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怎样判定阳明病
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脑之属。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
辅助提纲
①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②《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胡希恕老师注解本条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
③《伤寒论》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赵·成本把本条置于阳明病篇首,可见对本条倍加重视,以引人注意。一般认为,本条是讲阳明病的成因,即太阳阳明,为由于发汗太过,而太阳病证未罢,即形成大便难的脾约证;少阳阳明,为由于发汗或利小便,少阳证未解,而即见胃中燥烦实证;正阳阳明,即热结于里的里阳证。实际也在说:阳明病有3种表现,即太阳阳明者,即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少阳阳明者,即指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正阳阳明者,即指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判定阳明病,除了依据胃家实(正阳阳明)特征外,还要依据太阳阳明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来判定。应当指出,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相对而言也是阳明病的外证。
这里应必须要明确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
对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章太炎说:“至于伤寒与温病,究竟如何区分别?余谓前人论伤寒、温病,混淆太甚;后人论伤寒、温病,分别太繁。惟陆九芝‘阳明为温病之薮’一语,最为切当。盖病至阳明,则伤寒与温病无异”。这里指出了温病属阳明,是符和《伤寒论》原旨的,但章太炎仍是受到《难经》“伤寒有五”的影响,认为伤寒凡指热性病的统称。我们认为,《伤寒论》的伤寒,实质是太阳表实证,温病是阳明里热证,通读《伤寒论》全书,所论伤寒皆是太阳表证概念,而无《难经》有五的广义伤寒概念。
前面提到阳明病有外证,那么看一看阳明病的外证与太阳病的表证的区别,便可明了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温病和风温的概念,在《伤寒论》第6条已做说明,即是说温病和风温都是外内皆热,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是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这里要注意,热甚于里的温病,又是什么病?是六经病的哪经病?很显然不是太阳、不是少阳,当属阳明病。试看白虎汤方证,即《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对比第6条,两者证候是相似的,即白虎汤治疗外内皆热的阳明病、温病、风温。因此,温病、风温是外内皆热的阳明病。
因此,胃家实、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外内皆热的温病、风温,是判定阳明病的大眼目。
二.阳明病治则
阳明病,因是里实热为主,故治疗以清实热为主,不过阳病里证又有上、中、下病位的不同,同时还有腹证和外证(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温病、风温)的不同,故治疗亦有所区别。大体在上者用吐法,如瓜蒂散;在中者用和中清热,如白虎加人参汤;在下者用攻下法,如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又因阳明病多见病重、病危证,故仲景对其论治时多加警示、叮咛。如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说呕吐明显,为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有阳明证,也不可以承气汤攻里。又如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说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虚极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可攻下;若误,攻下,致利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再如第210条“夫实则澹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正虚病实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利,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又如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告诫阳明病里热最易耗伤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发汗太多,津液大伤,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致于死。
对于阳明外证的治疗,仲景有详细论述。首先仲景在本篇明确了阳明病外证的概念,不仅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而且还包含太阳阳明及少阳阳明证,还包括了外内皆热的温病、风温,前已简述,再看具体证治、方证可自明。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阳明外证,多是阳明病、温病初起,因阳明热甚,最怕伤津液而成阳明里实、胃家实,因此治疗不能误汗和误下,即太阳阳明证可表里双解,如少阳阳明则不可发汗和吐下,如是温病、风温亦决不能用汗法,以是可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治用甘温的桂枝汤当然不妥,即便是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解表亦是错误的,只宜白虎汤清解。如里实明显,陈修园等认为可用重剂麦冬、生地、玄参、大黄等加入白虎汤中,临床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简而述之,阳明病为邪热结于里的阳证,若热结成实则为胃家实的腹证;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若外内皆热者,可见于温病、风温。阳明病的病机是邪盛正亦强,正邪交争剧烈,临床多现危重症,尤其温疫症、急性传染病,病势猛恶,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等神经症状,后世称之为热犯神明或“逆传心包”等。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治疗宜清热,最忌发汗。适时适证吐、下。还应知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候。以是可知,急性病死于阳明实热者是多见的,具体证治详读具体方证。
三.阳明病类方证
一、太阳阳明病类方证 1.大青龙汤方证
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碎)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两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歌诀】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这正是患者身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痛而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按〗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解读〗溢饮,《金匮要略》记载:“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是说从发汗治溢饮来看,两方作用相类似,但宜依证(参考上条)选一而用之,即属太阳阳明合病者用大青龙汤,属太阳太阴合病者用小青龙汤,不是说两方主同一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临床常见于急、慢性病,如各种感染发热,如感冒、鼻炎、肺炎、肾炎、脑炎、风湿病等,凡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此方治肾炎水肿适证用之,多取良效,如治验:刘某,女,32岁,病历号100382,1965年3月15日初诊。5年来浮肿,时常低热,经检查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近症:面目四肢皆肿,小便频而量少色黄,大便时干,干则浮肿甚。低热时则恶寒、腹胀、右胁痛、头晕心烦。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红细胞(++),上皮细胞(+)。脉浮微数。此属水气外郁肌肤,治以发汗以行水,予以大青龙汤加味:麻黄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结果:上药服30余剂,头晕心烦减,面目浮肿减,午后仍低热,下肢浮肿仍明显,继加减服用,或间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965年11月7日复诊,右胁痛减,腹胀、头晕、心烦已,下肢浮肿轻微,体温正常,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白细胞(0~1),红细胞(1~3),上皮细胞(+)。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汤泡)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个,薏苡仁半两,甘草(炙)一两。上判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农本草经》谓:“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本方与麻黄加术汤都治风湿,且都是发汗利湿而治湿痹,但麻黄加术汤偏于治寒,故用性温的白术,而本方偏于治热,故用性寒的薏苡仁,并且去桂枝。故本方适应于太阳阳明合病的湿热痹症。
【歌诀】麻杏苡甘四味药,麻黄加术有同效。薏苡性寒治湿热,不用桂术温药疗。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读〗一身尽疼,是说一身关节无处不痛。病在表故发热。日晡所剧者,是说这种身疼和发热在日晡所时尤剧烈。这种证候叫做风湿。风湿的成因,大都是由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这种风湿用麻杏苡甘汤治疗。〖按〗汗出当风,则欲出之汗被风寒所却,瘀滞体表,久而成湿,流注关节因致炎症之变。久伤取冷,指天热汗出乘荫取凉,或用风扇、空调,或突入凉水中,其致病道理与汗出当风同。所指风湿,颇似今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症。但要审证属于表里湿热者,可选用本方。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本方证可见于各种急、慢性风湿病,或无名热、急、慢性肾炎、骨关节病等。1997年4月24日曾治愈“亚急性败血病”一例,患者来自山东临沂,男,68岁。发热、四肢沉重21天,在当地用抗生素过敏,住解放军某医院,经骨髄穿刺诊断为“亚急性败血病”,对症治疗及用中药银翘散加减汤剂治疗无效,而特来京诊治。症见:头晕、四肢沉重,微恶寒,每日午后2~3点发热38℃左右,晚上则升到39℃以上,苔白腻,脉滑细数。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湿热郁表,予以麻杏苡甘加术汤:麻黄10克,杏仁6克,生薏苡仁18克,炙甘草6克,苍术15克。结果:上午来诊,下午1时在宾馆服1煎药,小便增多,日晡未见身热,尚有微恶寒,晚服2煎,症全消。本打算住院治疗,观察2天,觉身体如常,遂回原籍。追访至今(2005年8月),健康良好。〖按〗本患者可称温病的湿温证,可知仲景方能治、善治温病。
3.麻杏石甘汤方证
麻杏石甘汤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方解〗麻黄配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疗汗出。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此亦辛温、辛寒相伍,解阳明内外之证,寓辛凉解表之意。
【歌诀】麻杏石甘表里热,汗出而喘证奇特。无论误下或误汗,阳明里实热未结。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读〗无大热,是说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本条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表,但患者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虽然外邪未罢,但不可再用桂枝汤纯辛温治疗,则可用麻杏石甘汤辛凉清内外。〖按〗这里所说的汗出,纯属里热熏蒸所致,其特点是,汗出黏稠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别。不过热实于里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故此喘不是里实满的承气汤证,而是由于表热郁闭和里热壅滞而致的麻杏石甘汤证,故用本方两解表里。
《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读〗太阳病,治应汗解,误用下法,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用本方。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常见本方证,如治验:陈某,男,24岁,1965年3月25日初诊。自昨日恶寒身痛,咳喘咽干,自服APC 2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痛、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舌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太阳阳明合病,治以解表清里,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半夏: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2剂,汗出,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6剂诸症已。
这里要注意,麻杏石甘汤并非是这些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中医治病在辨证、辨方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学者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4.越婢汤方证
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炮)一枚;风水加术四两。〖方解〗本方与麻杏石甘汤类似,皆为外邪内热的治剂,在方剂组成上,与麻杏石甘汤不同的是本方去了杏仁而加生姜、大枣,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减弱,加姜、枣则健胃逐水的作用增强,故本方强于逐水,重用麻黄发水气以解表,病水者胃多虚,故佐以生姜、大枣、甘草助益其胃,用石膏清内热而止汗出,故此治太阳阳明合病的风水,一身悉肿、身无大热而续自汗出者。
【歌诀】越婢似麻杏甘石,加入姜枣去杏子。皆治外邪内热证,健胃逐水是目的。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1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解读〗外邪内饮出现水肿称谓风水。恶风、脉浮为外邪,一身尽肿为水气。续自汗出无大热,与麻杏石甘汤证的汗出无大热的意思相同。虽有汗出,但津液未至明显虚损,故口不渴,此证宜越婢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于风水这样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烦,恶风”。本条所述以续自汗出,故骨节不疼,可用本方治疗。如果无汗而疼烦,当属大青龙汤证,那就不能用本方了,须知。〖按〗水气在表,治当用发汗法,但津液虚损者不可发汗,故《金匮要略·水气病》有“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之戒。脉浮不渴,正是本方发汗的关键依据,后世一些医家错误认为石膏治渴,而把脉浮不渴改为脉浮而渴,这是大错。其实石膏所除之热并不一定渴,口舌干而烦躁者即可用之。若是真大渴思饮,这是津液大伤的证候,须合用人参方能有济,详见白虎加人参汤条,相互对比研究自明。
【讨论归经】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肾炎,如治验:佟某,男,63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6日。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近症: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腹大脐平,纳差,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舌苔白腻,脉沉细。此属水饮内停,外邪郁表,郁久化热,予以越婢汤方: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1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20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㈠,病愈出院。〖按〗本方有用于急、慢性肾炎机会,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常出现不同的证,要仔细辨证。
5.越婢加术汤方证
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炙)二两,白术四两。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方解〗本方由越婢汤加白术而成。白术性苦温利湿,主风寒湿痹,故本方治越婢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者。恶风加附子,当是陷于阴证。
【歌诀】越婢加术治风水,一身面目尽水饮。小便不利湿痹痛,发汗利水肿自诊。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5条:里水者,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解读〗黄肿,指水肿微发黄色,为水因热蒸之象,但不是黄疸。一身面目黄肿,是说全身以及面目都发黄肿。脉沉为有水饮之应,小便不利则水不得排泄而外溢,故令病水。假如小便频利,这就造成津液亡失,则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病水者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只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5种,本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也即对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风水可说是外因,此则由于小便不利为内因,故以里水别之。有的注家改为皮水,值得研究。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3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解读〗就治里水这一点,则越婢加术汤和甘草麻黄汤均有应用的机会,但并不是同主一证,临证时宜辨方证选其一而用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解读〗肉变色、多汗谓肉极;痛引肩背不可动转,谓为厉风;下焦脚弱,即脚气一类病。〖按〗越婢加术汤治疗肉极有效,但肉极津液伤严重,已陷于阴证,实践证明,越婢加术汤再加附子治腰脚麻痹、下肢痿弱以及关节疼痛而有水气留滞者疗效更好,故《千金方》所谓“厉风气,下焦脚弱”之治,宜越婢加术附汤为是,服法说明后,加附子亦是证明。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越婢汤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疼痛者。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证,亦以肾功能障碍者为多见。临床所见“一身面目黄肿”,很似“肾炎面容”,每一望见此黄肿,再细辨有越婢加术汤证,用之多取良效,不但使水肿和腹水消退,而且也使肾功能好转、治愈。如治验:宋某,男,19岁,病历号183376,1966年3月18日初诊。半个月来发热,服APC热不退,渐出现眼睑浮肿,经某医院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管型2~4,嘱住院治疗。因无钱,经人介绍而来门诊治疗。症见:头面及四肢浮肿,头痛发热38~38.5℃,小便少,甚则1日1行,苔白腻,脉沉滑。此属外寒里饮,治以解表利水,予以越婢加术汤:麻黄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结果:上药服2剂后,浮肿大减,尿量增多,3剂后肿全消,6剂后尿蛋白减为(+)。因出现腰痛,合服柴胡桂枝干姜汤,不及1个月,尿蛋白即转为阴性。休息1个月即参加工作。1966年12月6日复查,尿常规全部正常。
6.越婢加半夏汤方证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石膏半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方解〗本方是由越婢汤加半夏而成。半夏辛温,化痰、降逆、下气,加于越婢汤中,故治越婢汤证而有痰饮、咳逆上气者。
【歌诀】越婢加半夏汤方,治咳逆上气肺胀。热壅饮逆外邪郁,解外逐饮力能昌。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解读〗热壅饮逆,复兼外邪束表,故咳而上气,则为肺胀。目如脱状者,形容眼球突出如欲脱,为眼胀之甚。其人喘,目如脱状,亦邪逆气壅于上所致。脉浮大为外邪内热的反应,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按〗肺胀为病名,《金匮要略》说:“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可见肺胀即指上气咳逆、喘而躁急的证候。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本方证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等病,主要依据咳逆喘急、目突如脱特点,再审属外邪内热、内饮者,确实有验,如治验:詹某,女,39岁,病历号132122,1964年10月12日初诊。昨晚受凉,咽痛,咳喘,喉中痰鸣,服氨茶碱2片喘稍缓解,但仍咳重,咳则两眼发胀、头痛,自感呼吸不畅,苔白腻,脉浮弦。此属外寒内热饮气上逆,治以解外化饮,清热降逆予以越婢加半夏汤加杏仁:麻黄12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半夏12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2剂咳喘减,咽痛、目胀、头痛已,继服2剂,诸症皆消。
