙伴,推动你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这时候,关系就不再是或者说起码不只是荷尔蒙的作用了,而是带着内在更深的觉知的连接与共振,而这真的很美好不是吗?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