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作者/李荣俊
郑钦安,清末著名医家,因为临证处方特别重视阳气,善用姜桂附等温热之品,被人誉为“郑火神”。他开创了“火神派”,是火神派鼻祖,经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郑钦安开创的“重阳”思想很好地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并越来越多地被当代有见地的医家所推崇,比如被邓铁涛称为“仲景之后第二人”的李可老中医,和广西的刘力红教授。本人在大学本科阶段有幸读到《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和刘教授的《思考中医》,并被其中精彩而深刻的医理深深吸引,自此坚定了学习中医的意愿和信心。
近来读到郑钦安先生的医著《医理真传》,如醍醐灌顶。郑先生对人体阴阳的把握,和他从阴阳二端对人体疾病的辨证治疗,可谓入木三分。以前在临床遇到许多解不开的疑问,临证处方即使参照大学教材也很难下手。一直在追求一种从阴阳的升降出入盈缩角度对人体和疾病进行辨证的方法,然而总是疑问重重。读了郑先生的医著,对阴阳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对临床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火神派的“重阳”思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临床的所见所闻具体地谈一谈我对《医理真传》中阴阳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1.临证要重视阴阳,重视阴阳辩证。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它贯穿整个中医学说的始末,也是解决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景岳全书》亦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大纲。……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己”。
由此可见辨识阴阳在诊病中的重要性。临床诊病只要把握了阴阳的偏盛偏衰,也就看清了疾病的大方向,处方用药时才不至于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其实从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来看,阴阳学说有其“大道至简”的高度。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就像阴阳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一样,只有达到一种阴阳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事物才能稳定地存在。又比如,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对立和统一,保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任何一个系统作用的过强或过弱,都可以造成疾病的产生。
所以,临床在面对患者错综复杂的症状和体征时,一定要先从阴阳角度进行大方向的把握,辨清阴阳的偏盛偏衰。
2.精辨症状,巧识阴阳,抓住重心,精简辩证。
上面说到辨识阴阳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识别阴阳的偏盛偏衰呢?
郑钦安在序言里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
可见,真正精确辨识阴阳是一件不简单的事。郑钦安在对仲景思想的领悟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辨识阴阳盛衰的法则。郑氏把人体的失调状态归纳为阴虚阳盛和阳虚阴盛,他认为“人身上下四旁,全凭元阴、元阳二气充塞,元阴不足,无论在于何部,元阳之气即旺于元阴不足之部而成病。元阳不足,亦无论在于何部,元阴之气即旺于元阳不足之部而成病,所以无论阴盛、阳盛俱是假象,元阴、元阳不足才是真经”。所以此两种状态其实就是阴虚和阳虚两端。
3.那么郑氏是如何辨别阴虚阳虚呢?
郑氏认为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情皆是阳虚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我们看到,辨阴阳盛衰主要从面色、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精简了面对病人时所要了解的信息,更容易抓住疾病的实质。所以有了以上种种法则性的条文,临床就可以执简驭繁,在错综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中,挖掘出对阴阳辨证有用的信息,大大提高辨证的速度和准确性。
4.真阴真阳之中,更加重视真阳,真阳潜藏,命即安和。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为外也。”
与阴相比,阳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郑氏通过对易经、内经的深入研究,对真阴真阳有了更加深刻的阐释,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更为巨大。
郑氏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
针对此真阳的主导作用,他又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真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其有卫护机体、温煦体表、润泽机体等作用,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能力,故阳气亏损,会导致器官功能衰退,气血运行障碍而造成各种疾病。
不但如此,而且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阳气首先反抗疾病,先动者必先伤,阴血为反抗之后盾,后起者必后及,所以阳虚者多见。
也就是说,阳气在保卫机体维持生命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却更容易受伤,所以郑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临床处方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真阳。
正是鉴于此,郑氏在临证时,常以姜桂附等温热药扶阳抑阴论治阳虚诸证,效果甚好。姜桂附在扶阳抑阴的同时,还起到一个引火归元的作用。之所以要引火归元,是因为郑氏认为真阳宜潜藏。他说真阳本应居于肾中,以安其位,“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行云步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只有真阳沉潜而不上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健康状态。否则,下焦阴寒太盛,真阳过虚,势必阴盛格阳,导致真阳浮越于外而现一派火热之象,此时若用寒凉之药清之,则势必使病情更加严重。若用姜桂附扶阳抑阴,则真火自降。
那么结合当今的临床实际,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
平时在门诊上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大部分患的都是久治不愈的疾病。在他们当中,有八九成表现的都是阳虚证,他们可以表现出痰湿、痰瘀、血瘀的征象,但是用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的治法却不理想,仔细观察或询问可以发现他们的症状多多少少都会有上述阳虚证的表现,只有温阳作为基础,才可收到湿去、痰化、瘀解的效果。
又比如针对阴盛格阳的理解,我认为这不应该只是生命危重时的表现,还可以理解为普通的阴盛阳虚时的一种状态。见到太多的病人,有头痛难忍的,有面部座疮的,有反复咽喉炎、口腔溃疡的,上部表现出阳盛火热的症状,于是大部分医生滋阴降火或清热泻火,越治越差。其实若仔细询问,好多都有小腹部发凉、怕食冷物的表现,这就是实为阳虚的一种阴盛格阳的表现,只要用姜桂附温散下元阴寒,引火归元,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临证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百发百中。
总而言之,《医理真传》不但强调了阴阳辨证的重要性,更为我们指明了进行阴阳辨证的具体法则,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临床实际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郑氏把扶阳思想提到相当高的高度,这对于当今社会阳虚多而阴虚少的现状的改善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时间有限,并且临床不够,对《医理真传》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水平,希望以后结合临床继续参悟,争取把郑氏思想的精髓挖掘出来。
热门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