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株,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珠。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方解〗取桂枝汤二越婢汤一合之,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者。本方证适应于太阳阳明合病,有汗出恶风,且见口干、烦躁者。温病初期常见此方证。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解读〗太阳病,发热恶寒,但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虽无汗,但体表已无充盈的津液,故谓此无阳也。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是说不可用麻黄汤大发其汗的意思,宜予桂枝越婢一汤解肌透表即治。〖按〗这里要特别注意无阳的含义,前麻黄汤条的阳气重和本条的此无阳,正好对照互参,便不难理解阳气是指什么。注家谓阳气重是阳热,实非。前者为津液充实于体表,故脉应之紧,须以麻黄汤发其汗;而此为津液不足于外(姜春华有相同认识),故脉应之微弱,故宜本方轻以解之。本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三方以药量极轻,均为外邪还不了了的轻证而设,不可不知。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多,越婢汤证少者。浮肿患者表现出桂枝汤证明显,而感烦躁、口干者,可试用本方。胡天雄医案以本方治愈疟疾类证:徐某,女,26岁。1964年除夕饮少量酒后,遂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发时汗从四肢起,寒少热多,热退后口渴欲饮,无汗出,如此日二三次发作,证已月余。伴见咳嗽,咳稀痰,不呕,口不苦,二便正常,脉数,左弦,右较弱。本证寒热头痛,间歇发作,又在高疟地区,颇似疟疾,但一般疟疾不日发二三次。现其不呕口不苦二便正常,又无传少阳、阳明征象,故为郁久化热而呈热多口渴之象,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9克,白芍9克,麻黄3克,生石膏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结果:服药2剂痊愈。
8.文蛤汤方证
文蛤汤方: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方解〗本方为麻杏石甘汤与越婢汤合方,两方皆解太阳阳明合病,而越婢汤有姜、枣,重在健胃去停水,以适应口渴不欲饮,再加酸敛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石甘汤与越婢汤的合并证而烦热者。
【歌诀】文蛤汤证亦合方,麻杏石甘越婢汤。渴不欲饮烦热重,文蛤酸敛理应当。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呕吐眵下利病》第19条: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解读〗本条文有问题,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岂有再用文蛤汤发汗之理?文蛤汤当是文蛤散之误。《伤寒论》五苓散条有“服文蛤散”之句,按其证应是文蛤汤。可能由于编写错乱,宜更正之。另录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汤);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解读〗太阳病,本当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潠其面,或灌其身,则邪热被冷水所却而不得去,虽暂觉轻快,但不久更烦热。由于水热相击,肉上粟起(起鸡皮疙瘩),里有热故意欲饮,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给服文蛤汤先以解表,若服后烦热不差者,为水停不行的关系,故与五苓散治之。本条所述当是文蛤汤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麻杏石甘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口渴不欲饮而烦热明显者。
9.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去节)、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强人服—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方解〗于小青龙汤加石膏,故治小青龙汤证而有烦热的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解读〗咳喘脉浮,此为心下有水气而表不解的小青龙汤方证。所不同者,只多上气烦躁之证,呈太阳合并阳明证,故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按〗由本条可知,所谓肺胀,是除外邪内饮还必兼有热壅气逆的证候,以咳而上气且烦躁为主要特征。上气者,即气冲逆上而不下的症状。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青龙汤方证兼烦躁者。本方证多见于急、慢性咳喘。如治验:王某,女性,31岁,病历号102132,1964年12月12日初诊。感冒后引起咳喘已半个月,经服汤药,咳喘向愈,但前天又受凉致咳喘加重,吐白痰多,头痛恶寒,时胸闷心烦,口干不思饮,苔白根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热壅于上,治以解表化饮兼清热除烦,予以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3剂咳喘减轻,继加减服4剂症已。
10.风引汤方证
风引汤方: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源云:“脚气宜风引汤”。〖方解〗本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变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原治津液伤表虚饮逆致躁烦惊悸,加入寒水石、滑石、石膏、大黄清里热,又加赤白石脂、紫石英、干姜温下固涩,因治津液更虚呈太阳阳明合病的惊痫瘈疭。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风引汤,除热瘫痫。〖解读〗参见《中国汤液经方》第8页:此亦林亿等所附。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下热清里之品,除热以治惊痫可信,但与中风病无关。又本方非常类似长沙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的第一方(见《中国汤液经方》第8页),用于破伤风引起惊痫瘈疭可能有效。因此名为风引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凡热性脑病惊风、抽搐、惊痫,现太阳阳明合病证者宜用之。
11.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方:麻黄(去节)二两,连翘(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姜(切)二两,生梓白皮(切)一升,甘草(炙)二两。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方解〗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太阳阳明合病而发黄者。方中生梓白皮苦寒清热,可用桑白皮代之。
【歌诀】麻黄连翘赤小豆,姜枣草杏白皮凑。表实湿热身发黄,发汗祛湿表里瘳。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解读〗伤寒,指表实无汗之证,热不得外越,合湿瘀于里,而呈太阳阳明并病,郁久则多出现身发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上的辨证要点:表实无汗而里热明显,或身黄、目黄,或身痒黄疸初作,若表实无汗、形似伤寒者,宜本方,若表虚汗出、形似中风者,宜桂枝加黄芪。但表证已罢,当依证选用适方治之。又本方对皮肤湿疹、瘙痒,适证应用也多有良效。如治验: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予以麻黄连翅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3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12.白虎加桂枝汤方证
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方解〗本方即白虎汤再加桂枝,实即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的合方,故治两方的合并证,即太阳阳明合病证。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疟病》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解读〗身无寒但热,为热在里。骨节疼痛、时呕,为邪在表。白虎加桂枝汤为阳明里热兼有骨节疼烦等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炎、感冒、疟疾等病。
13.竹皮大丸方证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方解〗本方以桂枝甘草汤加大枣解太阳之表,降冲下气而平呕逆,而重用甘草以益气,又用竹茹,伍以石膏、白薇清阳明里热以解烦乱,故为两解表里之剂。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9条: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解读〗妇人乳中虚,是泛指新产不久,密室乳子时期,汗多津伤、气血未复,由于有病生热,因而更感体虚,虽亦呈太阳阳明合病证,但与产后容易出现的大便难阳明里实相对而言为里虚、中虚。烦乱、呕逆是因热壅于里且逆于上。因此,这里的乳中虚,不是真正的虚热,而是太阳阳明合病之热。治疗这种热烦,须用安中益气的竹皮大丸。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考】本方证的辨证要点:产后呕逆、心烦、大便不难者。产后血虚易生病,治疗要看具体证候表现。烦乱呕逆是阳明里热上逆,故用清降阳明里热的本方治疗。如是阳明里实热或有痉发生者,则不能用本方。
14.木防己汤方证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四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方解〗木防己逐水饮,佐人参以治心下痞硬,桂枝以治气上冲,石膏解烦渴而主喘满,故治水饮、其人喘满、心下痞硬而烦渴欲饮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解读〗支饮,即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等的证候而言。水饮自心下逆迫于膈因谓为膈间支饮,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满。胃虚饮聚,故心下痞坚。面色黧黑,为病水之征。其脉沉紧,为里饮之应。审证与脉,明系水饮为患,宜以木防己汤主之。医不详审查,妄施吐下,故数十日而不愈,其症状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汤主之。若服后喘满解,按之心下已虚软者,则病即当愈;若按之心下仍坚实者,三日后喘满复发,再与本方而不愈者,则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喘满、心下痞坚烦渴渴者。本方证很似久咳喘出现的肺心病而见肝脾大症。又适用于心脏病胸闷、心悸无面色黧黑、心下痞坚者。对水饮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也有效,如治验:辛某,男性,36岁,首都机场木工,初诊日期1965年6月16日。右手臂颤抖三四年,左手、腿亦有轻微颤抖,不能持物,每用力则颤动而酸痛,自觉精神紧张,时有心悸、怔忡不安,心下痞满,口渴思饮。曾以养血息风,养肝柔筋等法及针灸治疗不效。苔白,脉右弦,左沉弦。证属心下停饮、郁而化热,痰阻滞经络,治以温中化饮,兼清标热,予以木防己汤:木防己12克,生石膏4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龙牡各15克。结果:上药服6剂,心悸好转,继服3个月手颤抖好转。
15.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证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方解〗茯苓利小便,芒硝除坚满,于木防己汤去石膏加此二味,故治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而烦渴者。
【解读仲景论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解读〗见木防己汤方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木防己汤证心下痞坚甚、二便不利者。
16.厚朴七物汤方证
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甘草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方解〗本方即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太阳阳明并病而现两方合并证者。
【歌诀】厚朴七物亦合方,二阳合病用之良。桂枝去芍合三物,去满去热好商量。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解读〗脉浮而数为病在表,腹满为在里,发热为表里共有证,此亦太阳阳明合病或并病之属,故宜厚朴七物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发热,脉浮,腹满,大便干结者。外感热未尽而出现腹满,可考虑用本方。发热脉浮数而不恶寒,已属可下证,因腹满,尤其上腹满时,可用本方。本条可与“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互参(见抵当汤条)。
17.厚朴麻黄汤方证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此亦是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剂,故主治亦相近似。加朴、杏去桂、芍,则偏于治喘满,但用大量小麦,养正则有余,逐水则不足,故不能治溢饮。
【歌诀】厚朴麻黄小青龙,桂芍去麦膏杏从。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解读〗咳而脉浮者,为病在表,亦是咳而上气之类的证候,当有喘满、短气等里热实证,此为太阳阳明合病,故以厚朴麻黄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见胸满、短气者。此述脉而无证,过于简略,临证应以外邪内饮、咳逆喘满而里实满者用之为妥。
18.土瓜根散方证(阴?肿亦主之)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钱。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方解〗土瓜根为一寒性祛瘀利尿药,而有治痈肿作用。与?虫合用祛瘀消肿,复以桂枝芍药调荣卫解外,并治腹满痛,故本方治里热挟瘀而腹满痛者。原方后注:阴?肿亦主之,阴?即阴囊肿大,妇人阴肿痛亦属之。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0条: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解读〗经水不利,宜作经水不调解。瘀血结少腹,故少腹满且痛。带下经水不利而少腹满痛者,当知有瘀血。经一月再见者为多热,故宜土瓜根散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妇人经血不调,多热者提前,多寒者延后,本方适宜多热者。又土瓜根药用不详,《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只载土瓜、土瓜狼毒2种,具体是现今什么药,待考。(《张氏医通》:土瓜根,黄瓜根也。《金匮玉函经二注》:土瓜根者,能通月水,消瘀血,生津液,津生则化血也。)
19.桂枝加芍药汤方证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方解〗在桂枝汤方加量芍药,意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作用,故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而腹挛痛明显者。
【歌诀】桂枝加芍为建中,表里并病腹满痛。芍药加倍为缓急,虚劳里急常为宗。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0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解读〗对本条的理解值得探讨,胡老最终的解释为: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的腹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而呈为表里并病,是阳证而不是阴证。即把“腹满时痛”做为芍药和大黄的共同适应证看待。我们通过临床应用,并结合分析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等方证,认为芍药主在补血生津,功在补虚,因此对本条做如下解: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误下伤津、伤血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腹满时痛是太阴病常见的证候,因称属太阴也。但此腹满时痛,是由于太阳病误下,邪热内陷津血虚而太阳表证不解,呈为表里并病,即太阳阳明并病,重在血虚腹肌不和,故以桂枝汤以解外,更加芍药以治腹满痛。即本条的前半段、腹满时痛者,是太阳阳明并病,因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后半段大实痛者,是太阳阳明并病重证,因用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讨论归经】根据胡老的注解,加芍药主在治阳明里热,故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腹拘急而满痛者。桂枝汤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强缓中止痛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如治验例:刘某,男,30岁,1966年3月18日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予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5剂,胃脘痛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子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又后世常加当归,即当归建中汤,是增加温中补血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凡腹痛伴见太阳表虚证,而里实不明显者,可选用本方。
20.桂枝加大黄汤方证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药汤再加攻下的大黄,故治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大便不通者。
【歌诀】方名桂枝加大黄,本于桂枝加芍汤。虽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实加大黄。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解读〗本方证与桂枝加芍药汤方证在一起论述,正是说明表里合病的腹痛有实有虚。前已论述里虚腹痛,今对大实痛加以说明:大实痛是承腹满时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血虚腹肌拘急所致,太阳太阴合病病主在表,故治疗用桂枝汤增加芍药量即可。若病已陷于里,里实、腹满痛甚,仲景则以大实痛称之,即呈太阳阳明并病的里证,故治疗须加大黄攻下里实。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太阳中风又见阳明里实证者。腹痛是临床常见症,可发于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肝胆病、腹部手术后遗症等。凡腹痛大便不通里实明显、外见桂枝汤证者,即可用本方。感冒常见本方证,如治验例:赖某,男,56岁。感冒发热1周,经用西药治疗热退,近3天左腹刺痛、腹胀,时轻时重,服用阿托品痛缓不明显,伴见头微痛、汗出、恶风,大便3日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腻,脉沉弦细,左尺弦滑。证属太阳阳明并病,表虚挟瘀,予以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大黄6克。结果:上药服1剂,大便行2次,左腹痛减,去大黄又服2剂,头痛、汗出、恶风悉除。
21.防己地黄汤方证
防己地黄汤方: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方解〗桂枝、防风、甘草辛温解表,防己苦辛平,治“寒热诸痫”。生地黄量独重,用于养血清热、止妄行独语不休。可知本方用于血虚里热重而表热轻者,即太阳阳明合病兼血虚血瘀证。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解读〗用小量桂枝、防风、甘草解外,重用生地黄解烦行瘀以治癫痫、惊狂之疾,可信。〖按〗《千金》第十四卷风眩门载此方,与以上记载相似。此方是否为仲景方,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多认为此亦宋人所附。
【讨论归经】由方药组成和适应证可知,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22.茵陈五苓散方证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方解〗茵陈用量倍于五苓,可知重在以茵陈清热祛黄,而以五苓解表同时利饮,即本方用于外邪里饮而同时里热明显的黄疸。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8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解读〗黄疸以里湿热的茵陈蒿汤证多见,若黄疸病兼见表证,出现五苓散证(头痛、汗出、便不利等),同时里热明显者,可在五苓散基础上加入茵陈治之。黄疸里热多重,故茵陈蒿汤中聚清热祛黄药多味,而五苓散中只加一味茵陈,故其用量较大。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黄疸见外邪里饮者可选用本方。
二、少阳阳明病类方证
1.大柴胡汤方证
