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初冬将至。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秋冬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然深秋寒冬之时,室内空调暖气频开,室内热干而燥,极易诱发燥邪伤阴而上火不适。
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其干燥伤津,是指燥病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表现。其燥邪犯肺,是指燥病可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即燥邪犯病,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故秋冬之际,日常要注意防凉防热防燥。素体阴虚者、素体阳盛者要注意防燥。另外,烟不离手,酒不离口,无辣不欢者更要注意。
秋冬防燥。可以适量食用养阴润燥的食物,譬如梨子、苹果、百合、麦冬、银耳、黄精等炖汤,煮水,煮粥时可以适量放入,有养阴润肺之功。素体阳虚,秋冬进补或者温补者,可以少量食用,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身体已经出现燥邪症状时,要及时就诊,与中医医师沟通后,辨别凉燥或温燥,不要盲目养阴润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