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伤寒论》(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桂枝去皮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辨证提要】 21条为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导致脉促胸满的证治。太阳病误下,引邪内陷胸中,致使胸阳被遏,胸中大气不升,故胸满不舒。邪陷胸中,正气与邪相争,则脉促。脉来急促有力,表明邪虽内陷,正气仍能抗邪。
【疑难分析】
如何理解“脉促”?
有脉急促、数急、急促有力等理解。脉数主热,则不当用辛温解表。如为风寒则有发热的现象,可脉来急数,且邪壅胸中,故急而有力。
为何去芍药?
芍药酸敛,不利于阳气振发。
【病机关键】 表虚邪陷,胸阳不振。
【诊断依据】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胸闷脉促。还可以表现为:呼吸短气,心胸闷,懒食,动则气短不足以吸、甚至咳嗽、气喘等。
【治疗要点】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运用思路】 临床凡遇心阳不振的心脏病(心悸、胸闷、短气等),可用桂枝去芍药汤作为基本方加味治之。
【参考文选】 钱天来: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伤寒溯源集·太阳篇》
【医案助读】(《叶天士医案》)
(1)咳嗽
某患,44岁。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汤去芍加杏仁。
某患,35岁。寒伤卫阳,咳痰,寒证。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薏苡仁:川桂枝1.5克,杏仁9克,薏苡仁9克,炙草1克,生姜3克,大枣2枚。
某患,15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
按:《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误下后表邪往往随之内入,但因正气尚能敌邪而未深入于里,同时正气仅能拒邪于内尚不能托邪还表,故证见脉促胸满。鉴于太阳表 证未解,所以治疗之法应当顺正气祛邪之势,使邪气仍从表解。桂枝汤之所以去芍药,因芍药酸收,怕留滞桂枝解表之性,而不利于胸膈之邪外达从表而解之故。
(2)痞
沈某,42岁。精气内损,是皆脏病,萸、地甘酸,未为悖谬。缘清阳先伤于上,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旋运,食减中痞,显然明白。患者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阳之用也。至于黄芪、麦冬、枣仁,更蒙上焦,斯为悖谬极。议辛甘理阳可效。中阳不运证,桂枝去芍加茯苓。
按:此“痞”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因邪热壅聚的,有因气虚气滞的。若兼有胀满感觉的,则称为“痞满”。邪热阻滞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称“胸痞”;若夹有痰湿,胸痞程度较甚,如有物堵住的,称为“胸中痞硬”;邪热阻滞在胃脘部,按之软而不痛的,称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热与胃中停水相阻,称为“心下痞硬”。此案证情甚简,细究其案不同于《伤寒论》中之“心下痞”等证,乃中阳不运证被误治,叶氏之所以运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是因患者中焦虚寒,恐芍药酸收留滞之故。据统计,在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三十一案运用了桂枝汤,其中十四案去了芍药,所治疾病大多属虚寒性质。
(3)胃脘痛
费某,92岁。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食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以桂枝去芍药汤加人参、茯苓:人参、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南枣。
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的腹痛,其特点是:一为腹痛的时间较长,如腹痛两月,或当脐腹痛,发于冬季,春暖渐愈;二为遇寒则发,过饥劳动亦发;三为腹痛的同时多伴有嗳气,或心悸欲呕,或胸痹咽阻,或寒栗,冷汗,或周身刺痛等;四为脉象虚弱,如脉右虚、左虚弦等。究其性质多属内损,若是妇女患者,则有经闭成劳之虑。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之主。(2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即桂枝去芍药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煎服同。
【辨证提要】 22条为太阳病误用下法后,引外邪内陷胸中,且损伤胸阳,导致胸阳不足胸满,同时有脉微恶寒的症候。邪陷胸中,如脉不促而微弱,且恶寒加剧,是误下后胸阳损伤,阳气不足。故两证一为胸阳不振,一为胸阳不足,同中有异。
【病机关键】 表虚邪陷,胸阳不足。病理特征:腠理开泄,阳虚邪郁。
【诊断依据】 畏恶风寒,头痛汗出,胸闷脉微。
【鉴别诊断】 胸阳不振与胸阳不足如何鉴别?