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少阳阳明并病而见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夏芩枳芍枣生姜。病传少阳兼阳明,胸胁满痛不用慌。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解读〗太阳病十多天,已有内传少阳的柴胡证,治当和解,忌下,但医者反二三次误用下法,致病不解。如果四五天后仍见有柴胡证,可先给服小柴胡汤。若还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病已并于里,呈少阳阳明并证的大柴胡汤方证,治宜和解少阳同时下阳明里热。〖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解读〗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而且出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症,这种情况宜用大柴胡汤治疗。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解读〗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解读〗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半表半里证的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心下痞硬、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证,宜记。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从治发热呕吐、下利来看,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外感表解而热不退,有柴胡汤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1患者,住某医院高热50日,西医用尽退热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予以本方1剂热退,3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胡老把本方用于治喘,使后学叹为观止,今附1例治验:康某,男性,36岁,病历号143153,1964年4月29日初诊。3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在东北久治不效而来京求治。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又来京求治,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汤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2剂,诸症减轻。3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服3剂遂愈。19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2年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发哮喘。
2.柴胡加芒硝汤方证
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半夏(本云五枚,洗)二十铢,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一两,大枣(擘)四枚,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方解〗于小柴胡汤加除热通便的芒硝,故治少阳阳明并病的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解读〗胸胁满而呕,属少阳;日晡所发潮热,属阳明。可见这是少阳阳明并病,当用大柴胡汤,但给服大柴胡汤和下,而不得利,今其人反微利者,究其原因,是医者以其他丸药缓下,所以证未解,而反下利。虽仍潮热,里实未去,但在下后,续有微利,大柴胡汤已非所宜,宜先用小柴胡汤以解阳明之外证,而后再与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这里应注意,对阳明病说,则少阳病为外,先宜小柴胡汤解外者,即指胸胁满而呕的少阳病,不要以为是指太阳表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临床常见于感冒、胃肠病等,也用于冠心病,如治验案:李某,男,65岁,病历号95114,1965年5月24日初诊。左胸不适,灼热感,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经住院治疗1个月,度过危险期,但胸闷等症状不见好转,因请中医会诊。近症:左胸灼热,憋气,时头胀,寒热往来,口腔上部肿痛,心下痞满,口苦咽干,纳差,大便干结,失眠,苔黄,脉弦细。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芒硝汤的适应证: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芒硝15克(分冲),栀子10克。结果:上药服6剂,诸症好转。因感冒咳嗽来诊,与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治之遂安。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半,大枣(擘)六枚。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治气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少阳阳明并病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
【歌诀】柴胡加龙骨牡蛎,除草桂苓铅黄立。小柴胡汤心冲悸,烦惊不安便不利。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解读〗伤寒八九日,病已传少阳,医者误用下法,症见胸满,则知柴胡证还未罢。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胃不和,邪热扰神明故谵语。水气外溢,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治疗应用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同时利湿清热、安神镇惊,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按〗《伤寒论》少阳篇有“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所述为误下少阳柴胡证甚明。又由于烦惊谵语之治,则本方有用于精神不安、狂痫病的机会。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本方证常见于神经官能症,如治验: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年10月18日初诊。原有肝大、肝功能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饮冷,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2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而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二阳,佐以安神定志,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大枣3枚,生铁落15克。结果:服3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继服9剂,精神基本好转。
三、正阳阳明病类方证
1.瓜蒂散方证
瓜蒂散方: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上二味,个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家,不可与瓜蒂散。〖方解〗瓜蒂苦寒,祛湿除热而有催吐的作用,与赤小豆协力以逐湿热,饮之以香豉汁更有助于涌吐也。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宿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解读〗病如桂枝证,即指寸脉微浮、气上冲喉咽而言,但头不痛,项不强则知非桂枝汤证。病实于上,故胸中痞硬,而脉亦应之寸微浮。气上喉咽不得息,乃病有欲上越之机,与桂枝汤证的气上冲亦形似而实非。胸中有寒,是说胸中有寒水之毒,不是虚寒之寒,故宜以寒性的催吐药如本方者吐之。〖按〗胸中,是指病位在胃之上,亦即里之上,也本方证在《金匮》所称的上脘。从今之临床观察,水毒、痰饮实际在胃,但当感觉在胃之上时,才可用吐法。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解读〗里有寒饮,初患少阴表证,很易传里而呈阳明病里实证,其特点是:始得之,而手足寒脉弦迟,以里有饮,其人饮食入口则吐,不饮食则亦心中温温欲吐,但又不能吐,显然是病有自里上越之机,肯定此为胸中实,气机受阻使手足寒、脉弦迟,而呈少阴病的外观,却为里饮壅于胃上的里实证,故当顺其势以本方吐之,不可用下法。若其人只干呕,既不饮食入口则吐,亦无心中温温欲吐、但又不能吐者,则确为里虚有寒饮,慎不可吐之,而宜以四逆汤温之。〖按〗此述四逆汤证与本方证的鉴别法,甚重要,须知。
《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解读〗邪结在胸中,血气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紧。邪自里以上迫,故心下满且烦、饥而不能食,此病在胸中,即在胃上,当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解读〗胃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中医谓心下部(即剑突下)为中脘,此以上为上脘,此以下为下脘。宿食当下之,但逆迫于上脘、心下逆满,而有欲吐之情者,当吐之,宜瓜蒂散。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脘满闷、欲吐而不能吐者。仲景书中吐剂只此一方,而具体论治亦只此数条,但于吐法中更可清楚地看到,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若胸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若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者,皆为本方应用的要证,实际也是胃家实,邪实在上的阳明病。这些都是机体驱赶病邪于胸中,欲吐出的一种病理反应。
2.一物瓜蒂汤方证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上挫,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温服。〖方解〗瓜蒂苦寒,《神农本草经》认为:“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哕逆上气,及食诸果病者,胸腹中皆吐下之”。可知为一逐水除热之药,少量服之祛湿除热不致吐,故本方主在治暑热湿。瓜蒂散服用末,同时用香豉则起催吐作用;一物瓜蒂汤煎服不用散,且不用香豉,只除热利水,无催吐作用。可见配伍和服法对药物作用有重大影响。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解读〗身热而脉微弱为中暍,身疼重为湿,这是因夏季伤于冷水,使汗不得出、留于皮中所致,宜用一物瓜蒂汤治疗。〖按〗过饮冷水或以凉水浇身,《本经》所谓“食诸果病”,皆所谓伤于冷水。夏热中人,汗得出而热得解,原可不病,若伤于冷水,使汗不得畅出于体外、停滞皮中,反致热郁难解,则易患暑湿之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身痛,身重,身热、脉微弱者。一些注家据瓜蒂主吐,认为本条是错出。我们认为少量瓜蒂煎服,同时不服用香豉,则只除湿热而不致吐,《本经》谓“主头身四肢浮肿”,可知有利湿消肿作用。仅作上解,有待进一步探讨。
3.白虎汤方证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二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石膏、知母除热止烦,甘草、粳米安中养正。本方是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的良法。〖按〗世人皆知石膏性寒,但石膏质量重,溶解于水的成分有限,若不大量用则无效。《神农本草经》谓为微寒即由于此。
【歌诀】白虎汤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熬。汗出身热又烦躁,清阳明热功劳高。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解读〗《金匮玉函经》于此条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王叔和注语亦谓:“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可见本条为文是有问题的。若就表热里寒的证候看,则宜白通汤。不过表热里寒,脉不应浮滑。若就脉浮滑而言,则宜白虎汤,但又不应有表热里寒之证。此其中必有错简,待考。(会通本: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解读〗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不光泽。腹满、谵语、遗尿为热盛于里已影响了神志。身重难以转侧,外复多湿;口不仁、面垢热在少阳,故称之为三阳合病;热盛于里则不可发汗,若发汗则必益甚其谵语;里虽热但不实,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虚其里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是说本方证有自汗,则宜白虎汤主之。〖按〗这里所说的三阳合病,实即热盛于里的阳明病,不过里还不实,因外又有郁湿,外郁之湿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里热盛猛则汗自出,故以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解读〗脉滑主里热,故脉滑而厥,知为里有热的热厥,宜以白虎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本方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可用于一般常见热性病如感冒、肺炎、中暑等,也用于急性传染病、瘟疫(如疟疾、伤寒、斑疹伤寒、乙型脑炎等)。2003年闹非典型性肺炎(SARS)时,有人明知白虎汤可治疗乙脑,但仍认为《伤寒论》只能治疗伤寒,而未能治温病,吴又可的《瘟疫论》才治疗瘟病……。这是没读懂《伤寒论》的缘故,同时也说明,白虎汤并不是治疗乙脑的专用方,当出现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等证时,应适证应用,此时再用白虎汤当然是错误的。本方用于热性淋巴肿大有良效,如治验:冯某,女性,25岁,门诊病例,1967年7月20日初诊。高热已20余日,曾在好几家医院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因颈部两侧淋巴结肿大,故多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核。因高热不退,经人介绍来求诊治。望其面黄无华,消瘦,自汗出,不恶寒,自感乏力,身重,昨晚体温39.7℃,苔薄少,舌质红绛,脉滑数。证属阳明里外皆热,津液大伤,治以清热救里,予以白虎汤加味:生石膏90克,知母18克,粳米30克,炙甘草6克,生地黄24克,麦冬24克,生牡蛎15克。结果:上药服6剂,热降为38℃左右,但晚上偶有39℃。因出现恶心、纳差、喜凉,喜吃西瓜,故改服小柴胡加石膏汤(生石膏每用60~90克),药后热平,诸症消,共服11剂,颈部淋巴结亦全消失。
4.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本方即白虎汤再加人参。因原是白虎汤证,热盛津液耗损较甚,以至渴欲饮水,因加人参安中养胃以滋液。
【歌诀】白虎加人参汤方,热盛汗出津液伤。石膏重清里外热,口渴才用参补偿。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解读〗服桂枝汤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则病必不除。由于大量亡失体液,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盛津虚的反应,这种情况只用白虎汤清热,津液不能复生,则口渴不除,惟有用人参补胃,胃气健津液才能生,口渴才能解,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解读〗《脉经》、《千金方》均于伤寒后无“病”字,可从。伤寒法当发汗,误施吐下,津液大伤,邪变内陷,因致热结于里。但时时恶风,则外邪还不了了,故谓为表里俱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为津虚热盛之候。欲饮水数升,更见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解读〗无大热,指身热不大,并不是说无热。口燥渴、心烦为热盛伤津之症。里热甚者,则背反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按〗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而身蒸蒸发潮热,为可下的证候。无大热,是说身热虽然未至潮热之大,故宜用石膏以清热,而不宜承气辈以攻实。又热盛于里者,亦常有恶风寒的自觉证,上条的时时恶风和本条的背微恶寒均属类似证。
《伤寒论》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解读〗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若表不解者,为麻黄汤证,当然不可与白虎汤,尤其加人参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饮水,并确知其无表证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按〗由本条的说明,可见以上两条的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均非表不解的证候甚明。
《伤寒论》第222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解读〗此亦表里俱热的三阳合病。脉浮紧属太阳,咽燥口苦属少阳,腹满而喘以下概属阳明。由于阳明的证候独显,因以阳明病冒之。不过身重为有湿郁,里虽热而未实,乃白虎汤证,而不可汗下,若误发其汗,重亡津液,则胃中干、大便硬,其人必烦躁心乱而谵语。若烧针使汗更属逆治,因火助热,其人必惊惧烦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实,必因误下而空虚,则客热邪气乘其虚上动于膈。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为虚热上犯之证,宜栀子豉汤主之。若下之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则热仍盛而津已虚,故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下之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热不除之证,故宜猪芩汤主之。〖按〗此与白虎汤条的三阳合病,均属表里俱热的温病,只宜白虎汤辈以清热,汗下烧针俱属逆治。本条虽亦论及发汗和烧针误治后的变证,但重点在误下,因其形近阳明病的里实证,医者最易弄错,故于前两者均未出方。不过误下后的变证,亦不只限于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三者而已,由于此三者均主烦热,为示其应用的鉴别法,因并出此。概言之,栀子豉汤证以烦为主,突出的反应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虽均渴欲饮水,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渴,由于热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猪苓汤证之渴,由于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不难区别。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解读〗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状有似表热证,故以太阳中热者冒者。其实身热汗自出,纯属里热。恶寒是因热极汗大泄、腠理开的关系。热盛津伤而致口渴,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这种看法不十分确切,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只见口不仁,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渴的要药。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症状。如治验:刘某,女性,50岁,病历号66635,1965年7月10日初诊。因天热汗出,晚上睡着后受凉,昨天早起即感两腿酸痛、头晕身重、口渴无汗,自服APC 1片,1小时后大汗不止,而仍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脉滑数。证属阳明病热盛津伤,治以清热生津,予以白虎加人参汤: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晒白人参9克。结果:服1剂汗止、渴减、热退,再1剂诸症已。(仲景时人参为上党人参,性微寒,因滥采而于明代绝迹,东北人参取而代之,其生晒者性微寒。)
5.调胃承气汤方证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温服之。〖方解〗此于大承气汤去消胀行气的枳实、厚朴,而加安中缓急的甘草,既不足以消胀去满,又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方中大黄、芒硝攻实下热,甘草安中缓急,故治胃不和、发潮热而大便不通者。
【歌诀】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解读〗伤寒脉浮,治应发汗,今见自汗出、小便数、心烦,为津液虚于外和内,而呈阳明内结的情况。脚挛急,已是津液虚竭的明徵,故此时见微恶寒、脉浮等症,表还未解,亦不可用桂枝汤再攻其表,若与之则重亡津液,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是因津伤激动里饮,故宜用甘草干姜汤缓急逐饮以止烦逆,所谓以复其阳,是指用甘草干姜汤调理胃气以恢复失去的津液。若厥愈足温,再给以芍药甘草汤亦重在和中,津血恢复正常,则脚活动正常。若见胃气不和而谵语证候,这是阳明里热,则用小剂量调胃承气汤,使胃气和则愈。〖按〗本条冠以伤寒,并在太阳篇讲述,有其重要意义:一者,疾病发展规律是由表及里,病不愈则传里;二者,不论正确治疗和错误治疗,汗出伤津即有可能导致阳明内结,而调胃承气汤方证是其常见的腑实证,也即阳明腑证较轻者。
《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解读〗发汗表解身和,则不应发热或恶寒。若无热而恶寒者,是已陷于阴虚证(?);若不恶寒但热者,则已传为里实的阳明病,此当和其胃气,即清阳明里热,宜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解读〗脉浮取以候卫,沉取以候营,浮沉无所偏胜即脉阴阳俱停(会通本:“脉阴阳俱微”。联系后句“但阳脉微者”、“但阴脉微者”,则“停”字为误也),乃营卫自调之象。太阳病虽还未解,但脉阴阳俱停,阴阳自和可知,法当振慄汗出而自解。但阳脉微者,即脉浮而较微者,为卫不和于外,应责在表,故宜先汗出而解(言外宜桂枝以发汗)。但阴脉微者,即脉沉而较微者,为营不和于内,应责在里,故须下之而解,宜调胃承气汤。〖按〗太阳病不解,暗示经过汗、吐、下等治疗而病还不解之意。《伤寒论》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和者必自愈”。脉阴阳俱停,即阴阳自和的脉应。必先振慄汗出而解,即自愈前的战汗,所谓瞑眩者是也。阳脉微者,即浮而弱之脉,阴脉微者,即沉而弱之脉。《金匮要略》曰:“卫缓则为中风,营缓则为亡血”。与此阳微阴微的脉法同,亡血由于胃中燥,与调胃承气汤亦下热救阴之治。
又关于脉阴阳俱停,一些注家作停止解,或脉隐伏不出,诊之不得解,不妥。脉伏至诊不到,还是太阳病吗?能汗出而解吗?值得商讨。
