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孙思邈之温病观探讨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处于伤寒学说盛行而温病学说 发展缓慢的时代,当时仲景《伤寒论》已经很有影响。该书将温病置于伤寒 体系内进行论述,且详于伤寒,略于温病,前者有论有方,后者有论无方, 致使医家不察,误用伤寒方统治温病,其效不一。孙思邈虽认为仲景“特有 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但不拘于一家之见,仍然“博采群经”,“幽求 今古”,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中,详细地展示了其温 病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现特就孙氏温病观探 讨于此,不当之处,尚祈求同道指正。
(一)提出伤寒、温病“方说宜辨”?
孙思邈虽然遵循《伤寒论》体例,也于《伤寒论》中研究温病,但是孙 氏“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已经认识到温病与伤寒是 有区别的。?
(1)病因不同:“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 疠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 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 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明确指出伤寒病 因为冬伤于寒,温病病因既可因冬伤于寒,伏而变温,又可因感受四时不正 之气。?
(2)传变有别:“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得病内热者,不必按 药次也”。表明孙氏已认识到伤寒有六经传变的规律,可以根据这种规律辨证 用药,而温病没有这一传变规律,其治疗也不必按照这种规律进行辨证。
(3)用药有异:“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 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而温病治疗,“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 物”,正宜苦寒药物。孙思邈认为温病、伤寒“方说宜辨”的观点,在温病学 说发展缓慢的当时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对后世将温病从伤寒中分化出来,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总结发斑病机、诊法与预后?
孙思邈认为:“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则烂 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 这里至少提示了斑与阳明胃有关,斑色的赤、黑与热毒的微、剧有关,赤斑、 黑斑的预后有区别。这种热毒入胃发斑之说,即后世所谓“斑属阳明”理论 之渊源,至今仍有指导辨证的意义。?
(三)温病阴阳毒的治疗要结合五脏?
温病阴阳毒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来的。孙氏认为, 五脏皆有阴阳毒,故其治疗亦需结合五脏。这种理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宋 代庞安时可为代表。庞氏在《伤寒总病论》中将五脏阴阳毒与季节联系起来, 名之为青筋牵、赤脉攒、黄肉随、白气猩、黑骨温,所用方基本上系《备急 千金要方》所载,但原书无方名,而庞氏名之以石膏竹叶汤、石膏地黄汤, 玄参寒水石汤、石膏杏仁汤、石膏葱白汤、苦参石膏汤。现各录一段加以对照,就可明白其渊源关系。孙思邈说:“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两,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玄参八两。”而庞安时总结为四季月终各十八日发黄肉随证,源 自太阴、阳明,病毒在脾,常见头重项直、皮肉痹、结核起于颈下,有热毒 于分肉之中,宜玄参寒水石汤:羚羊角屑、大青各一两,升麻、射干、芒硝 各一两半,玄参四两,寒水石二两半,栀子仁二两。两方用药完全一致,所 述症状也大致相同,可见孙氏的影响之大。《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治疗温病阴 阳毒的六个方剂多用清热凉血解毒之品。全部处方均有栀子,五个处方有石 膏、芒硝,四个处方有玄参、大青叶,并且石膏用量很大,有时一剂用药竟 82 达八两之多,后世 余师愚用大剂量石膏治疫,或受此启发。
(四)首倡以“苦酢之物”治疗温病?
温病的治疗,当时多应用《伤寒论》方。孙思邈在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 中,通过“精微”的观察,首次提出:“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物。故多用 苦参、青葙、艾、栀子、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是其要也。夫热盛非苦酢 之物不解也……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价贵难得,常有 比行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 最良,胜于向之贵价药也。”文中提示温病的治疗宜用苦寒药物以除热解毒, 用苦寒药治疗温病,其临床疗效胜于辛温药物,温药因“失时”而不宜用于 温病。孙氏在没有形成温病学体系的当时,能够认识到以温治温的弊端,首 次倡导了以“苦酢之物”治疗温病的理论,这一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五)首立辛凉解表、滋阴解表、清心开窍之方?
当时,许多医家治疗温病表证,也多借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剂, 或在辛温发散药中加入苦寒之品以兼制其温性。孙思邈在采用这种方法的同 时,也自拟了一些适宜于温病表证的方剂,例如芍药四物解肌汤,由芍药、 黄芩、升麻、葛根组成,为辛凉解表之剂。其方虽已被后世之银翘散、桑菊 饮所取代,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如《 阎氏小儿方论》治疗麻疹初起的 升麻葛根汤,就是本方去黄芩,加甘草而成。治疗风温的葳蕤汤,用葳蕤、 白薇、石膏养阴清热,佐以麻黄、独活辛温发汗,组成滋阴解表之方。现在 仍用于阴虚感冒的加减葳蕤汤,即是从此方化裁而来。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孙氏所拟清心开窍名方紫雪,用黄金、羚羊角、犀角、朱砂、麝香以清心开窍醒神,寒水石、石膏、玄参以清热解毒,并配以沉香、丁香、青木香、升 麻等以调畅气机,用于温病急救,屡用屡效。?
综上可知,孙思邈提出了卓有创见的温病理论。他根据温病与伤寒在病 因、传变、用药三方面的差异,提出二者“方说宜辨”;根据临床中用苦寒 药治疗温病优于辛温药的事实,倡导“热盛非苦酢之物不解”,并自立了辛凉 解表的芍药四物解肌汤、滋阴解表的葳蕤汤、清心开窍的紫雪等方剂。他还 对发斑的病机、诊断与预后,温病阴阳毒的辨证治疗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而促进了温病与伤寒的分化,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