胸阳不振与胸阳不足皆因表邪不解,邪陷胸中所致,均可出现胸满症状。治疗均用桂枝汤去芍药。但二证脉象不同,胸阳不振为实邪阻滞,脉为促脉,胸阳不足为虚证,脉为微脉,且明显恶寒。其病机不同:胸阳不振,是阳郁不伸,胸阳不足是胸阳虚弱,故前者治疗不用附子,胸阳不足治疗要用附子。
【治疗要点】
治法:解肌祛风,温补胸阳。
基本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运用思路】 胸痹:胸闷胸痛,气短咳逆,肢冷畏寒,脉微,证属心胸阳虚、寒邪凝滞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参考文选】 陈修园: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医案助读】
(1)伤寒阴结
刘某,年三十余,织布厂经理,住山东济南。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造成伤寒阴结。身体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表证未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治其表,仲景之遗法具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方:桂枝尖3克,黑附子3克,炙甘草1.5克,生姜3克,大枣2枚(去核)。服药后,未及十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按:本案病起辨为伤风寒中兼里证,案中虽未言里证为何?但提到“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指出了此证“伤寒阴结”的典型症状与发病机理。《伤寒论》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病乃由伤寒误下而成,攻下目的在于排除肠胃实邪,太阳病邪在肌表而里无实邪,应当解表而不宜攻下,即使兼有可攻之里,也应当先汗后下,或根据证候的表里缓急而确定汗下先后,决不能仅据太阳表证而妄用攻下。如攻下,则表邪随之欲入。此案运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之所以去芍药,是因为芍药为酸收阴柔之品,有碍阴结,加附子则系针对寒气凝结,取其温经散寒、扶阳通结之功。
(2)脾胃虚寒(慢性胃炎)
1975年,我在彬县韩家公社老虎沟轻院农场任场医时,当地农民经常找我看病,每天清晨就有很多人来排队求诊,该地为半山区,人多住窑洞,水质软缺硫,乃大骨节病病区,脾胃虚寒型胃病较多,我经常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一般吃5~10剂后,临床症状亦显著减轻或消失,药味少,价钱便宜,仅1角钱一付,但疗效显著。
朱某,男,46岁,胃痛十多年,时发时止。每遇进食生冷或劳累时犯病,犯时上腹胀痛、暖气、食欲不振、反酸及恶心。1975年春因食生冷导致腹泻而犯病,胃脘钝痛,按之痛减,口不渴,吐清水,喜热畏寒,痛时肢冷,舌体胖色淡,苔薄白。根据《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第22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应用桂枝9克(先煎1小时),3剂,水煎服,服后,诸症俱除,上腹仍有胀感,再服3剂而愈。为防止其病再犯,嘱其平时进食少食生冷之物,自购香砂养胃丸服之,以巩固疗效。
【处方不全:据其桂枝用9g,原方应为桂枝9g、生姜9g、甘草6g、大枣4枚、炮附子1枚,炮附子先煎1小时,我平时用炮附子一般先煎半小时左右】
(3)痛经不孕
我的妻子王连星,体胖有寒怕冷,每次来月经时小腹疼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1964年夏与我结婚,婚后2年仍未怀孕,妇科检查认为是子宫后倾。中医诊查: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迟。1967年冬,开始服《伤寒论》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生姜各9克,制附子6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一剂。并用艾卷熏小腹部,每天一次,每次0.5~1小时。服药半月后,诸症消失,再次来月经时,已不腹痛。以后仅用艾卷熏小腹部以巩固疗效。此后不孕症也被治好,因当时她在唐山,我在北京,分居两地,节日才能相见,于1968年初怀孕,9月12日生一男婴。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