《伤寒论》第105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解读〗过经,指病已由太阳过入阳明的意思。伤寒已十三日不解,则传入阳明而谵语,此里有热也,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小便利者,则大便当硬,今反下利,而脉调和者,当是医以丸药下之非法的治疗所致。若转变为太阴病自下利者,则脉当微厥,但今脉反和,此非自下利,而是丸药所致甚明,虽下利还谵语,而脉调和,肯定是里实未去也,故仍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解读〗温与愠古通用,温温即烦恼之意。太阳病十余日,病已去表内传。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而胸中痛,颇似少阳柴胡证,但柴胡证当胸满大便不溏,今大便反溏而腹微满,知非柴胡证。若先此时服过极吐下药,因使胃不和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则属里虚不可与之。但欲呕、胸中痛、大便微溏,而非柴胡证,心下温温欲吐,为吐后胃不和的内烦证。故知非柴胡证,而是由于极吐下所致。〖按〗极吐下药,暗示为剧烈吐下的巴豆剂,是古代常用治剂。吐后胃不和,少与调胃承气汤即治,须知。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解读〗阳明病未经吐下而心烦者,则属实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解读〗太阳病三日,虽发汗而病不解,且反蒸蒸发热者,此热属胃阳明里热,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论》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解读〗吐后腹胀满,因吐而胃不和也,仍属阳明里热,可与调胃承气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见腹实证,心烦或谵语、发热者。常见于外感热病各个阶段,以及不合理的乱服药,造成里实热出现本方证。如治验:刘某,女性,27岁,病历号161328,1965年6月4日初诊。发热头痛1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3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予以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结果:上药服1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临床要注意:三承气汤虽均属阳明病的泻下剂,但调胃承气汤长于下热,而治满不足;小承气汤长于治满,而下热不足;大承气汤既下热又除满。
6.小承气汤方证
小承气汤方: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炙,大者)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方解〗本方是大承气汤去芒硝,又减厚朴量组成。既去攻坚除热的芒硝,又减量消胀行气的厚朴,虽亦属里实的下剂,但较大承气汤则显有不及,故谓之小承气汤。
【歌诀】小承气本大承气,减厚朴量芒硝去。虽属里实之下剂,大承气汤怎敢比。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解读〗潮热,即蒸蒸发热,言其热如潮,势甚汹涌之意。身重,为湿郁于体表的表现。短气,为心下有微饮。腹满而喘,为里实满上压胸膈致呼吸困难。为便于理解,分解如下: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见脉迟,并见汗出不恶寒,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有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等表里虚实交错互见之证,言外之意,此为白虎汤方证,未见阳明腑证当然不可议下。②若汗出不恶寒,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由于里实,气血受阻的结果,乃可肯定为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濈然汗出),更属大便成硬的证候,即宜以大承气汤主之。③若汗出虽多,但只微发热,并还恶寒者,脉迟亦为表虚之应,为外未解也,可先与桂枝汤治之,自在言外。④虽发热不恶寒,但其热不潮,则里还未实,则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即使腹大满、腹满而喘、大便不通者,亦只可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勿使之大泄下。〖按〗水火不相容,热亦火之属,热盛于里,势必迫使津液外越,阳明病法多汗出,其故即在于此。表有湿则身重,里有微饮则短气,此热未至极,里还不实甚明,虽腹满而喘,亦正是表里虚实交错互见征象,此时哪能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但里实极者,则气血受阻,而脉亦迟,所以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明含有不可攻的否定语气。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即据以上脉证推知其不可攻的证候,后之大承气汤主之,此当除外甚明。历来注家大多连续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腹满而喘纳入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此实大错。试观书中有关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后之(219、220)两条所述与此相似,但均禁下,更属可证。古文词意曲折,不易理解,故不避词费细释如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00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解读〗燥屎,即硬便。转矢气,即放屁。阳明病发潮热,已为里实可下之候,若再见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攻之,但大便不硬者,则不可攻之。假使不大便已六七日,欲知其有无燥屎,可先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不大便、但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与大承气汤攻之。若不转矢气者,必下先硬后溏的大便,则不可与大承气汤攻之。若不经此试而误以大承气汤攻之,则证轻药过,势必大伤中气,必致腹满而不能食。欲饮水者,亦必因胃中虚冷,与水则哕也。试服小承气汤,即下初硬后溏的大便,里已不实,潮热当解,若其后又复潮热者,此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仍宜以小承气汤和其胃,服后转矢气而大便不通者,则可与大承气汤,不转矢气者,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之。〖按〗阳明病发潮热,原则上为表解里实之候,是可以议下的,但用什么方药下之,还必须进一步细辨方药的适应证。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更有大便硬证候者,即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即大便成硬的一候,而本条所述并无大便硬的明确特征,但六七日不大便,惟恐其大便硬,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潮热而大便先干后溏者,为小承气汤方证,若施于大便硬的大承气汤证,只能使其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乃最妥当不过。故于大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视为定法,虽云试之,实即治之也。
《伤寒论》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解读〗阳明病,因其人多汗,使津液大量外出,胃中水分被夺则必燥,大便因硬,硬则谵语,宜小承气主之。若一服谵语止,即不要再服。〖按〗此只由于汗出多,则使胃中燥、大便硬而谵语,既不发热,更无潮热,故不宜大承气汤而宜本方。宜与大承气汤条互参细研。
《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解读〗前于大承气条,有“阳明谵语、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主之”;又有“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本条所述无论证或脉,均宜大承气汤甚明,而谓小承气汤主之,已属可疑,而因与承气汤一升以下条文,尤其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错乱,故置之待考,不释。(会通本分为前后相连两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论》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解读〗吐下、发汗均足以亡失津液,胃中干,故微烦。而小便数,易使胃肠枯燥,因致大便硬结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和其胃即愈。〖按〗此亦由于津液亡失而致大便硬,里热不剧,故只微烦而无谵语,虽小便数,屎成硬,亦不宜大承气汤猛攻,而宜本方和之使愈。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解读〗得病二三日,脉弱者,外欲解也。无太阳证,则表已罢,无柴胡证,则未传少阳;烦躁、心下硬者,阳明内结也。但以脉弱,当虑其虚,至四五日,虽能食,显然有热,亦只可少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稍安其烦躁,即令小安,再行观察,至六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为里当有燥屎,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而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似有燥屎,但必初头硬后必溏,屎未定成硬,攻之必溏泻不止,必须待其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按〗本条的脉弱知前条的脉迟,均属不及的一类脉,阳明病见之,必须细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心下硬,更当虑其胃虚,攻之有下利不止则死之诫,即有一二实候,亦不可妄试攻下。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微和其胃,至六日再与一升,用药何等谨慎,四五日、五六日、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治大病难,治疑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四五日至六日虽无不大便的明文,然据不大便六七日一语,则四五日至五六日亦未大便甚明,古文简练,须细玩味。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1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解读〗谵语为里实燥屎之候,下利而谵语,故肯定为有燥屎,宜小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一):《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解读〗胃气不得行于下,而逆于上则哕;里有燥屎则谵语。这是因为大便不通而使哕数,故宜小承气汤治之。〖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7条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本条所述即属后之不利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硬而无潮热者。大黄泻下通便作用明显,但个体差异很大,尤其对燥结较重者难得通下,必用芒硝软坚。因此本方适用于腹胀、大便不通不久者。
7.大承气汤方证
大承气汤方: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上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方解〗大黄攻下,芒硝软坚,两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歌诀】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黄。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解读〗见前小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解读〗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证,故阳明病潮热,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试服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矢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用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下初头硬后必溏的大便,这种情况是不可用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而误用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胃气虚饮水则不受而哕。其后发热者,是说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这种情况必大便又硬而少,仍宜用小承气汤以和之。当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按〗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的证候,但用什么药攻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确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是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大承气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故遇到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给服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从,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通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解读〗太阳伤寒,治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邪热乘吐下之虚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10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外已解,当然可攻里。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之甚者。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为大承气汤证。证之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即捻衣襟、摸床沿。惕而不安,即无故恐惧而不安。此皆意识模糊、生机欲息的形象。气将脱则微喘,精欲竭则直视。脉弦属太过主实,故还可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而望生。脉涩,属不及、主血少,邪实正虚,已难于攻治,故不免于死。若上述之轻微者,只发潮热而谵语,则无关于生死大事。不过里实热结,宜攻而已,大承气汤主之。若服后得快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解读〗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有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解读〗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证。此为风也,是说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虚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等,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按〗汗越于外,则津液竭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解读〗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而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解读〗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憹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塘,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按〗心中懊憹而烦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解读〗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欲行暂止则痛与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证,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解读〗见桂枝汤方证条。〖按〗此只日哺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亦正其时。医家不但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解读〗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宜大承气汤再下之。〖按〗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解读〗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证候,因断言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濂;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解读〗见前小承气汤方证。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目中不了了,是说视物不清的意思。睛不和,是说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明显的表证和里证,而只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猛剧,治疗稍缓将危胜命,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按〗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气欲竭的险恶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阳明病,若见发热而汗多不止者,这是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宜急下热以救津,如稍有迟缓则不能救急,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按〗以上3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伤寒论》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脉滑而数,主里有实热,故下利脉滑数,当有宿食,宜以大承气汤下之。〖按〗古人以为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与少阳合病则呈木克土,故必下利。此和后之“脉不负”以下一段文字,均属五行推理,这里从略。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已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郑钦安:按少阴病,而用至大承气汤者,以少阴为水脏,宜乎口咽润泽,今见口燥咽干,是少阴协火而旺之的候。火盛则阴亏,恐真阴为火灼尽,而命不永,故宜急下之以存阴。但此证只凭口燥咽干而定为急下,余每常见口燥咽干而不渴,舌尚润滑,小便清长,治之不外扶阳,阳气上升,则口燥咽干自愈。若此证,断为急下,务要察其口咽干而喜饮冷,气粗而蒸手,小便短赤痛,脉健有力,方可以主急下法,否则,断乎不可。)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必痛,此即《瘟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按〗以上所述常见于瘟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胡老亲身体验:年轻时,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已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汤得快下乃安。因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按〗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
