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1、自我的分裂。心理分析的探索,使我们更明白了俗语“从小看大,3岁知老”的寓意。孩子在3岁左右就已对人格的形成铸就了基石。人格形成,是受到诸如感觉、思维、情感、良心等太多东西的影响,而这些东西又主要来于父母和重要关系人物的给予。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是处在一种抑制自我本能内驱力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那么可以预测,这个孩子将通过成为比他自己强大、有力量的权威(父母客体)的共生部分,他才会感到拥有权威的力量,而他的确定感和认同感就依赖于这种共生感。但是我们知道,这意味着此人是以牺牲了他的自发性和完整性为代价的。他同时建立了一个虚幻的理想自我——强大的权威意象。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弱小的自己。当他走向成人时,人际环境的多种变化,将使他心理依赖父母客体的共生感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他必须牢牢抓住某种关系依赖,并陷入虚幻的自我理想中;另一方面他会产生悲观、厌世,并陷入深深的怀疑一切之中。这便是抑郁症在形成过程中,自我处于分裂状态,因为他生活在幻想的理想自我和现实的懦弱自我的两个世界中。
2、自我攻击性冲突。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抑郁性神经症发展始于口唇期,缺少基本的安全感,它可使人的一生中不断反复出现抑郁情绪改变,导致“原始信任”缺乏,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并形成“分离焦虑”,以至在以后的生活中凡是遇到失去爱或分离的情形,或对此担心,都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内心非常委屈。这期间很可能产生对他们所依赖的人的攻击冲动,但由于有抑郁人格特点的人无法忍受对他人的攻击,因此,这种攻击性又转向了自身。一方面是较强的依赖需要,另一方面是没有表白的攻击性,抑郁症患者的冲突正是在这种自我矛盾中产生。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在婚姻里的某一方(尤其是女性),高度敏感对方的行踪,生怕对方抛弃自己,常用各种办法检验、证实对方是否还爱自己。如果存在疑点或不能确信对方的感情,自己就焦虑不安、失眠。在某种诱因下会长时间生闷气、抱怨、吵架、自虐、罹患身体疾病等等。
这说明,抑郁症的痛苦正是他自我的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理想自我极为敏感,它就像他小时候父母对自己一样,那么不留情面地谴责自我,自我则处于自卑和自贬的错觉之中。
3、攻击性的逆转。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与本我》中论述道:“自我理想在强迫症和抑郁症两种病中表现得特别厉害,常以残暴的方式激烈地对抗自我。而在抑郁症中,超我对之表示愤怒的对象是通过认同作用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这即使说,抑郁症患者其表示敌意与愤怒的对象,是通过内投射而转移了对象的。这个对象就是他自己。事实上,一个人越是刻意控制自己的攻击性,他在自我理想中就会越严酷,对自我的攻击性就越强。因为被压抑的攻击性情绪“债台高筑”后,总要找出处。对外不能(外通道堵塞),就只能对内!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愤怒倒转过来“冲着自我”发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愤怒常常是披着紧张、激动、胃肠不适和恐惧的外衣,遮蔽着抑郁的本质——攻击性的损害,它被隐藏和积淀在内心,并充分在自体内部使用。超我欺负自我的种种表现,就是自我理想的我对现实自我的攻击性表现,而自我“战争”的极端表现,就是自己把自己杀掉。
写到此,我异常感叹。抑郁症啊,你是人们那天然而美丽的攻击倾向被冠以“坏品质”而遭到禁止的结果!其症结就在于,人的攻击性在内心世界的畸变,并成为了伤害自己的恶魔。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