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重者彻夜不能入寐。《灵枢·大惑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本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头痛、健忘、眩晕、心悸等症同时出现。夏教授根据其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胃气不和五型。
一、临床分型
1、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神疲肢倦,饮食无味,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痰热内扰
不寐多梦,头重心烦,头晕目眩,口苦痰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4、肝郁化火
心烦不能入寐,急躁易怒,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5、胃气不和
失眠,脘腹胀满或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或滑数。
二、治疗
1、治疗原则
失眠总的治疗原则是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肝郁化火者疏肝泻热,痰热内扰者清热化痰,胃气不和者理气和胃化滞。
2、推拿治疗>>>>
(1)头面及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四白、迎香、角孙、百会、风池、安眠,眼眶、额部、胆经。
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揉法、扫散法、拿法、擦法。
操作:患者坐位。先施一指禅推法于印堂至神庭,往返5~6遍,施横“8”字推法于额部和眼眶,反复5~6遍;然后行抹法,由下而上从印堂至神庭,往返5~6遍,继之指按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四白、迎香、神庭、角孙、百会、安眠、太阳;再行扫散法于两侧胆经;拿头顶五经,即从前额发际处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至颈项变为三指拿法,反复3~5遍。
>>>>
(2)背腰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命门,背部督脉。
手法: ?法、按揉法、平推法。
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法在患者背部、腰部操作,重点治疗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部位,时间约5分钟;自下而上按揉上述穴位,每穴1~2分钟;施平推法于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最后用平推法作用于腰骶部,重点作用于八髎穴。
>>>>
(3)辨证加减
心脾两虚:指按、指揉神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
阴虚火旺:推桥弓,左右各15~20次;擦两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肝郁化火:指按、指揉肝俞、胆俞、期门、章门、太冲,搓两胁。
痰热内扰:指按、指揉神门、内关、丰隆、足三里,每穴1~2分钟;横擦脾俞、胃俞、八髎,以透热为度。
胃气不和:摩腹,揉中脘、下脘、天枢,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内关,横擦脾俞、胃俞。
3、中药治疗
临床上,夏教授还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体征,以及能否坚持来做推拿治疗等情况,适时辅以中成药和中药治疗。
>>>>
(1)心脾两虚
用补养心脾、益气生血的归脾汤加减,常用的方药如下:人参10g,白术10g,黄芪10g,远志10g,枣仁15g,茯神10g,龙眼肉10g,白芍10g,五味子15g,龙骨15g,牡蛎15g,甘草6g。
>>>>
(2)阴虚火旺
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黄连阿胶汤加味,常用的方药如下:黄连10g,阿胶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龙骨15g,牡蛎15g,龟板15g,甘草6g。
>>>>
(3)肝郁化火
用清热疏肝之龙胆泻肝汤加味,常用的方药如下: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0g,车前子10g,当归15g,生地15g,柴胡15g,龙骨15g,牡蛎15g,甘草6g。
>>>>
(4)痰热内扰
用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的温胆汤加味,常用的方药如下:姜半夏15g,陈皮15g,竹茹15g,枳壳15g,黄连15g,茯神15g,丹参15g,夜交藤15g,酸枣仁10g。
>>>>
(5)胃气不和
用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加味,常用的药方如下:姜半夏15g,陈皮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夜交藤15g,酸枣仁10g,白芍10g,合欢花10g,甘草6g。
要求患者坚持每天摩腹和按揉神门、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每日用温水洗脚,然后用擦法擦两足底的涌泉穴;嘱患者睡前不要吸烟、饮酒、喝浓茶和咖啡,避免看有刺激性的书、电视和电影;调节情绪和作息时间,适当运动。以此巩固和提高疗效。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