队上3条,除自利清水1条外,其余2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解读〗口噤,即牙关紧闭;卧不着席,谓背弓反张,仰卧则背不着于席;齘齿,即上下齿相切意。热壅于里则胸满、津燥、筋急因致痉。口噤以下为痉之剧烈状,此可与大承气汤以下其热。〖按〗破伤风多见此证,宜注意。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解读〗脉浮大主热盛,而涩主血少。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宿食实于里则发热,荣卫源绝则血少,故脉应之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涩而微也,宿食当下,宜大承气汤。(舌尖部分色红少苔,为宿食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汤。〖解读〗脉数而滑者,为热实于里之应,故知此为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汤。〖解读〗下利一般多能食,里有宿食则不能食,里实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按〗噤口痢多由于有宿食者,宜注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下利而脉不微弱,三部皆平,为不虚偏实之候。按之心下坚,显系边流边结之证,故当急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脉迟主寒,但里实甚者则脉亦迟,今迟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热实甚明,故下利见此脉,则知为里实所致,实不去则利不止,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解读〗下利,虚人最甚,脉当微弱,今脉反滑,为里实之应,故谓当有所去,须下其实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解读〗此即所谓休息痢,因初病时未能驱尽病毒,故至时复发,当下尽其毒,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解读〗见小柴胡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解读〗产后七日,无太阳表证而少腹坚且痛,其为恶露结滞不去甚明,更审其人不大便、烦躁发热,尤其倍于日晡时,而脉微实不食,食则谵语,一派里实的证候,至夜即愈亦有别于一般的瘀证,以知为热实于里,因使恶露结于少腹而不去也,故宜大承气汤主之。〖按〗产后恶露不尽,一般不宜大承气汤,但由于热实而致恶露结而不去者,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关键所在,须辨方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实热大便难者。本方证可见于急、慢性病,如治验:孔某,男,42岁,迁西县中学体育教师。1976年11月3日初诊。平素无病,但地震后不久出现肝硬化腹水,听医生说要补充蛋白质,其妻煮1只鸡1次吃下,1周后大便不行,腹胀难忍,用开塞露不下,用生理盐水、肥皂水灌肠皆无效,出现肝昏迷。患者昏昏欲睡,时说胡话,舌苔黄腻中褐,脉沉弦滑。腹大如锅、按之痛。证属水食积聚成阳明里实热,热犯神明,治以急下阳明实热,予以大承气汤:大黄12克,枳实12克,厚朴18克,芒硝15克(分冲)。结果:患者服1煎,大便先干后溏,泻一大盆黑便,恶臭熏天,人即感清醒,腹如卸负重。后改服小柴胡合茵陈五苓散、茯苓饮等,嘱其喝鸡汤少吃肉,并多吃蔬菜水果,调理半年后腹水渐消。
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阳明腑实证的攻下竣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传为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传为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总结归纳不够。)
8.厚朴三物汤方证
厚朴三物(厚朴大黄汤)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以利为度。〖方解〗本方即小承气汤增厚朴、枳实的用量,故治小承气汤证而胀满较剧者。
【歌诀】厚朴三物小承气,里实腹痛胀满剧。增加厚朴枳实量,理气消满在通闭。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1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解读〗腹满痛,大便不通,宜厚朴三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6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解读〗厚朴大黄汤即厚朴三物汤的别名,支饮上迫而胸胀满者,厚朴三物汤主。〖按〗由本条所述,可见厚朴、枳实有驱除食毒和水毒的作用。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本方证与小承气汤证近似,大便不通腹胀腹满明显者,用本方。
9.大黄甘草汤方证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方解〗本方即调胃承气汤去芒硝而成。胃热上冲,食已即吐,苟非大黄急下以除上逆之邪,则津液悉随痰涎上涌,变证百出,故毫不以苦寒伤犯中州为虑,而以大黄以下胃热、降逆气,甘草以和胃气使胃气和而吐止。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7条: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解读〗大便不利,胃气不下降,胃热上壅,故食已即吐,宜大黄甘草汤主之。大黄攻下,甘草缓急,二药合用,故治大便难而急迫,胃肠热而燥结不明显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阳明病,大便难见呕逆者。急、慢性胃肠病,发热,出现呕吐、大便不畅者,可适证应用本方。
10.麻子仁丸方证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炙)半斤,大黄(去皮)一斤,厚朴(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方解〗本方是小承气加润下的麻仁、杏仁、芍药,和蜜为丸,安中缓下,使正不伤。
【歌诀】麻子仁丸小承气,杏仁芍药和蜂蜜。安中缓下不伤正,老年虚人常便秘。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解读〗趺阳为足阳明胃经之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液虚,小便数则耗伤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亦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运输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受到制约,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习惯性或老人便秘、虚入里有积滞而属里实热者可适证服用。如治验案:李某,男性,59岁,病历号61448,初诊日期1965年2月18日。感冒2周经服药治愈,惟胸胁闷满,纳差,大便干燥,三四日1行,苔白,脉弦细。肝下缘肋下1厘米轻微压痛。此属津虚阳明内结,予麻仁丸,早晚各1丸。结果:服1日大便即通,继服无所苦。
11.下於血汤方证
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熬,去足)二十枚。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猪肝。〖按〗“新血”应改为“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条文亦谓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可能传抄有误。(后6字会通本为:血下如豚肝愈。)〖方解〗?虫咸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可见为一有力的祛瘀药,并有治瘀血性腹痛的作用,合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腹痛而大便不通者。
【歌诀】下瘀血汤为蜜丸,酒煎下血如猪肝。大黄?虫并桃仁,里实腹痛血瘀顽。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条: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解读〗产后腹痛,多属于气血瘀滞,一般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如果服后不愈者,这是因为瘀血固着于脐下不去,宜以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血不利者,是说本方亦主经闭而腹痛者。〖按〗本方所主腹痛在脐下,而且非常敏感,甚则手不可近,宜注意。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胡老曾讲述以前治验:杨某,女性,30岁,北京解放前夕初诊。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灰黑,少腹硬满而痛,大便1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知其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血,予以下瘀血汤加味:大黄15克,桃仁10克,?虫6克,麝香少许。结果: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包在汤中一涮,仍留下次用。服1剂,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继服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加减,1个月后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12.桃核承气汤方证
桃仁承气汤方:桃仁(去皮尘)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方解〗本方是调胃承气汤加祛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证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按〗本方有桂枝甘草,合调胃承气汤,实为太阳阳明合病方证,条文中虽有“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说明,是说故本方证以阳明腑实证为主,这是明确的。胡希恕先生注解本方证时谓“本方用调胃承气汤攻里热,加入桃仁祛瘀血,桂枝降其上冲之秽恶之气”,气上冲实是表未全解,因用桂枝甘草治疗,故本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证。
【歌诀】桃核承气硝黄草,病在少腹上犯脑。调胃承气来加味,桂枝降逆治冲好。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解读〗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胀满之意。“结”即结实之意。少腹急结,是说自感小腹有硬结、胀满、疼痛。太阳病不解,常传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病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如治验:段某,女性,14岁,病历号173651,1965年10月4日初诊。于1964年3月月经初潮,但后来未再来潮。1966年4月23日发四肢抽搐、昏厥,近来发作频繁。每发作前厌食,右上腹痛、胸闷,当有气自腹向上冲时即发抽搐及昏厥,时伴呼吸急迫、大声喧喊,口苦便干,苔白腻,脉弦细。证属瘀血阻滞、郁久化热,治以祛瘀清热,予以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大黄6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芒硝10克(分冲)。结果:上药服3剂,右上腹痛、胸闷未作,抽搐也未发,据证改服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3个月诸症已,月经来潮。
13.大黄牡丹皮汤方证
大黄牡丹皮汤方:大黄四两,桃仁五十枚,牡丹皮一两,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方解〗大黄、芒硝伍以祛瘀除癥的桃仁、牡丹皮,和治痈肿有特能的冬瓜子,故治里实有瘀血或痈肿之病变者。
【歌诀】大黄牡丹皮汤俏,桃仁冬瓜加芒硝。里实瘀血有痈肿,祛瘀活血肿能消。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解读〗肠痈的患者,若小腹部有肿块,按之则感痛引尿道如淋病的样子,但小便正常,而时时发热自汗出,其非淋病可知。以热实于里,故常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者,即洒淅而恶寒,这是里有痈疮的特征。其脉迟紧者,为脓还未成,即可以本方下之,下后大便当有血。若脉洪数者,为脓已成,则不可以本方下之,言外当适证选用排脓的方药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床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热者。本条所述,很近似急性阑尾炎的证治,如治验: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4296,1965年6月25日初诊。右下腹痛4个月。在某医院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但不久复发,继服中药治疗2个多月仍未痊愈,经人介绍而来求治。主诉:右下腹痛,按之痛剧,苔白根腻,脉弦滑。证属瘀血挟脓在少腹,治以祛瘀排脓,予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牡丹皮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10克,生薏苡仁24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大黄6克,芒硝6克。结果:2日后自感一切良好。但阑尾部位按之仍痛,继服3剂而安。
不过依据经验,对于急性阑尾炎,用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为多,而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又据方后语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观之,则本条所谓脓未成,当指脓未成熟,不定是无脓。脓已成,即脓已成熟,亦即全部化脓之意,此时宜与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或散等以排脓,而不可与本方以下之。
14.抵当汤方证
抵当汤方: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个,大黄(酒洗)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方解〗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歌诀】抵当汤丸用大黄,水蛭虻虫桃仁帮。祛瘀活血皆峻猛,顽固瘀血能除光。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解读〗条文中的“表证仍在”后,应有“而反下之”四字,前后文义始相属。太阳病六七日,常为传里而发阳明病的时期。但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今表证仍在,而反下之,阳气内陷,脉微而沉,法当结胸,今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是因为热与瘀血结在下焦的缘故。若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为瘀血无疑,故须下血乃愈。其所以病此,是由于太阳病邪热内陷,与旧有的瘀血相结合于里所致,宜抵当汤主之。〖按〗《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故本条“表证仍在”后须有“而反下之”四字,不然则“反不结胸”句便无法解释,定是传抄有误。
《伤寒论》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滞也,抵当汤主之。〖解读〗身黄,指遍身俱黄的黄疸证。病在里则脉沉,血受阻则脉结。少腹硬为蓄水、蓄血的共有证,故小便不利者,当然为水而无血也。若小便自利,则肯定为无水,尤以其人如狂,更是蓄血的确证,因以抵当汤主之。〖按〗本条是述血性的黄疸证治,据脉沉结的说明,可见结脉亦有因瘀血所致者。
《伤寒论》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解读〗里实的阳明证,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蓄血所以喜忘,是因为本有久瘀血的关系,故令喜忘。热结于里则大便硬。血与屎并,故排出反易而色必黑,宜以抵当汤下其久瘀血。
《伤寒论》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解读〗无表里证,这里是指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而言,此和无太阳、柴胡证同义。但发热七八日不已,明是里有热,虽脉浮数,当是里热外迫之候,故可以选用适应的方药下之。假令已下,脉浮解而脉数不解,热合于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大便,故肯定是有瘀血,宜抵当汤下之。〖按〗下后脉数不解,明是热有所据而不去。消谷善饥,即嗜食证,为热合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复不大便,则肯定其有瘀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4条: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解读〗妇人经闭,服其他通经药而仍不利下者,则以抵当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胡老曾治愈实热紫癜症:李某,男性,17岁。在颐和园游泳时发现下腿有紫癜点点,继之腹痛腹泻,紫斑遍身,入道济医院,与止血针、止痛针,人渐消瘦,以至骨瘦如柴,但仍残存紫斑。大便干结,与蓖麻油,下大量血便,而腹痛止,人亦渐胖。出院后半年紫癜又复发,又入道济医院,再用蓖麻油则毫无疗效,无奈接回家拖延时日,后请胡老诊治,查身有紫斑,少腹痛、便干、烦躁、苔黄舌紫、脉沉弦等,认为是阳阴少阳合病瘀血阻络,证属抵当汤合大柴胡汤证:水蛭6克,虻虫6克,桃仁6克,大黄10克,柴胡12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结果:上药服1剂,泻下大便及黑血数升,腹痛止,紫斑随之好转,身体健康,追访10年未见复发。
瘀血致病很是广泛,抵当汤证的出现多为急重症,可见于黄疸发热,妇女月经不调、经闭,还多见于精神疾病,其人如狂、喜忘,为瘀血的要症,即《内经》所谓“血并于下则乱而喜忘”是也。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但新者易攻,桃仁承气汤辈即能治之;久者难拔,势须抵当汤或丸,方可克之。由此也悟出,疯狂、癫痫等脑系病变,用祛瘀法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15.抵当丸方证
抵当丸方:水蛭(熬)二十个,虻虫(去翅足,熬)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黄三两。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方解〗此与抵当汤药味同,不过用量较轻,当治抵当汤证之轻者,或不宜猛攻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解读〗伤寒有热,暗示伤寒发汗后而仍脉浮有热之意,今少腹满,可能里有蓄水的关系。蓄水者,应小便不利,而今反利,排除因水引起少腹满,可知为有瘀血甚明,当下其血。不可余药者,谓不可用其他药,而宜抵当丸。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里有蓄水或蓄血,均可致表热不除而脉浮数,并且两者均有少腹满,其主要鉴别点则在小便不利或自利。本条所述的瘀血证,既不发狂亦不喜忘,故不宜抵当汤重剂猛攻,而宜本方轻剂缓下,不可余药亦暗示不宜用汤剂。
16.大黄?虫丸方证
大黄?虫丸方:大黄(蒸)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方解〗本方集四虫、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药,大黄蒸用且用量小,合芍药、黄芩、甘草、杏仁则不过濡干润燥而已,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补虚,炼蜜为丸缓中养正,实治干血劳的良法。
【歌诀】大黄?虫有抵当,芩芍草地杏蛴藏。干漆四虫皆祛瘀,干血虚劳蜜丸良。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痩,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解读〗五劳虚极之病,令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为病之由多端。若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均足致经络荣卫气伤,瘀为干血之变,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即其候也。瘀血当去,但已极虚,不宜猛攻,须以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瘀斑、肌肤甲错者。本方证常见于内分泌引起的色素沉着,如治验:武某,男性,24岁,病历号13980,1961年4月6日初诊。1960年7月确诊为慢性肝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现仍肝脾大,两胁痛闷,左侧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肤甲错,色紫暗黑,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脉弦细。证属虚劳挟瘀,治以缓中补虚,活血祛瘀,予以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兼服大黄?虫丸: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茵陈15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10克。大黄?虫丸每早1丸。结果:上药加减服用约3个月,6月28日来诊,胁痛已,肌肤甲错消失,继用丸药调理巩固。
17.大陷胸汤方证
大陷胸汤方: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方解〗甘遂苦寒,为下水峻药,使结于上的水和热从大小便而去。芒硝泄热软坚,大黄泄热破结,二味协甘遂泄热和消除心腹硬满痛。甘遂攻水峻猛,与硝、黄为伍则攻下更猛,但热实结胸者,又非此不治。即本方治疗阳明里热并与水结于胃上胸胁者。
【歌诀】大陷胸汤证真凶,水热结上腹胸痛。甘遂温服得快利,硝黄辅佐始成功。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解读〗脉浮主风邪,脉数主热,脉动主痛。热盛伤津,故脉数亦主虚。今太阳病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则脉证亦正相应。虽微盗汗出,为欲传阳明证候,但其人反恶寒,为表还未解甚明,而反下之,因使表邪内陷,变动数脉为迟。胃因误下而虚,客邪遂得进犯而动膈,正邪交争,则膈内拒痛。心下有饮则短气,里复有热则烦躁、心中懊憹。饮热相结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主之。若误下,虽使表热内陷,而不结胸,其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并小便不利者,则水与热不得外越,相瘀于里身必发黄也。〖按〗水和热结于上者成结胸,水和热瘀于里者发黄疸。
《伤寒论》第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解读〗伤寒六七日,常为病传阳明的时期,因亦有自发为结胸热实证者。脉沉而紧为里实之应。心下痛,按之石硬则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解读〗伤寒十余日,虽已热结于里,而又出现往来寒热症状,这是少阳阳明并病,故宜与大柴胡汤下之。如果不见往来寒热,但结胸无大热,是说无大承气汤证的身大热,但头微汗出,亦不似大承气汤证的蒸蒸自汗出,因知不只是热结在里,而是还有水相结胸胁也。宜大陷胸汤主之。〖按〗此述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的鉴别法,甚关重要,学者宜细研之。
《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曰,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解读〗太阳病既重发汗,又不详审表解与否,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五六日不大便、舌上燥而渴,已有津枯燥结的证候。日晡所发潮热,为阳明里实,但只小有潮热,则里实当微,今患者出现从心下至少腹硬满不可触近,这不是纯热实于里的阳明证,而为水热相结的结胸证甚明,故以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解读〗蒸蒸而振,即蒸蒸觉热,同时有振战恶寒的感觉,亦即所谓战汗的瞑眩状态。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呕而发热,则为柴胡汤证已备,此时治疗应用和法,而医以他药攻下,若柴胡汤证还在者,还可考虑给予柴胡汤,这种治疗虽已用误下法,而不为逆,因方药对证,服药后患者必蒸蒸而振,遂即发热汗出而解。若下后心下满而硬痛者,则已成结胸,宜以大陷胸汤主之。若只心下满而不痛者,则为痞,此非柴胡汤所宜,而宜半夏泻心汤。〖按〗此述误下少阳柴胡汤证而致结胸者,并提出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法,亦宜细研。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结硬、满痛拒按而烦躁者。结胸证为汉以前古代病名,根据本方的适应证来看,其临床表现很像是胸腹炎症有水、肿块且疼痛而呈热实证者,可见于急性胸腹膜炎、胰腺炎、癌肿等病,也见于脑膜炎,如张挚甫医案:何某,男,3岁,1938年诊于重庆。病发热气急,呕吐频频,迷睡昏沉,咬牙面青,角弓反张,手足抽搐,胃脘坚硬如石,病清险恶,其父母惊恐万状,手足无措,曾抱至医院急诊,经化验检查,诊断为脑膜炎,必须住院医治,因所需费用太巨,一时无法筹措,故求中医,乃书大陷胸汤:制甘遂0.9克,大黄4.5克,芒硝4.5克(冲),前后进3剂(制甘遂加至1.5克,大黄、芒硝各加至6克),服后下粪水及痰涎甚多,抽搐止,呼吸平,病机转,续与甘寒生津之剂告愈。
18.大陷胸丸方证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芒硝半升,葶苈子(熬)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方解〗于大陷胸汤又加葶苈子、杏仁,驱逐水饮当更有力。但服量较小,且合蜜煎,较之汤剂则攻下力缓矣。
【歌诀】大陷胸丸本于汤,再加葶苈杏仁帮。驱水逐饮力更大,合蜜煎服攻不狂。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解读〗这里的病发于阳,是指虽已转属阳明,但表未解的表阳证,治当解表而不可下,而反下之,则热陷入内因作结胸。如原病发于少阴,误用下法,则病传入太阴,亦宜温之,而反下之,伤及脏气因作痞。阴证理无下法,故不以迟早论;太阳转属阳明,本可议下,其所以成结胸者,只由于表证未罢,下之太早故也。结胸的患者,因邪充实胸膈,不但心下硬满,而且也现项背强急,如柔痉状者,宜以大陷胸丸下之使和。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结硬,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结胸证亦不是特定的一种病,而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证项背强如柔痉状,为水饮郁结剧甚的结果,因此成结胸证,若热多痛剧者,宜大陷胸汤;若水多痛轻者,宜大陷胸丸,此于两方药物的组成亦可知之。应注意的是,仲景原文强调误下患结胸,既使正确治疗也可发结胸,根据证候而用汤或丸治疗,如姬元璋医案:蒋某,男,58岁,农民。1979年11月3日就诊:7日前发热,西医诊断为流行性感冒,服解热药2天,效不隹,继输液并用抗生素2天,又换医生治疗3天均末获效。就诊时发热38℃,渴不欲饮,头上汗出,摸之津津然,呼吸不利,颈项稍强,5日未大便,从心下至少腹满而胀,微痛,自觉心烦,舌质红,苔黄白厚滑,脉沉而紧,此结胸证,因年老,议用大陷胸丸,依法用之。次日大便下,诸证虽平,但心中余热未清,又开1剂清解之剂,服之乃平。
19.十枣汤方证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方解〗三物均属下水峻药,重用大枣制其猛烈,并兼养正,此用毒攻病的要法。
【歌诀】十枣汤方实用末,芫花甘遂大戟剉。重用大枣制其猛,胁下悬饮攻勿过。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解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乃表里合病之属,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而恶寒为桂枝汤证,服桂枝汤表解而不恶寒,但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水饮盘踞心胸不去,故谓此表解里未和也。宜以十枣汤主之。〖按〗读这一条要把暗示内容联系上条才能读懂。有宿饮的人,外感时往往激动里饮,而为下利、呕逆的表里合病,时汗出头痛恶寒,本是桂枝汤证,给与桂枝汤不但表证解,下利、呕逆亦必治(参看桂枝汤方证)。要注意文中汗出不恶寒者,明明是说服桂枝汤后,汗出不恶寒也。下面的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不除,乃水饮盘踞于里,即文中所谓表解里未和也,因以十枣汤攻其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1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解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条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主里饮,弦主痛,故脉沉而弦为悬饮内痛之应,病悬饮者宜十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2条: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解读〗咳家,指长期咳嗽者,经常咳嗽的患者,多内有痰饮内停。脉弦为内有水饮、痰湿之应,结合上152条可判定为十枣汤证,故以该方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3条: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解读〗宿有支饮的患者,咳嗽胸中痛者,为十枣汤证,若至百日或一年不卒死,即宜十枣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而胸闷脏腑、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者。临床常以本方治腹水、胸腔积液屡验,尤于胸腔积液更有捷效。胡老改进服药方法,即先取大枣500克,用大沙锅煮烂去皮核,内芫花、甘遂、大戟各9克,上火再煮少时,去滓,每服1小匙,1日4~5次,得快下,停后服。病不除,明日再续服。此法稳妥,于人无伤。如治验1: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广田诊所贾广田来信述:1955年跟随胡老恩师学习时,曾治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男性,55岁,京西煤矿总工程师、政协委员。经中西医治疗1年多,病情越来越重,经亲友介绍来诊治时已腹胀如鼓,卧床不起,自感腹胀且痛,大便干结,苔腻黄,脉弦滑。给服十枣汤:甘遂、芫花、大戟各6克,大枣250克。甘遂、芫花、大戟研细面备用。大枣文火煎浓汁300毫升,适温频服,送服三味药面,先少量,渐增量,当便增多,大便通利时停止服药面,而改仅吃大枣。结果:3日后腹痛已,腹水减。后改茯苓导水汤调理3个月,腹水全消。治验2:男,84岁,1983年11月5日初诊。咳嗽、咯血2个月,经X线拍胸片,断层确诊为左下肺癌。近1周来胸闷胁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目及双下肢重度浮肿。经X线胸片证实,左胸腔大量积液,右胸腔少量积液。于左胸腔抽出血性胸腔积液500毫升,症状不见缓解,小便少,大便干,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饮停滞,予以十冬汤:芫花、甘遂、大戟各10克,大枣500克。先煮大枣,煮烂,去皮核,内芫花、甘遂、大戟,上火再煮二开,去滓,每服1小匙,每半小时服1次。结果:服至4次时,大便连泄10余次,小便也连续不断,停止服药。第2天浮肿全消,能平卧入睡。4个月后死于肿瘤脑转移,胸腔积液、浮肿却未见复发。
20.甘遂半夏汤方证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炙)如指大一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斤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方解〗甘遂、半夏下水逐饮,芍药、甘草消胀缓急,合以蜜煎解药毒并亦安中,故此治水饮心腹胀满而腹挛急者。
【歌诀】甘遂半夏逐水气,芍药甘草来缓急。蜜煎解毒并安中,心腹满痛皆可治。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8条: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解读〗脉伏主水饮,其人欲自下利,利后一时舒畅,故取以下利为快,但虽下利后不久心下又感到坚满,这是因为有留饮欲去而不能自去的缘故,宜以甘遂半夏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坚满,腹挛急者。由本条所述,本方适应证为腹水证伴见心下坚满甚者。胡老曾治1肝癌患者,心下坚满而痛剧,服本方收一时良验。惜后复发,终未救其死。
21.大黄甘遂汤方证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12克,甘遂6克,阿胶6克。以水三杯煮取一杯,顿服之,其血当下。〖方解〗大黄主攻蓄血,甘遂主攻蓄水,两药相伍败攻逐血与水。妇女产后血虚,故加入阿胶补血养正,亦利下血,故此治水与血结于血室而少腹硬满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3条: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解析〗敦音对,为盛黍稷的一种祭器。少腹满有蓄水和蓄血之别,若满而小便自利的为蓄血,若满而小便不利、口渴的为蓄水。今见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可知不是单纯蓄水,尤其产后见此,肯定为水与血结于血室,宜以大黄甘遂汤主之。(“生后者”3字,会通本为:“或经后产后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少腹满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者。此方虽治水与血结于血室,但以治水为主、治血为客,凡少腹满或痛,二便闭塞者,无论男女均可用之。
22.己椒苈黄丸方证
己椒历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子(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方解〗三药均属驱饮逐水之品,伍以大黄,故治腹中有水饮、二便不利者。本方亦可作煎剂。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解读〗水充于里则腹胀满,水停不化则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即腹部、腹膜有水停,宜以己椒苈黄丸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床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腹满、肠鸣、便干者。本方不但治疗腹水亦治疗胸腔积液,凡见二便不利的胸腹水证,有用本方的机会。曾以本方与大柴胡汤合方治肝硬化腹水得捷效。如治:验案王某,男性,45岁,病历号3343,1978年4月27日初诊。痢疾后腹胀,腹水、下肢浮肿,诊断为肝硬化已2个月。近症:腹胀纳差,右胁胀痛,头晕恶心,口苦咽干,低热乏力。苔黄,舌红,脉弦数。GPT>600U,TTT 17U,TFT(++),蛋白电泳Alb 46.4%,r 26.7%。证属里热水停,治以清热利水,予以己椒苈黄丸合大柴胡汤加减:木防己10克,葶苈子10克,川椒目10克,大黄6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结果:服药第2天,大便1日2次,小便增多,第3天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腹胀减,纳增。1周后腹水已不明显,据证加减,去利水药,加丹参、茵陈、当归等养肝和血药,12月29日检查:GPT、TFT、TTT皆正常,蛋白电泳Alb 65.0%,r 15%,自觉无不适。
23.小陷胸汤方证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瓜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方解〗瓜蒌、半夏开胸逐水,黄连除热解烦,故此治阳明里热属饮与热结、胸胁胀满、心下按之痛或痰咳烦热者。
【歌诀】小陷胸汤用黄连,解除心热又除烦。瓜蒌半夏降痰气,除却胸痹心下满。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解读〗小结胸证,虽亦为水与热结所致,但为症不剧,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较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硬满不可近者,大相悬殊,由于结实的程度亦较浅,故脉亦不沉而浮滑,此宜小陷胸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痛者。本方证临床较常见,凡胸膈满闷、痰嗽烦热、按之心下有结痛感者,即可用之,如何正海医案:朱某,女,35岁,1987年9月7日初诊。因操劳过度,饮食失节,以致心下痞痛,烦躁不安,遂呕吐不止,呕吐物为痰涎和胆汁,病已6日,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阻,方用小陷胸汤:黄连10克,半夏10克,瓜蒌仁15克。服2剂病愈。
24.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证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方解〗葶苈子,味辛,寒。《本经》谓:“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即有清热下水消痰作用。服用枣汤与皂角丸用枣糕的取意同,是用毒药攻病、勿使伤正的配伍。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解读〗胸中隐隐痛的肺痈,喘而不得卧,是因痰饮壅逆于肺,这种肺痈宜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7条: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解读〗支饮因饮邪壅逆于肺,甚则不能平卧,这种支饮也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按〗仲景原文只以上两条,且论述简要,从药测证及临床观察,本方证的适应证为里热痰饮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喘、吐黄浓痰偏实热证者。可见于痰实热咳喘、胸膜炎等症。
25.泻心汤方证
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顿服之。〖方解〗大黄伍以除热解烦的黄连、黄芩,功能泻火清阳明里热。古人认为心主火,故名以泻心汤。
【歌诀】泻心汤方即三黄,阳明里热常用方。芩连除烦大黄泻,心气不定易惊狂。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7条: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解读〗心气不足,《千金方》作“心气不定”,可信。吐血衄血,其人心悸烦不安者,为有热,宜泻心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烦吐衄,大便干者。本方治吐血、衄血如神。心气不定即心悸烦、精神不安的样子,容易出现失眠惊狂、癫痫以及其他神经症等,这种心气不定也有用本方的机会。高血压现本方证明显者,亦多有之,须注意。如治验:赵某,男性,53岁,病历号154112,1965年4月2日初诊。发现高血压20多年,常头痛失眠,近1月来常鼻衄,烦躁心慌,大便干,血压170-200/130-140毫米汞柱,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里热上犯,治以清泄里热,予以泻心汤:大黄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生地炭10克。结果:上药服3剂,大便通畅,心烦已,睡眠好转。因时有胸闷,改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1个月,鼻衄未作,血压在150~160/100-110毫米汞柱。
后世常以本方加栀子,水煎温服,亦可制为丸,治泻心汤证而烦热更甚者。胡老治验1例很是精彩:刘某,女,65岁,延庆康庄公社巡诊病人。1965年11月9日初诊。患左半身不遂3天,老伴用两轮车拉来求诊。曾服镇肝息风等药,并用羚羊粉冲服,症不减,反更烦躁,整夜不眠,头晕头热,时感热气上冲,胸闷懊憹,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血压260/160毫米汞柱。其老伴问胡老:“能包治好吗?不包好就不治了,光羚羊角就花了5元钱,治不起!”胡老回答:“包治不好说,但我开的药不过2角钱,您可试服1剂”。老者同意一试,于是胡老给予泻心汤加生石膏:大黄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生石膏45克。结果:嘱其先以大黄浸汤,以其汤煎诸药。服1剂,第2天下午又来诊,老者进门即磕头作揖:“可遇到救命恩人了!”并请求再赐良方。胡老详问之,知其服药后,大便通1次,诸症明显减轻,血压为150/100毫米汞柱。与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调理。
26.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方解〗此于泻心汤去黄芩,固亦泻心,但以沸水渍之不煎,气味俱薄,故泻下之力不剧,只能泻热而解心下痞。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解读〗心下痞,即胃口处有痞塞不通的自觉证。痞属气结,不似结胸证的实结,此阳明里热在上,而腑实证不明显,故按之不硬而濡,关上脉亦应之浮而不沉,故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解读〗见桂枝汤方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者。
27.附子泻心汤方证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另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方解〗泻心汤减其用量,并渍之而不煎,亦同上方专以解痞,但加附子,故治心下痞陷于阴证而呈寒热错杂者。
【歌诀】附子泻心也三黄,减量加附不煎汤。阳明太阴成合病,解痞可要细端详。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解读〗心下痞,是承前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的条文而言,本属阳明里热,即无关乎表证,而复恶寒汗出者,是因汗出津伤里虚而恶寒,则已陷于阴证甚明,故宜附子泻心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痞、恶寒汗出者。
28.大黄硝石汤方证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方解〗大黄、硝石攻实下热,栀子、黄柏苦寒除热祛黄,故治黄疸证、里实有热、二便不利者。
【歌诀】大黄硝石善祛黄,栀子黄柏挑大梁。二便不利里有热,阳明里实用本方。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9条: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解读〗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显系实热在里。表和即说无表证,黄疸见此证,故当以大黄硝石汤下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急、慢性肝胆病,出现里实热证有用本方的机会。
29.茵陈蒿汤方证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擘)十四枚,大黄(去皮)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方解〗茵陈蒿,《本经》谓:“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有除湿解热作用,与栀子协力以祛黄除烦,伍以通大便的大黄,故治黄疸证,见烦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难者。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瘀热在里湿邪强。栀子祛黄又除烦,泻下通便靠大黄。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解读〗阳明病,为里热盛,发热汗出则热随汗越于外,故不发黄疸。若只头汗出而身无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饮水者,则热和湿瘀于里,故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第26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解读〗伤寒七八日,常为病传阳明的时期。身黄如橘子色,谓一身尽黄,其色鲜明如橘子皮样,为多热的阳黄。小便不利、腹微满,为水不下行。此亦热与湿瘀的黄疸证,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解读〗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发寒热。因里有湿热,故不欲食,食则助湿动热,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而为谷疸,宜以茵陈蒿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阳黄见大便干,小便不利者。常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不过依据经验,此病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较多,宜注意。如治验:王某,男性,34岁,某医院会诊病例。1964年5月8日初诊。患慢性肝炎有年,近突发黄疸,经中西医治疗,黄疸指数逐渐升高,人亦面目俱黄如橘色,发热口舌干,胸胁苦满,恶心不欲食,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的阳黄,治以和解清热,予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大枣4枚,茵陈24克,大黄10克,山栀子10克。结果:上药服2剂,大便得通,恶心已,胸胁苦满减,精神好转。因坚持服药28剂,黄疸退,查肝功完全正常,原有肝病亦随之而愈,约1个月出院。
30.栀子豉汤方证
栀子豉汤: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两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憹者。〖按〗诸栀子豉汤服法后有“得吐者,止后服”注语,临床实践证明,栀子诸方并非吐剂,考察本条所述,为治疗汗、吐、下后的虚烦,更无复吐的道理,当是传抄有误,故应删去。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解读〗心中懊憹,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剧烈的意思。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仍为阳明里热在上,并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憹,宜以栀子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使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解读〗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食管狭窄常有近似的自觉症。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鼓汤主之。〖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清,故问证必须精细。胡老曾讲1案:“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食管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管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据述只觉食管阻塞,心烦不宁,因给以栀子豉汤3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20余剂,症全消失。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解读〗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汤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即胃上口处有结滞疼痛感,此亦因于误下,邪热内陷,因使该体部发炎的结果,宜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解读〗栀子清热泻火,而不宜于虚寒证,病人久有大便溏泻症,乃中虚多寒,故不可与栀子为主的配剂。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解读〗心愦馈,谓心乱、昏愦。怵惕,为惊恐不安状。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脉象。咽燥口苦为少阳证。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为阳明证。身重为太阳阳明共有证,可见此为三阳并病。为太阳、少阳证欲罢,阳明外证已备,但尚未成胃家实证候,明示以白虎汤治疗,不可发汗、温针、攻下。若误发其汗,致表虚里实,则必躁烦、心愦愦、反谵语。若误施温针,则以火助热,其人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所谓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者是也,若误下之,里虽热而不实,下则使胃中空虚,客热邪气必乘虚而动膈,因而为心中懊憹的虚烦证。舌上有白苔,亦虚热为候,宜以栀子豉汤主之。〖按〗此承第219条之三阳合病,今又见三阳并病,均就白虎汤证立论,汗、下、温针均属误治。前两者(发汗、温针)误治后的变证,虽未出方,但均见于前,读者不难理解,不过条文注重在误下,故详述其治。前(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的一段为证,与本条所述相似,皆示均不可下,学者宜前后细参。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解读〗阳明病,表证未罢而即下之,必使邪热内陷,若其外有热,手足温,则热未结实于里,故不结胸,热自内上迫,故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为大陷胸汤和栀子豉汤的共有证,但结胸则热结于里,而外无大热。栀子豉汤证则外有热,手足温,此是二方证的主要鉴别点。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解读〗下利后更烦者,遗热未除。按其心下濡软则里不实,知为虚烦,因以栀子豉汤主之。〖按〗至此乃出示栀子豉汤的腹证,由于胃中空虚,故按之濡,以是可知本方证所主虚烦,主要是腑实证不明显,而属阳明里实热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常见于急性病的后期或慢性病某阶段,如治验:刘某,女性,12岁,1966年3月10日初诊。感冒后头痛、恶心、呕吐,寒热往来,咽干口渴思凉饮,心中烦躁,服小柴胡加生石膏汤后,热降烦除,刻下仍心中懊憹,口干欲凉饮,饮食二便如常,苔白而干,舌尖红,脉滑数。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为向愈之兆,惟仍为少阳余热未解、阳明之热未除,为栀子豉汤合柴胡汤方证:栀子6克,淡豆豉10克,柴胡6克,黄芩6克,党参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3枚,生石膏30克。结果:上药服1剂,睡眠好,全身汗出,寒热未作,体温正常。继以复胃阳以生津调理1周而愈。
本方证常见于胃、胸疾病,如以上所举食管病变,还可见于食管裂孔疝、肺结核、胃病、冠心病等。
31.栀子甘草豉汤方证
栀子甘草鼓汤方: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甘草(炙)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安中益气的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解读〗见栀子豉汤条。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与栀子豉汤皆用于胃、胸里热,而本方证较虚怯少气。
32.栀子生姜豉汤方证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生姜五两。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于栀子豉汤加治呕逆的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鼓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解读〗见栀子豉汤方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呕者。栀子豉汤以里热为主,胃气失降则呕,因加生姜降逆止呕。故本方证常见于胃、食管病变。
33.枳实栀子豉汤方证
枳实栀子豉汤方:枳实(炙)三枚,栀子(擘)十四个,香鼓(绵裹)一升。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消胀的枳实,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解读〗大病差后即指伤寒病愈以后。劳复谓不善摄生,因使病复。但本条所指是由于饮食无节所致外无寒热,而只心中懊憹、心下胀满者,当可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黄服之即愈。〖按〗“若有宿食”以下一段,原是方后语,本条为文过于简略,有此一段,乃可理解为食复所致病,故并为一条解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主要见于胃肠疾病有热的胀满。
34.栀子大黄汤方证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擘)十四个,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枳实(炙)五枚,香豉(绵裹)一升。上四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当治栀子豉汤方证而腹胀满、大便难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解读〗见枳实栀子豉汤条。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5条: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解读〗酒黄疸,也是黄疸病的一种,凡病黄疸,若心中懊憹或灼热痛者,为里有宿食,宜栀子大黄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者。胃肠炎、肝胆病出现阳明里实证而见烦闷、大便难时,可考虑用本方。诊余胡老讲述治验:陈慎吾母亲,90岁。外感发热,发汗后热更甚,他医视其年迈气虚以小建中汤甘温除热,热益盛,诊其脉弦细数,苔白而干,与小柴胡加石膏汤1剂,热退。第3天因过食厚味而复高热,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苔白而干,脉细数。此证为阳明余热与新邪相加,属栀子大黄汤的适应证:淡豆豉18克,大黄6克,枳实10克,栀子10克。结果:上药服1剂而愈,嘱慎饮食,未再复发。
35.栀子厚朴汤方证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擘)十四个,厚朴(炙,去皮)四两,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方解〗栀子解烦热,厚朴、枳实消胀满,三药协力,治里热烦而腹胀满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解读〗太阳伤寒证,本宜汗而不宜下,今以误下伤津,且使邪热内陷,因致心烦热、腹胀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烦热和腹胀满者。此腹满亦属虚满,即未至阳明腑实证的胀满,但与太阴病的腹满有寒热之别。由于心烦热和腹胀满,故使其人卧起不安。此证亦多有,宜注意。如姬元璋医案:田某,男,43岁,工人,1980年4月5日初诊。前天发热,西医给退热药,汗后热退,但觉胃中不舒,自服硫酸镁泻下数次,今早更不舒,心内烦躁不安,胸下满闷虚胀,舌质红,苔白,脉濡。乃下后的热扰胸腹证:栀子12克,姜厚朴9克,枳实9克。水煎2次分服。2剂即愈。
36.栀子柏皮汤方证
栀子柏皮汤方: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炙)一两,黄柏三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方解〗栀子、黄柏解热止烦,并有祛黄功能。甘草缓急迫,故治黄疸证烦热而急迫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解读〗黄疸初起形似太阳伤寒,发热而身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题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黄疸病,发热心烦者。黄疸病,发烦热而不可下者,宜本方。如徐菏芳医案:范某,男,4岁,1984年8月24日初诊。发热3天,呕吐纳呆,尿黄便溏,一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脉弦数,肝大右肋下3厘米,质软,轻压痛,肝功能检查异常。予以栀子柏皮汤加味,方用栀子、黄柏、泽泻、猪苓、茵陈、六一散、谷芽等,服5天黄症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1天后复查肝功能正常,肝大在右肋下0.5厘米,无压痛。
37.栀子干姜汤方证
栀子干姜汤方: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栀子豉汤不用豆豉,而伍以温中的干姜,故治栀子豉汤证烦热较轻而有呕逆或下利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解读〗太阳伤寒,医误以丸药大下之,徒伤中气,而身热不去,呈上热下寒而现微烦者,则宜栀子干姜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微烦而呕逆或下利者。本方证多见于误治或慢性胃、肠疾病。如姬元璋医案:魏某,女,11岁,1993年10月6日初诊。其母代诉,3天前发热,某医认为有积,给肥儿片泻下3次,今日更不安,现发热37.9℃,心烦不安,并有肠鸣腹泻,舌质红,苔白,脉浮,此乃误下后的上热中寒,宜清上温中:炒栀子6克,干姜6克,炒白扁豆6克,炒山药6克。水煎2次,分服。10月7日二诊:已不腹泻,虚热已退,体温36.7℃,依方再服1剂而愈。
38.黄连阿胶汤方证
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一云三挺),鸡子黄二枚。上五味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解〗本方在《汤液经法》称朱鸟汤,陶弘景注谓:“朱鸟者,清滋之方”。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或失血,或者。
【歌诀】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芍药合自良。除热止烦阴血虚,久痢失眠也能尝。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解读〗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烦不得卧,为里热和血虚血热证候,宜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以虚热烦为主证,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治疗失眠有验:张某,男性,48岁,病历号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热半个月方退,但遗心烦、失眠1个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津血,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以清热养血,予以黄连阿胶汤:黄连10克,黄芩6克,白芍6克,生阿胶(烊化)10克,鸡子黄1枚。结果:上药服1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3剂诸症竟全解。
39.千金三物黄芩汤方证
千金三物黄芩汤方: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方解〗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黄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此治外邪已解,血虚有热,四肢烦热剧甚者有良验。苦参杀虫,故方后云多吐下虫。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解读〗见小柴胡汤方。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聴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本方证与小柴胡汤列在一起,其主要意义是,产妇患草褥热初可能是柴胡汤方证,不久便传阳明呈里实热,并因失血多还出现血虚血热,因此在用黄芩、苦参清热的同时用大量的生地黄养血凉血。本方全是苦寒清热凉血药,如胃虚者不宜服用。
40.白头翁汤方证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方解〗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腹痛而便脓血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解读〗因内热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解读〗热盛则思饮,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由以上所述,则急性肠炎或痢疾,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欲饮水俱属其候,但后重滞下者,为阳明里实,宜更加大黄。如倪少恒医案:张某,女,25岁,1960年7月9日初诊。初起畏寒,继则蕴蕴发热,腹中急痛,便下赤白,里急后重,便后灼肛,神志昏糊,胸闷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余拟祛湿清热,投以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北秦皮12克,川黄连9克,黄柏3克。1剂病略见轻,2剂热清神爽,痛痢皆减,再服1剂获愈。
41.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证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方解〗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止血的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虚证、或血便,或黏血便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6条: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解读〗虚极,即疲乏少气的意思。妇人产后本来血虚,患痢疾易出现疲乏少气,在治疗痢疾时宜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黏血便而虚乏少气者。本方常用于产后或孕妇痢疾便脓血,应当说明,凡见白头翁汤证,若所下为血便,或黏血便而虚乏少气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产后虚极。如治验:张某,女性,31岁,病历号493431,1965年3月10日初诊。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黏液,日二三次,夜7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7个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予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10克,黄连5克,黄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结果:服2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黏液,每日2次。上方增黄连为15克,黄柏为6克,加茯苓10克,服1剂后腹痛已,大便日行2次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10克,服3剂而诸症愈。
42.千金苇茎汤方证
千金苇茎汤方: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方解〗苇茎亦一解热除烦渴之药,并有排脓作用,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协力消痈肿而排脓,故治肺痈之有脓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六):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解读〗热壅于肺,故咳有微热而烦满。胸中甲错,为内有痈脓,宜本方治之。(景洪贵:胸中甲错当作胸腔胀满、梗塞不利解。)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吐黄脓痰、微热烦满者。以本方治肺脓疡确有验,热多增苇茎,脓多增薏苡仁,效缓亦可与桔梗汤合用。临床用于支气管扩张症有效,如治验:王某,女,47岁,病历号62409,初诊日期1979年8月5日。咳嗽,咳吐脓痰反复发作1年余,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近1周来,咳嗽,咳大量黄黏痰,纳差,口干不欲饮,胸闷,晚上身微热,恶寒,苔白腻厚,脉沉细滑。证属痰饮阻肺,郁久化热,治以化痰清热,予以千金苇茎汤合桔梗汤加减:鲜苇茎30克,生薏仁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苏子10克,竹茹6克。结果:上药服6剂,咳痰减少,身热、恶寒消除。原方加减服1个月,咳痰基本消失。
43.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之减半,顿服。〖方解〗薏苡、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稍加附子以振瘀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解读〗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鳞。腹皮外虽拘急,但按之则虚软无力。腹胀满虽形似肿状,但细按其腹内并无凝结物之感。脉数主热,今身无热,为无表热,当为里热甚明,其为肠内有痈脓无疑,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讨论归经】条文所述之证为里热无疑,附子用量小,故本方证为阳明里热为主,适应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附子主起振瘀滞之气作用,此是胡希恕先生的解读。我们分析条文,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实际是对照大黄牡丹皮汤说的,此有里虚寒之证,从临床看,薏苡附子败酱散多用于慢性盲肠炎或长久的皮肤化脓等证,与大黄牡丹皮汤证纯属阳明里热明显不同,故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皮肤肿痒流黄水者。本方常用于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又由于本条其身甲错的说明,活用于皮炎、痂癞等亦验。1972年胡老随教学连队在河南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草,即以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1剂知,连服6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在京也治疗多例,如治验: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子10克,连翘18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2剂,流黄水减,服6剂,黄水疮消失。
44.猪苓汤方证
猪苓汤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碎)、阿胶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清热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里热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223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解读〗本条主讲阳明病误治又重在讲误下(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猪苓汤方证亦是误下后,移热下焦,因致蓄水不化之变,而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
《伤寒论》第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解读〗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解读〗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里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也是湿热上犯所致,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本方利饮解热,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如治验:韩某,女性,31岁,病历号5157,1965年1月25日初诊。尿急、尿痛4个多月,13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1964年11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50余次,夜达30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10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痛,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予以猪苓汤加减:猪苓10克,茯苓皮10克,泽泻10克,生薏苡仁45克,滑石15克,阿胶珠10克,大黄3克。结果:上药服3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着汤,2月17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1倍。
本方加大量薏苡仁治前列腺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淋证、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45.牡蛎泽泻散方证
牡蛎泽泻散方: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商陆根(熬)、葶苈子(熬)各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方解〗牡蛎、栝楼根润燥止渴,余皆逐水利尿之品,故此治里热水肿、渴而小便不利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解读〗伤愈后,若其人从腰以下有水肿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按〗《金匮要略·水气病》第17条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是说肿在腰以上有表证者,用发汗治之;腰以下无表证,用利尿法治之。本方为一利尿药,故亦治腰以下肿,不过本方并不是所有腰以下肿的特效药,须适证用之乃验。又服法说明“有小便利,止后服”,即不可多服、久服。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浮肿、小便不利而口渴者。本方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黏液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胸膜炎、腹膜炎、心源性水肿等。如姬元璋医案:刘某,男,46岁,教师,1960年10月5日初诊。素体虚弱,近因营养欠佳,劳累过度而致腰以下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腰膝困重,面色白,舌质淡嫩胖,边有齿印,脉沉细。以牡蛎泽泻散加味:牡蛎30克,蜀漆3克,葶苈子9克,商陆10克,海藻10克,天花粉10克,炮附子6克,黄芪15克,水煎服,服药3剂水肿已退,继服3剂,诸证平复。
46.瓜蒌牡蛎散方证
瓜蒌牡蛎散方:瓜蒌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方寸匕,日三服。〖方解〗瓜蒌根润燥止渴,牡蛎咸寒解烦热,故治里热津伤而渴或胸腹动悸不安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7条: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解读〗百合病复成渴,经过百合洗法的治疗而渴不解者,为里热津伤,宜以瓜蒌牡蛎散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热而渴、或胸腹动悸者。
47.百合地黄汤方证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擘)七枚,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生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方解〗生地黄,甘寒,有补虚凉血、逐血痹、解烦热等作用,与百合为伍,尤能治血虚血热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解读〗百合病是病名,《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条谓:“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本条所谓病形如初,即以上之证,还未经吐下、发汗等误治而有所变化的意思,则宜以百合地黄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百合病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者。百合病,即全身性的血脉病,如上所述“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常默默”等,显然是无暂安时的精神失常证。此与桃核承气汤证的其人如狂一样,均属瘀血为患,只是证有虚实罢了。方后谓“大便当如漆”,即是服药驱下瘀血的效验。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亦正是里热血虚的证候,本方补血清里热并兼祛瘀血,故主之。
48.百合鸡子汤方证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擘)七枚,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方解〗百合主虚热而缓急迫,用鸡子黄治吐后中气虚。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4条: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解读〗百合病不能用吐法治疗,如果误用吐法,病不但不除反而伤胃,津伤致虚,这种情况宜用百合鸡子汤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百合病有里虚热而胃虚弱者。
49.百合知母汤方证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擘)七枚,知母(切)三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方解〗百合补虚润燥而治虚热,尤其味甘亦能缓急,实百合病的要药。用知母者,是用来解除汗后热烦。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2条: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解读〗百合病是里热血虚证,宜和不宜攻,尤其津血虚,更不可发汗,发汗进一步夺其津液,更加重热烦,这时宜用百合知母汤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虚热兼心烦者。
50.百合洗方方证
百合洗方:百合一升。上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方解〗百合,《本经》谓:“味甘,平。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是治疗百合病的主药。外用洗法,亦显示其特点。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感阴阳毒病》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解读〗百合病本来不渴,1个月不解也有变成有口渴症者,可用百合洗方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百合病出现轻度口渴者。外用百合渍水洗身来解热,内食煮饼忌食盐豉,是防止大渴引饮。也可知此渴甚轻,大渴非此法所能治。
51.百合滑石散方证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炙)一两,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方解〗滑石,甘寒利小便,伍百合微利二便,使热从下解。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独惑阴阳毒病》第8条:百合病,复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解读〗百合病,本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而不发热,今变发热,知为内热,这种情况宜用百合滑石齡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百合病有明显里热者。
52.滑石代赭汤方证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擘)七枚,滑石(碎,绵襄)三两,代赭石(碎,绵裹)如弹丸大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别以泉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方解〗主用百合治虚热而缓急迫,又用滑石利尿清里热,代赭石收摄以治下后便溏。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3条: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解读〗百合病不能用下法,如果误用下法,则伤津里虚,病必不除,且虚其里,出现大便溏泻,这种情况宜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百合病有虚热而便溏者。
53.蒲灰散方证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方解〗蒲灰为蒲席烧灰,或蒲草烧成的灰(可用蒲黄粉代之),有祛湿利小便及止血作用。滑石利湿清热、通九窍,两味合则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12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解读〗小便艰涩不利者,为下有湿热,宜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亦主之,是说后两方也有治小便艰涩不利的作用,宜依证选用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
54.滑石白鱼散方证
滑石白鱼散方:滑石二分,乱发(烧)二分,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方解〗白鱼即书纸中蠹虫,亦居衣帛中,故亦称衣鱼,《本草纲目》收此方于衣鱼条下可知。发乃血之余,乱发烧之即血余炭,能消瘀通小便,《神农本草经》记载: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人无故尿血。白鱼去水气,理血脉。滑石清热利湿,故共起利尿清热止血作用。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12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解读〗参见蒲灰散方条。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适用于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尿血者。
55.茯苓戎盐汤方证
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以水五升,煎取三升,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方解〗茯苓、白术利小便,戎盐解热润下,本方的适应证是小便淋沥不通而心下悸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12条: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解读〗参见蒲灰散条。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适应于小便淋沥、心下悸者。
56.猪膏发煎方证
猪膏发煎方: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方解〗猪膏润燥、通便、利血脉,乱发利尿,故治黄疸而小便不利不可攻下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7条:诸黄,猪膏发煎主之。〖解读〗猪膏发药,润燥解热、利尿、消瘀,各种黄疸如属里热者可用本方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适用于里热黄疸、小便不利者。
57.文蛤散方证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方解〗文蛤,《神农本草经》谓“主恶疮蚀、五痔”,其为一寒性收敛药甚明。寒能解燥,敛能养液,当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第7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解读〗渴欲饮水,虽饮而渴不止者,为里热津伤,宜文蛤散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渴欲饮水者。
58.矾石汤方证
矾石汤方:矾石二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方解〗矾石收涩,用以浸脚,可有燥湿祛水之效,可能为宋人所附。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2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解读〗脚气痿弱不仁,而冲心者,宜本方洗之。〖按〗本条为附方之一,南京中医学院出版的《金匮要略译释》编为第12条。
【切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脚气痿弱不仁、气上冲心者。
59.硝石矾石散方证
硝石矾石散方:硝石、矾石(烧)等分。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方解〗硝石、矾石下热之力多,祛瘀之力少,故宜于黑疸热甚而瘀血轻者。若瘀血重者,当于抵当汤丸中求之,恐非此方所能治也。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4条: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满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石矾石散主之。〖解读〗日晡所发热属阳明,阳明病但热而不恶寒,今反恶寒,知非阳明病而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大便黑溏,为有瘀血;足下热者,瘀热在下焦;虽身尽黄,但额上黑,知为黑疸;虽腹胀如水状,此是女劳之病、非一般的水气病;血因热瘀以致发黄,祛瘀下热治不宜缓,若腹满似水,中气已虚,不可攻下,故为难治。治疗黑疸宜用硝石矾石散。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黄疸色黯黑身热明显而瘀血轻者。可适用于慢性肝硬化见面色黧黑者。用于黄疸也是瘀血较轻者。《伤寒论》第125条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可与女劳疸诸条互参,当知为瘀血明显的黄疸,用抵当汤治疗。
60.苦参汤方证
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方解〗苦参苦寒,燥湿,除痈肿,熏洗患处,除湿、解毒、消肿以愈疮疡。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解读〗蚀疮在阴部,虽喉咽无病,但下有湿热波及于咽,故咽干,呈里热证,这种情况宜用苦参汤熏洗阴部。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里热证的阴部湿疮、溃疡或阴部瘙痒者。用于前后二阴里热明显的溃疡、湿疮、阴道真菌、滴虫病等皆有效。
61.当归贝母苦参丸方证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方解〗苦参,苦寒,尤能除热消炎,《神农本草经》认为有治“溺有余沥”和“逐水”作用。贝母亦治“淋沥、邪气”,用当归以和血止痛,故三药合治津血枯燥而小便艰涩或灼热痛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7条: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解读〗小便难,是说小便艰涩,或灼热,或疼痛,与小便不利有别。因病在下焦,因此饮食如故,这种妊娠小便难,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便灼痛、淋沥者。妊娠时尿道受压易产生尿道感染,在非妊娠时、或男子也常出现相同病症,皆可用本方治疗。
62.狼牙汤方证
狼牙汤方:狼牙四两。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方解〗狼牙即狼牙草,《神农本草经》谓:“狼牙味苦寒,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病、疮痔,去白虫”。可见为收敛消炎药而有治疮疡及杀虫等作用。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解读〗妇人阴中生疮、溃烂者,可用狼牙草煎汤坐洗治疗。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外阴、阴道溃烂者。外阴及阴道生疮凡属热实证者,可用本方坐浴。惜狼牙草近世所无,陈修园等提出用狼毒代之,或合用苦参外洗。
63.大猪胆汁方证
大猪胆汁方:大猪胆一枚。上一物,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方解〗猪胆汁,苦寒,清热解毒。法醋亦酸苦,《本草拾遗》谓:“破血运,除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两者合之灌肠,不仅通便,尚能清热解毒,实为外治良方。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解读〗阳明病本自汗出,即便微恶寒而表未解,亦宜桂枝汤微发汗治疗。若复以麻黄汤发其汗,则益使津液亡失。汗出多者,小便当少,今反自利,此为津液内竭,胃中干,故令大便硬,此与热盛于内的燥结不同,大便虽硬,亦不可攻之,当须使其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余如土瓜根亦可为导。如里热明显者,可用大猪胆汁导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适应于里热大便不通而不宜攻下者。本方用于热病后出现大便不通,有独特疗效,如全文学医案:王某,女,12岁,1958年9月20日初诊。发热经治热退已10余日,但9天大便未行,无腹痛、腹胀感,近2天来,日晡小有热,略觉口渴,神情尚振,胃纳良好,睡眠安宁,舌质淡红,苔中心光剥,体温37.4℃,脉搏每分80次,脉形软弱,不耐重按,腹部柔软,加压不痛,在右腹及脐左可扪及块状物、累累如贯珠20多枚,脉证互参,系热病后津伤,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硬而不下,初用吴氏增液汤,做增水行舟之法,3剂不效,继用润下法3剂、蜜煎导等法,在服药同时,又延西医用50,%甘油30毫升灌肠,隔日1次,共2次,在灌肠后均有腹剧烈阵痛,约半小时方减,治疗8天,大便仍未通。因翻《伤寒论》有猪胆汁外导一法,即用大猪胆2枚,取汁盛放碗中,隔汤炖透消毒,同时加开水,以50%胆汁40毫升灌肠,灌后并无腹痛,30分钟左右大便1次,下圆结粪10多枚,隔5小时许又便出10多枚及粪便甚多,腹中粪块消失而愈。
64.枳实芍药散方证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上二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方解〗此于枳实伍以除血痹、治腹挛痛的芍药,故治血阻气滞而腹满痛者。下之以麦粥,亦不外于安中养正之意,故亦主痈脓。
【解读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4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解读〗产后腹痛多由于血阻气滞所致,烦满不得卧,更是血虚气郁之象,故宜枳实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5条: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解读〗见下瘀血汤方。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腹满挛痛或有心烦不安者。本方理气养血而解腹挛痛,不论男女皆可用之,但病久痛有定处痛如刺者,应加用祛瘀药,或用下瘀血汤。
65.竹叶石膏汤方证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洗)半升,麦门冬(去心),人参二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此于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竹叶,《别录》谓:“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有外清温暑之热(《重庆堂随笔》)的作用。故治麦门冬汤证内外热甚而烦渴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解读〗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因而精气虚衰,故其人虚羸少气。若又见虚热上炎而气逆欲吐,是胃虚表里热盛,宜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虚羸少气、烦渴者。急性热病、肺结核后期常现本方证,宜注意。胡老曾治验无名热,如治验:吕某,女性,18岁,初诊日期1965年6月17日。因高热住院治疗,半个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38~39℃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淡竹叶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麦冬15克,生姜10克,酸枣仁15克。结果:服3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虚脱,无奈输液救急。再请胡老会诊,仍给原方6剂诸症渐已。
四.阳明病方证小结
以上89首方证(太阳阳明21首,少阳阳明3;正阳阳明64),是仲景主要论述阳明病的证治,其方药概为清里热,其适应证概为里阳热证。因此,胡希恕先生把阳明病定名为里阳证。这里要注意的是,89首方证中有不少虽具里阳证,但不具里实证,如栀子豉汤、百合地黄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证,那为什么仲景把阳明病提纲定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呢?这是因为临床所见,胃家实是阳明病的最突出的特征,不但其形成如此,而且症状表现皆是如此。如论中有很多条文论述不正确的治疗造成津液伤损,或误治热传里致使里热结实,即呈胃家实证。也就是说,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里热津伤,以至呈胃家实,可知胃家实的形成有其邪热之因,亦有正虚(津血)之因。清里热、护津、生津液是防治胃家实的主要原则。因此,在胃家实形成后,用瓜蒂散、大柴胡汤、承气汤类吐、下,急驱其邪实,当胃家实未形成前用大青龙汤、白虎汤等清里外之热以防胃家实;当津血虚明确时,用白虎加人参汤、百合地黄汤等养胃生津血,以防燥结成胃家实,即89个方证皆围绕了胃家实这个中心,而皆呈里阳证,这便是阳明病的实质。 这里要注意:仲景在第6条指出了温病的概念、定义,具体治疗方证未再标以温病论述,但有关温病的症状特点在阳明病篇详有论述,读懂仲景对阳明病的证治,自然清楚各种表现的温病证治。简而言之,温病的证治尽在阳明病证治之中。
不过这里还要强调一下,温病与伤寒、中风、结胸等中医病名一样,都是据人体患病后的症状反应所定,确切的说应称为证,它不同于西医的诊断病名。如SARS,是西医可明确界定的传染病的诊断病名,它有明确的病因,有其发病的症状规律和特征,但发于不同的病人身上、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等条件下,可发作不同的证候,有的可能表现为伤寒,有的可能是风温,有的可能是太阳阳明合病,有的可能是阳明病,有的可能是少阳阳明合病……显然把SARS泛指为温病,或两者划等号是不正确的。也就是说,温病是中医证候学的病名,它可见于西医急性病、传染病等各种病的不同发病阶段,而不是某一种病的固定病名。也就是说,西医可明确诊断的疾病,不论那种病,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当发病过程中表现出温病、阳明病的特征、证候时,皆可用仲景论治阳明病、温病的方证治疗。
热门中医内科